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按:《遊客中國指南》(The travelers handbook for China),卡爾克勞(Carl Crow)著,作者資料不詳。出版於1922年左右,英文。此書詳細記述了中國當時有名的景點。普陀山為當時的一篇。作者當時在上海,可能是去過普陀山,也可能沒有,文中大量參考了庄士敦(R. F. Johnston)的《佛教中國》(Buddhist China)一書。但是作為珍貴的有關普陀山的英文文獻,我對其作了翻譯。裡面有諸多表達有誤,我沒有標註出來,我是希望以後可以有考證和補充的文章。配圖我用了柏石曼的圖片。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普陀山島鳥瞰

普陀,神聖的島嶼。——被稱為聖島的普陀島位於寧波市以東五十英里的浙江東北海岸,屬於舟山群島的一部分,從上海或寧波市乘輪船即可前往。之所以去那裡基於以下兩個理由:對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來說,它是最近的浴場;而對中國佛教徒來說,它是中國東部最神聖的地方。夏季,偶爾有短途旅行的輪船從上海直達普陀,人們可以在那裡度過周末。聖島上沒有旅館,但去那遠足的人可以住在諸多寺廟中的其中一個。由於這個島嶼是純佛教島嶼,島上不允許宰殺任何動物,也不提供任何用動物製成的食品。然而,在一個令人愉快的虛構故事中,有一家中國醫院,所有外國人和其他非佛教徒都生病了,有雞蛋、雞和其他形式的用動物製作的食品。那些去普陀度假的人應該記住,同在中國的其他地方一樣,好客的寺廟意味著光禿禿的牆壁和地板,通常,床也是同樣光禿禿的。

普陀大約有四英里長,形狀極不規則,寬度從三英里到幾百碼不等。它被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聖山之一。其地理位置證明,擁有一座近1000英尺高的山是合理的。由於靠近長江和錢塘江的出海口,普陀周圍的水是渾濁的。東側的海灣被黃色的沙灘包圍著,在那裡大浪淘沙。著陸點是該島最南端的一個建得很好的防波堤。在這裡,一條經過重新修整並時常養護的道路通向所有的主要寺廟。而較小的道路則向四面八方分叉,通向各種石窟、茅蓬和較小的寺廟。普陀的全稱是普陀洛迦(Putoloka),這是一座神秘的聖山,佛教最重要的神靈之一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vara)就是從這座山上俯視世界的。隨著佛教傳入西藏,在拉薩又出現了第二個普陀洛迦,普陀則是第三個普陀洛迦。因為這裡風景如畫,故而在成為佛教聖地之前,它的聞名是因為許多中國的傳說故事。直到公元847年,當一個從印度來的佛教朝聖者在某個洞穴里的迷霧中看到了觀音菩薩的幻像。其他朝聖者慕名而來,伴隨著其他的靈異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然而,菩薩的力量不足以阻止日本海盜的劫掠。在明朝期間,日本海盜摧毀了大部分宗教定居點,並於1387年將大部分僧人趕到大陸。一個世紀之中,普陀在名義上被遺棄了,它的歷史一片空白。重建工作開始於16世紀早期,但150年後的1665年,從福爾摩沙被趕走的荷蘭海盜洗劫並燒毀了廟宇。1683年,僧侶們回來了。從那時起,他們生活在相對和平繁榮的環境中。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法雨禪寺大殿

島上有大約100座寺廟和庵堂,常住的僧侶大約有1000名。幾乎所有的廟宇和庵堂,連同它們鄰近的茅蓬和石窟,都與島上發生的種種靈跡密切相關。或與許多在不同時期來此的著名朝聖者密切相關。

中國舊曆十一月的第十九天被認為是觀音的生日,這一事件是在普陀以特殊莊嚴的儀式慶祝。普通僧侶的數量大大增加,而來自中國各地的成千上萬的善念信女則更多。儘管這些儀式很有趣,但對於那些不想忍受擁擠旅行因此會感到不適的外國遊客來說,這是一個需要盡量避免的節日。

大多數普陀山的建築建於18世紀早期,是在雍正時期進行的修繕和重建。這些建築中最重要的是「南部」和「北部」的禪寺,正如它們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這兩座建築在僧侶中地位崇高,是榮譽的體現。每座寺廟都是中國建築的傑作,每座寺廟都珍藏著幾個世紀以來積累起來的財富。每個人的故事不僅是關於普陀的故事,也是關於佛教本身和中國歷史的故事,因為古代帝國的每一次變化都反映在這裡,並被記錄在當地的編年史上。

正如人們可能認為的那樣,許多關於普陀的神話故事都是口口相傳和真實的。它不像另一個島嶼那樣沒有蛇,相反在這裡蛇出沒極為常見,但根據僧侶們的說法,所有的蛇都是無害的。至少在這個地方,那些佛教有足夠信心的人可以看到佛陀的靈異現象。對外國人來說,在與該島歷史有關的眾多奇蹟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北部禪寺大鐘失而復得的故事。約翰斯頓(R. F. Johnston)在他的《佛教中國》(Buddhist China)一書中講述了這個故事,這本書是所有有志於了解中國佛教的人都應該閱讀的: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法雨禪寺石橋

「這座鐘是十六世紀末葉由禪院的創始人大智鑄造的。紅毛人把它作為戰利品帶走了,並成功地把它安全運到了他們在』歐洲國家』首都的門戶。不過,它倒在那裡,由於重量太大,落在了什麼地方。漸漸地,它沉入了鬆軟的土地,最後完全消失了,被人遺忘了。但在1723年,人們突然聽到一種像雷聲一樣的聲音從地上傳來。於是,周圍居民驚奇地挖開了土,發現了那口鐘。「

「不知怎的,這些事傳到了禪寺當局那裡。鐘被發現時,寺院的住持是福建籍的法澤,他認識許多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通過這些商人,與「歐洲國家」開始了談判,以期找回失傳已久的鐘。談判圓滿結束,於1728年運回中國,在廣東省汕頭港附近的南澳島登陸,直到1733年才克服了再次裝運的困難。那年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主持完成了禪寺的修復工作。令僧侶們大為高興和驚奇的是,這隻鍾終於在十月三十日,也就是在修院大殿里舉行隆重儀式為皇帝陛下過生日的時候,在普陀下了船,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巧合。」

「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普陀山志》中所記載的故事是否真實的。但是,僧侶們認為這口鐘實際上是運到歐洲去的,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當時的中國人對地理的認識非常模糊,普陀的僧侶們顯然對「歐洲國家」的政治劃分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有人可能會冒昧地說,它在1665年至1732年間的安息之地不是歐洲的城鎮,而是荷蘭東印度群島的巴達維亞城,儘管它的舊城牆已經不復存在,但在17和18世紀,它是一座擁有堅固城牆的城鎮。在中國,關於大門口的鐘倒塌的故事,以及它隨後的消失,直到它在地下的存在被一種類似雷聲的聲音所為人發現,可能是基於這樣一個歷史事實:1699年,巴達維亞發生了毀滅性的地震。因此真正的事件是這樣的: 1655年,鍾從普陀運到了爪哇島,它懸掛在巴達維亞城牆上的一座塔上。1699年,城牆被地震摧毀,直到1723年,它一直被埋在城牆的廢墟下。在那一年,在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廢墟殘骸被移走了。」

「我們猜想,鐘上的銘文是爪哇的中國居民念的,他們因此知道了這座寺廟的名字。通過他們,這個故事很容易就傳入了福建商人的耳朵,他們當時控制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多數。」

「僧侶們很快結束了他們開山祖師手鑄的鐘得以歸來的喜悅,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那就是鍾已經不能再為它的目的服務了。它已經裂得如此之深,以至於在僧侶和朝聖者的心中希冀是否還能再一次為它那柔和的音調而顫抖,而這一切都必須經過重新鑄造的過程。他們修復的工作停滯了有將近一百年。直到1825年,一位富有的朝聖者徐居士來到這裡,它才得以安靜地懸掛在塔里。」

「徐居士對它的歷史很感興趣,並承擔了重鑄的費用。它就是大智鍾,最初鑄造於1592年之前,但在1825年或不久之後由朝聖者許居士重新鑄造,今天懸掛在北寺的鐘樓上。」

1920年代西方人眼裡的聖島普陀山

山頂上和尚的墓

島上的最高點在北部禪寺附近,從那裡有一條小路可以到達。從山頂上可以看到舟山群島壯麗的景色。

直到最近,外國人才開始欣賞這個地方的自然美景,它是這個國家最美麗的地方之一,而且作為一個郊遊的地方,它還有許多優點。在任何一個寺廟或寺廟裡都有可能找到安全的房間,但是在旅途中應該帶上床上用品、食物和炊具。人們在朝聖的高峰期應該小心,不要去那個地方。

中國各地的佛教寺廟都六月十九日慶祝「渡海女神」(goddess crossing the sea)的紀念日,以紀念觀音與慧萼和尚請觀音像朝山。

參考文獻:作者非常感謝庄士敦(R. F. Johnston)的《佛教中國》提供了這些段落中關於普圖的信息。查爾斯·郭實臘(Charles Gntzlaff)是首批造訪該島的外國人之一,他於1833年登陸該島,並在他的《三次航行日記》(Journal of three Vogages)中對該島進行了描述。很多旅行者在書中都提到過這個地方,但沒有人能像約翰斯頓的書中描述的那樣完整。

以上文章是我諸多原創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襲或者借鑒都非是我的特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贊;不同意我的觀點,請評論或者私信告訴我;不喜歡我的文筆,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頁里,你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謝各位閱讀者的付出,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