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道知行講堂——《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鑒》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講堂——《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鑒》成功舉辦

3月23日,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的第32期「大道知行講堂」在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報告廳成功舉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寧欣教授受邀作題為「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鑒」的講座,23萬企業及社會學員通過現場或在線直播聽講互動。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寧欣教授

「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講座開始前,學員懷順有帶領現場全體學員,齊誦《貞觀政要》經典節選內容。誦畢,學員代表賀擎為寧欣教授奉上「敬師茶」,以示感謝與尊重。

吏治是古代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中國古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吏治,乃至治吏重於治民。講座中,寧欣教授從吏治產生的背景開始,以豐富的史實案例,為學員們講述了中國唐朝的治吏及吏治特點,以及吏治的得失與借鑒,得到現場及在線學員的熱烈反響與點贊。

戰國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地主經濟,地主將土地分租給農民收取地租,但不具備政治統治權力。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者,藉助各級官吏來管理和統治基層民眾。統治者給予官吏權力,官吏對皇帝負責,事無不統,專制性強。

吏作為 「官民交接之樞紐」,承擔著最具體、最繁劇的技術性和和事務性的工作,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整體較低,因此視利重於名,出現官清吏濁之勢。唐朝通過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官僚隊伍中,提升了官吏的行政能力和清正廉明意識,完善了古代吏治制度。

中國古代重視對官吏的培養和教育,特別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是值得借鑒的。中國古代吏治最高最好的指導思想,是儒家的「民本」「仁政」,唐朝努力付諸實施,成就了「貞觀之治」。另外就監察制度而論,其嚴密、權威在世界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寧欣教授講述的古代吏治的得與失,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完善當代企業管理制度,構築優質的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將持續舉辦100場,讓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第33期講座預告將在「大道知行」微信公眾號發布,並開放報名渠道,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詩酒花茶,世間最雅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