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太宗曾下詔「厲行節儉,死後薄葬」,可有個盜賊不信

唐太宗曾下詔「厲行節儉,死後薄葬」,可有個盜賊不信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前,曾下過一道聖旨:厲行節儉,死後薄葬在昭陵。

史書記載:昭陵始建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依九嵕[zōng]山而鑿,只用了百餘個工匠,數十日就完工了。

長孫皇后劇照

當年十一月,長孫皇后去世,首先葬入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碑文,碑文中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

唐太宗死後,葬入昭陵,從此墓門徹底關閉。

事實上,昭陵的修建持續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歷時一百零七年,周長一百二十里,佔地二百平方公里,陪葬墓多達一百八十餘座,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帝陵。

昭陵薄葬的說法,流傳很久。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叫溫韜的盜墓賊不信邪,他抱著試試運氣的態度,盜挖了昭陵。

《新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耀州節度使溫韜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盜掘唐帝陵墓。

除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外,將轄境內的唐帝陵墓盜掘一空。

唐帝陵墓中,昭陵是最為堅固的,陵內寢宮華美壯觀,其規模和帝王活著時候居住的宮殿一樣。

《唐會要》對昭陵的描述是:昭陵依山鑿石為元宮,從墓道到墓室長達七十五丈,墓室深達二百三十多米,前後有五道石門。

墓室富麗堂皇,完全是長安城皇家九重宮闕的地下翻版。

墓道的東西兩側,放置著諸多石函,函內有鐵匣,裡面裝著奇珍異寶,還有包括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以及鍾繇等著名書法家墨寶等絕世珍品。

可偏偏,溫韜是個沒文化的盜墓賊,為了得到裝裱字畫的絹帛,這伙盜賊竟然把字畫扯下來,實在是造孽啊!

慶幸的是,有一部分墨寶幸免於難,流入民間。

昭陵,被稱為「三絕」的「昭陵六駿」青石浮雕石刻,由著名畫家閻立本繪製畫稿,唐太宗李世民題詞,書法大師歐陽詢書寫,底座是書畫家殷仲容的隸書石刻。

民國時期,美國間諜勾結陝西軍閥,盜走了曠世奇寶「昭陵六駿」,舉國震驚。

陝西人民及時攔截,保住了四件作品,可惜,其中兩件還是流失到海外,令人痛心不已。

唐太宗對外宣稱薄葬,不過是想斷絕盜墓者覬覦珍寶的念頭。

所謂薄葬,不過是一個美麗的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明朝此人,歷七大劫難而不死,後官至一品,壽近百歲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