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恩威並施,康熙重用一降將收復台灣

恩威並施,康熙重用一降將收復台灣

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五個月後病逝,內部發生衝突。清廷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廷要求台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1663年,清朝出兵攻佔鄭氏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後,乘勝派舟師出征台灣,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拒絕招撫。

1669年,康熙擒拿鰲拜,正式親政後,再次派人赴台談判。清廷做出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1673—1681),鄭經乘機發兵進攻福建、廣東,與清軍作戰,佔領廈門漳州、泉州與潮州、惠州各地。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在1680年退回台灣。清廷再次爭取和談,福建總督姚啟聖派副將黃朝用赴台。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堅決不同意台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和談又無結果。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塽繼位。這時三藩亂平,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起用施琅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收復台灣。

施琅早年為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下,後隨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與鄭氏作戰多年,了解台灣情況,熟悉水戰。他一貫主張攻取台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未獲清廷信任,在北京閑居13年。

當時,鄭氏在福建、廣東的軍隊已被福建總督姚啟聖逐出。姚亦主張攻取台灣,說「台灣斷須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揚」,並已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水師。但在作戰方略上,姚啟聖與施琅意見分歧。施琅請求康熙給予「專征」之權,督撫只管後勤供應,獲康熙同意。姚啟聖以大局為重,保證後勤供應。

1683年7月,施琅率兵20,000人,乘戰船200多艘出征。鄭克塽則派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失守,台灣失去最後一道屏障。鄭氏極為恐慌,有人主張降,有人主張死守,還有人主張撤往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但施琅並沒有即刻發兵攻台,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台,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

與此同時,施琅上疏朝廷,建議招撫鄭氏,和平統一台灣,康熙傳旨同意。鄭氏最終向清軍投降,台灣遂告收復。

收復台灣後,在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台灣的棄留之爭。朝廷有人認為台灣「孤懸海外,易藪賊,欲棄之」,有人說「海外泥丸,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連康熙最初也贊同此議,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

棄台之議,幾乎已成定局。施琅連忙上奏《恭陳台灣棄留疏》。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台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佔,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捲土重來。台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佔,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於登天。

施琅的上疏雄辯有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這促使康熙改變主意,下決心守住台灣。1684年,清朝在台灣設置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設官治理,築城戍守。

康熙收復台灣的整個過程,始終沒有放棄對鄭氏政權進行招撫,除了在澎湖有一場惡戰之外,台灣本島以和平方式接收。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民間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送紅包了,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揭秘:北伐名將姜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