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等了100年,「舊能源汽車」終於死者蘇生

等了100年,「舊能源汽車」終於死者蘇生

2019年,道路上擁擠汽車中不乏張掛綠色車牌的新能源電動車。

1900年,美國馬路上汽車還很稀少,但每三輛車中就有一輛電動汽車。

2019年,有軌電車成為集運輸與觀光為一體的景點,吸引無數遊客。

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連、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有軌電車被大規模拆除,興起柴油公交車。

如今的杭州有軌電車(上)與第一代有軌電車(下)

如今的電動汽車因節能、環保而大受讚賞,「新能源」的頭銜讓它看起來像是新鮮勁十足的玩意兒。

但其實早在100多年前,電動汽車就曾經是汽車市場上的主流。

它比燃油汽車更早出現,光輝一時,卻被淘汰於歷史長河裡。

不料100多年後的今天,它又捲土重來,直逼燃油車的市場地位。

現代電動汽車在街頭充電(上)與1973年西雅圖街頭的電動汽車在充電(下)

1827年,一位匈牙利工程師就打造出一個電動車模。

這輛奇形怪狀的電動車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聯想到「汽車」,但它卻是不可磨滅的功臣。

零件配備齊全的模型車已經可以在電力支持下短暫地「行駛」起來。

當時還是蒸汽機的天下,應用電池作為動力驅動雖然新奇,但頂多也只有玩具性質。

第一個電動車模型

1835年,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一名教授用不可充電的原電池發明了一輛小型的電動「汽車」。

「玩具」逐漸升級,三年後,這種「玩具」已經可以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運動了。

既然可以達到比人行走更快的速度,那麼不妨用它來代步?

直到1881年,法國發明家古斯塔夫發明了第一輛真正可以作為汽車使用的電動汽車。

第一輛實用的電動車

這輛汽車雖然形狀也十分怪異,但起碼實現了駕駛的基本需求。

因此電動汽車調動起人們的新奇與需求。

三年後,英國工程師托馬斯·帕克發明了第一輛投入量產的電動車。

這種車型更加滿足人體駕駛體驗,也更接近現代設計雛形。

第一輛投入量產的電動車

當時的蒸汽機汽車已經是汽車界的龍頭大佬,內燃機汽車也才剛剛興起。

兩種汽車都是以發動機驅動,唯獨電動汽車依靠的是電池。

而只有電動汽車的發展勢頭一路上漲,深受汽車廠商和人們的喜愛。

其實原因也不難發現。

不像發動機嘈雜的響聲,電動汽車行駛時安靜穩健。

而它一開就走的操作省去了換擋的繁瑣步驟,十分簡便。

再加上簡易的充電只需要在自家大院里就能輕鬆完成。

結合這些優點,電動汽車製造商把目標客戶主要瞄準於上流階層的女士們。

1912年底特律電氣公司的電動汽車廣告,海報上顯眼的貴婦駕駛員形象

開車載著姐妹去兜風

底特律電氣公司是當時電動汽車銷量最大的品牌。

它就特別設計精美汽車外殼,在海報廣告中也凸顯女性駕駛的宣傳。

不過,電動汽車也並非女性的特權。

比如以電力發明著稱的托馬斯·愛迪生也對電動汽車十分鐘愛。

他擁有形形色色的汽車,卻幾乎只開電動汽車。

愛迪生與它的電動汽車

當然電動汽車也有十分顯著的缺點。

電動汽車行駛緩慢,普遍最快也只能達到20公里/時,這一點是遠落後於其他兩種競爭對手的。

但是當時的城市道路還不發達,崎嶇的馬路本來也讓車走不快。

而且人們的行駛需求不多,通常目的地的距離不會太遠。

所以這些缺點在當時根本不值一提。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動汽車的發展達到鼎盛。

當時美國的汽車市場基本形成了三種動力汽車幾乎平分市場的局面。

1912年,美國蒸汽汽車、電動汽車和內燃機汽車分別佔比40%、38%和22%。

這時的電動汽車明顯在內燃機汽車之上,而且具有顯著的上升趨勢。

但是,電動汽車的盛世沒有持續很久,就面臨著下坡路的趨勢。

工業時代里,高效率的需求逐漸越過休閑需要,成了提高生產力的大前提。

而電動汽車在這方面可就吃了大虧。

顯然,電池能源效率無法與直接燃燒的石油能源效率媲美。

當時的電動汽車每次充滿電後頂多只能行駛100公里左右,而最快的速度也只有20公里/時。

而燃油車只要把油箱設計得足夠大,就能保證充足的續航里程。

燒起油來的動力也足夠支撐快速行駛。

就這樣,作為後起之秀興起的內燃機逐漸佔領了原本屬於電動機和蒸汽機的市場。

1912年,美國大約有34000輛電動汽車。

此後電動汽車受到沉重的市場打擊,停滯不前的發展水平無法與燃油汽車匹敵。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電動汽車逐漸落敗,頗有被歷史淘汰的勢頭。

諷刺的是,100年後,復興後的電動車也才達到同樣的數量規模。

雖然在道路上已經幾乎沒有了電動汽車的容身之處。

它顯然不再具有任何優勢,但它也並沒有完全消亡。

路面上鮮少再見電動汽車的蹤影,但人們卻驚奇地發現它已經登上月球。

70年代,波音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為美國宇航局研發製造了一輛電動月球車。

這輛電動月球車登上了荒蕪的月球上,在月球表面馳驅探索。

電動月球車

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電池能源已經在悄然發展與崛起。

而吸引汽車製造商重新重視起電動汽車的契機,是石油燃料的劣勢凸顯。

當燃油汽車以迅猛之勢席捲汽車市場,普及率增大的同時也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遭遇了一次嚴重的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導致交通癱瘓

由於阿拉伯產油國與美國等消費國之間產生的政治矛盾,石油成了西方國家的犧牲品。

短短几個月內,汽油價格瘋漲4倍。

當時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加油站中,甚至出現整整一周沒有燃料可以供應的危機。

而人們也意識到隨著日益增多的汽車出現,石油能源本身也是不小的負擔。

污染與能源稀缺,給電動汽車的重新出現鋪好了優渥的土壤。

加油站掛出「沒有燃料」的牌子

這時候人們把注意力追溯從前,看到了曾經興盛一時的電動汽車。

採用可再生的電能,沒有污染性的尾氣排出,這恰好填補了燃油汽車的缺點。

當初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電池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像燃油汽車一樣長時間、長距離行駛。

於是,研發的主要著力點也在於如何提高電池性能。

直到90年代,鋰離子電池的研發才燃起了電動汽車的希望。

這種新材料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電池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性能。

打破了瓶頸的電動汽車,也因此一改頹勢,重新崛起。

而「新能源汽車」中的「新」,其實更多地指向技術和材料,而不是能源形式。

用作汽車動力的鋰離子電池

如今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勢頭大好。

政府政策支持與明朗的能源前景使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人潮湧動。

道路上的綠色車牌新能源車以肉眼可見的明顯增速逐漸霸佔車道。

充電站也不斷在建,截止到去年9月,美國和加拿大已經建成約2.2萬個公共充電站。

這樣的形勢下,甚至有人聲稱「原油已死」,表達對電動汽車抱有極大的信心。

但即便如此,汽車界這場原油與電力對弈的決鬥仍然打得火熱。

一些對電動汽車有爭議的聲音也不絕如縷。

有人認為電動汽車不僅不配稱為新能源,還動搖了其環保、能源可再生的屬性。

幾十年前曾擊潰電動車的續航里程,雖然已經得到顯著的改善,但人們仍不滿足。

即使是快速充電,每20分鐘的充電時間也只能支撐行駛約100公里。

這一步的實現耗費了幾十年的研發時間與精力,可謂來之不易。

但要是與插上油管,撒泡尿的功夫就加滿一箱油的燃油車相比,又遜色了許多。

而最致命的論證,是抨擊以環保、能源可再生為賣點的新能源汽車其實並不比燃油車環保。

廢氣衝天的霧霾都市,繁忙的交通道路接待著有序地擁堵著的汽車。

其中最直觀也最容易激起人們感慨的污染就來自於汽車尾氣。

這時候出現的新能源汽車,則標榜綠色、環保而奪人眼球。

誠然,在道路上,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很大程度降低了人們的焦慮值。

因為不以燃燒作為動力驅動,所以汽車行駛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

這在人們看來確實是比傳統燃油汽車環保多了。

但實際上,電動汽車的污染藏在了人們看不見的地方。

首先是電動汽車所配備的電池材料,大多屬於礦藏資源,並非可再生能源。

而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的充電樁,其傳輸的電能來源也是一項十分隱蔽的污染。

如今大部分的電能主要來源於火力發電,也就是通過燃燒煤炭進行發電。

於是有人認為,電動汽車的污染甚至可能比傳統燃油汽車更嚴重。

只不過它把污染從馬路上,轉移到了發電廠里。

一場新時代的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的市場爭奪戲劇性地在歷史舞台上重現。

在雙方各執一派、炮火相當的對峙中,主導汽車能源動力的發展問題還留存懸念。

而值得肯定的是,一百多年來經過高潮、衰落,再重新發展,電動汽車產業仍生生不息。

目前的種種問題,也都在科學家的研究中不斷出現解決的驚喜。

沒有人敢斷言未來汽車主力就不會再次落在電動汽車身上。

在歷史長河中,科技永遠存在著無限的可能。

曾經被淘汰、被埋葬的,也會有從頭革新卷土來襲的一天。

舊的構想在新的現代技術包裝與改善下,被重新賦予了意想不到的活力。

發展受限的落後設備先放著,等到有能解決辦法的新技術出現再搬回科學的「手術台」。

這不禁讓人想起暫時冷凍起來,待醫學技術足夠昌明再復甦的人體冷凍,不也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嗎?

*參考資料

Rebecca Matulka. The History of the ElectricCar[J]. Energy.gov, 2014.09.15.

GuarnieriM . Looking back to electric cars[C]// History of Electro-technologyConference. IEEE, 2013.

ScottBauer for CME Group.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 Future of Oil[J]. The Street,2019.02.15.

為新能源汽車而生的電動汽車[J]. 科普中國, 2017.12.09.

Marisa Gertz, Melinda Grenier. 171 YearsBefore Tesla: The Evolu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J]. Bloomberg, 2019.01.05.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如何三步毀滅地球?
荒島生化危機,60年里無數紐約的傳染病人喪命於此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