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到底什麼人在看《比悲傷更悲傷》?

到底什麼人在看《比悲傷更悲傷》?

作者|季 南

編輯|李春暉

儘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已經成為妥妥的票房黑馬,上映12天累計票房8.18億,仍穩居日票房冠軍,進軍十億俱樂部的步履未見鬆懈。但是,不論是在社交網路,還是硬糖編輯部,這樣的咆哮從未停止:到底是什麼人在看這個xx電影!?

《比悲傷》不僅是票房黑馬,還打了所謂「電影口碑時代」的臉。口碑票房的嚴重倒掛,彷彿讓人夢回《小時代》的崢嶸歲月。豆瓣評分從開局5.6到目前跌至4.8,貓眼評分從開畫9.0跌至8.0,讓參與者彈冠相慶的小爆款,是評分機制里的大爛片。

值得關注的是,和去年的黑馬電影《前任3》、口碑佳片《我不是葯神》一樣,《比悲傷》也主打了「催淚」概念。看來這年頭,淚點已經成為票房利器,而差別只是真情共鳴,或者切洋蔥讓你哭。

乏味的都市男女,平淡的日常生活,人們實在太想獲得點激烈的情緒了。現實里得不到,就去文藝作品裡找。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過激共鳴,彷彿讓自己也獲得了同樣值得紀念的曠世絕戀。

奈何三觀盡悲傷

《比悲傷》翻拍自2009年韓國同名電影。原版故事是典型的「韓式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而台灣版同樣是苦情虐,絕症謊言、千年備胎,都被《比悲傷》發揮到了極致。

在時光網的音樂、畫面、導演、故事四項評分中,《比悲傷》的故事評分最低。

張哲凱(劉以豪 飾)和宋媛媛(陳意涵 飾)因為具有同樣坎坷的身世,從小就惺惺相惜;然而他們同居十幾年,卻依然「戀人未滿」(只親過嘴兒);此時男主身患絕症,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希望女主能夠找到歸宿,嫁給醫生楊佑賢(張書豪 飾);女主如男主所願嫁給男二,誰知新婚不久男主病重,女主不止回去照顧男主,最終還追隨男主殉情了!(男二: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電影上映後,網上不乏「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評價。但這裡的「無語」,恐怕是對電影狗血毀三觀劇情的真「無語」。

電影中,男主用金錢「收買」男二未婚妻,還用自己的絕症進行道德綁架,拆散別人的愛情;而當女主配合男主完成「找個好人就嫁了吧」的心愿後,卻轉頭又和男主殉情。你們「愛」得有多自私,心裡都沒點兒譜兒嗎?

電影無非是想表達「為愛犧牲」,但為了成就一對矯情男女的悲傷絕戀,活生生毀了另外兩個大好青年的生活。而且殉情這種戲碼,總覺得解放後硬糖君就很少看到了。

女主盲目放大了所謂愛情的脆弱和痛苦,輕視了生命的唯一和可貴,並且也忽略了男主希望她活下去的良苦用心。

古老愛情故事中的「生死相許」,放在如今以人為本的時代,實在有些故作悲壯的虛弱。你看陳意涵跑著哭喊「你不可以走」那段兒,是不是像極了岳雲鵬追車?

看《比悲傷》為尋找悲傷

上映第二周是影片能否發揮長線的重要節點,《比悲傷》次周周末的貓眼和豆瓣評分同時直降兩個小數位,不可謂不是斷崖式口碑下跌。可影片的票房並未見任何疲軟,背後是哪些老闆們在為此買單?

在3月23日貓眼專業版想看畫像中,女性受眾比例為62.3%。早在上映前,片方的「請帶足紙巾」海報就已清晰定位了自己的受眾,既然吃准了市場,宣發也事半功倍,而且女性的聲量往往可以將電影傳播得更快更遠。

在受眾年齡佔比上,《比悲傷》的主要受眾年齡依次為20-24歲和25-29歲。這說明90後作為觀影主體的現象,在該影片中體現的愈加明顯。算上第三受眾梯隊30-35歲人群,35歲以下人群佔了該片受眾的80%以上。《比悲傷》受眾的年齡數據,倒是和抖音的忠實用戶畫像恰好吻合。

也正因如此,題材本就適配抖音水土的《比悲傷》一紮進抖音,便佔據了抖音熱榜。電影院里哭花妝的年輕美麗小姐姐形象,迅速搶佔人們的眼球。

去影院打卡《比悲傷》,或許並不是因為電影本身有多優秀,而是有這麼一群人,就是在「尋找悲傷」。為了大笑一場去看喜劇片的觀眾比比皆是,但容易被忽略的是:痛哭一場也是觀影剛需。

白天不懂夜的黑,想要一場悲傷的大有人在。網上至今依然流行一種「小確喪」,「喪」的隔三岔五就扎你的小心心。世界變化快、生活壓力大,《比悲傷》恰逢其時地為這部分人提供了日常所缺的發泄途徑。

對他們來說,大哭一場不失為緊繃狀態下舒緩放鬆的好方法。而通常來說,哭比笑更容易讓人獲得崇高感。「今天我為一場愛情電影痛哭失聲」,聽起來確實比「今天我看了一個喜劇片笑成傻逼」值得分享到朋友圈。

《比悲傷》的虐戀情深,更準確擊中了某些人群期待愛情的內心。在「速食愛情」乃至「愛無能」越來越普遍的當下,《比悲傷》這種「愛一個人甚於自己生命」的極致化愛情,確實不失為一種情緒代糖。

而隨著影片火爆,不管是抱著獵奇還是從眾的心態,湊熱鬧觀影極好的補充了次周觀影人群。這也是為什麼《比悲傷》評分降低票房增速卻不減的原因之一。

爆款愛情俱樂部

貓眼專業版顯示的《比悲傷》用戶買過的電影中,除了重點檔期的爆款之外,購票量最多的就是《後來的我們》和《前任3》。而這三部片子,還都有著低口碑高票房的共同屬性,且皆被罵過「毀三觀」。

豆瓣評分一路走低,三部愛情片的票房卻一路走高。影評人再苛刻的吐槽,都抵不過前任的話題魔力:林佳過敏體質為前任撕心裂肺吃芒果,林見清拉著方小曉狂奔想複合,宋媛媛婚後卻去找張哲凱殉情……

3月22日晚,「你忘掉前任花了多長時間」登上微博熱搜榜。你看,這種在未有任何緣由的情況下對前任不時的「關心」,早已變成大眾議題。「前任」問題,基本可以和「原生家庭」問題試比高了。

硬糖君似乎發現一個原理,市面上越缺少愛情,愛情片就越好賣。從本質上看,它們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雞湯式段子與前任情懷相互勾兌的產品,硬糖君願意稱它們為10w 電影。有笑料但不夠高級,有淚點但強行煽情。電影感,不存在的。

《比悲傷》令人詬病的不僅是停留在瓊瑤時代的三觀,更是內容和邏輯的整體失控。情緒語言較為飽滿的《比悲傷》並不是一無是處,但這樣的電影成為票房黑馬,或許才是真正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兒。

劉瑜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

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如果要以做成一個企業、創造一個藝術品、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拯救一個即將滅絕的物種……來證明自己,所需才華、意志、毅力、資源、運氣太多,而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只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於是愛情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愛情電影也是庸俗電影技巧的避難所。共鳴的話題、煽情的配樂、美麗的男女,再加上恰到好處的營銷,便生產出了枝繁葉茂的愛情,可以遮蔽各種內在的虛空。

愛情電影的觀眾最多,這是平凡男女最可能擁有的傳奇。其餘盜墓探險、拯救世界,諸般傳奇,與我無關。戲裡戲外,人們唯恐自己活得不夠戲劇化。看愛情電影不哭,等於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多了些文藝的春天,還不是文藝片的春天
從劉慧芳到蘇大強,國產劇父母形象流變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