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吃貨。即使從伏羲神農開始,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就從未停止腳步。正所謂有條件要吃好,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吃好。在中國眾多美食中,醬是一種古老、廉價又美味的食物。無論是吃米飯,吃面,吃饅頭,亦或是吃麵包,只要蘸一點兒醬,總能讓滋味兒變得更美,讓飯菜變得更香。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而在古代,醬也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調味品。先秦時代,中國既沒有通西域,也沒有發現美洲,我們今天吃到的很多蔬菜、水果都還未引進中國,食物種類十分匱乏;由於沒有冰箱,很多肉類、魚類以及蔬菜也難以保存。因此,古人們往往會用鹽將魚、肉、豆、麥或者水果進行腌制,然後發酵,沉澱出不可複製的美味。

在春秋時期,古人們便普遍吃醬。早在西周,便出現了許多種醬料。就如《周禮·天官·內饔》所說:「百羞醬物珍物」。在周朝,「周八珍」乃是天子、大諸侯才能吃到的美味,而食用這些菜肴時,總離不開肉醬、魚醬的調和。因此,孔子才會在《論語·鄉黨》中談到:「不得其醬不食。」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不得其醬不食

春秋戰國時代,醬的使用和搭配是非常有講究的。例如屈原曾在《楚辭·招魂》中寫道: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挈黃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對此,現代人讀起來或許有些佶屈聱牙,但翻譯過來,意思也很簡單。就是, 紅燒甲魚 ,叉燒羊羔要拌甜醬吃, 煮逃陟,燴水鴨,加點酸醬,油炙的麵餅要加點兒蜜醬。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戰國時期之後,到了秦漢,醬已經成為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必不可少的食物。對於富人來說,他們更偏愛於肉醬、魚醬、蟹醬以及果醬。

靠近海邊或江河邊的貴族富戶,主要吃魚醬。例如《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曹操《四時食制》:「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也就是說郫縣的一種魚,可以製作成美味的醬。

在海邊,鰂醬和蟹醬,是兩種不可多得的食物,所謂「鰂」,就是烏賊、墨魚。《周書》云:『伊尹受命於湯,賜?鰂之醬。」也就是說,鰂醬是貴族才能吃到的食物,甚至被天子用來賜予重臣。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而蟹醬的地位也不遑多讓,在漢朝,蟹醬被稱為「蟹胥之醬」。這種醬非常珍貴,被稱為「共祭祀之好羞」,也就是說蟹醬是祭祖用的珍饈佳肴。而東漢經學家鄭玄也補充道:

「謂四時所為膳食,若荊州之鱺魚,青州之蟹胥,雖非常物,進之孝也。」

也就說,在當時蟹醬是孝敬父母和祖先的珍品,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對於皇帝來說,他們所吃的醬,主要以肉醬、魚醬以及果醬為主,價格不菲。他們不僅自己吃,還時常將之賜予匈奴、鮮卑等屬國。例如《後漢書》記載,光武帝劉秀曾將宮廷御食醬賜予南匈奴單于、單于妻子、母親以及其他重臣。對此,匈奴人竟感激涕零,由此可見,這些宮廷御食醬是非常珍貴,也是非常好吃的。只有最重要的屬國,漢朝皇帝才會賜予。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儘管肉醬、魚醬在當時富足階層的生活中已經非常普遍,而民間一般食用的醬,則是用豆麥等穀物發酵製成的調味品。在當時,幾乎每個漢朝家庭都會製作豆醬。《齊民要術》卷八曾詳細記載了漢朝人「作醬之法」。要製作美味的豆醬,必須先「預前日曝白鹽」,「令極乾燥」,用鹽比率「大率豆黃三斗」,「白鹽五升」,並專門註明:「鹽少令醬酢,後雖加鹽,無復美味。」密封重開之後,仍要「於盆中以燥鹽和之,率一石水,用鹽三斗」,「又取黃蒸於小盆內減鹽汁浸之」,再「合鹽汁瀉著瓮中」。由此可以看出,漢朝人製作豆醬,與我們現代人沒啥區別。

待豆醬製成,香味撲鼻,令人垂涎、食慾大開。因此,東漢人將豆醬也稱為「雷醬」,為何稱為「雷醬」 呢?《北堂書鈔》援引《風俗通義》解釋道:「作醬使人腹中雷鳴」。也就是說,只要聞到豆醬的味道,肚子就會餓。

漢朝的豆醬怎麼吃呢?對於百姓來說,主要拌著粟米飯吃。對於缺乏副食的漢朝百姓來說,豆醬是生活的必需品,醬咸鮮適口,給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亮色。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由於醬需求量很大,因此產生出不少因製作醬而發家的大富豪。司馬遷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賣醬,小業也,而張氏千萬。」也就是說,一位張姓的制醬商人,竟憑藉這個「小業」賺下了千萬身家。同時司馬遷還提到,通邑大都中,擁有產業其年生產能力達「醯醬千瓨」的,其經濟地位可以「比千乘之家」。所謂瓨,就是製作、包裝醬的瓦罐。根據司馬遷的說法,在諸如長安、成都、定陶、臨淄這樣名都大邑,應該都存在不少制醬的大富豪,他們的經濟實力甚至可以和千乘諸侯相比。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與古人異曲同工的是,如今同樣製作醬料的「老乾媽」陶華碧也身家數十億。可以說,只要醬做得好,無論是古人和今人,都會發財。

此外,漢朝是一個尚武的王朝。漢人生機勃勃,積極向外開拓,曾為如今我國廣大的疆域奠定了基礎。而漢人所吃的醬料,也隨著漢軍出征的步伐傳遍四方。而有趣的是,漢朝還曾因一種特殊的醬,將今天貴州、雲南一代納入了版圖。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枸醬

根據》《史記·西南夷列傳夾在》,漢武帝曾派番陽縣令唐蒙風出使南越(今天廣東、廣西、越南北部)。到了該國,南越人情唐蒙吃一種名叫美味的醬。唐蒙或許是個吃貨,吃了一口便知道此醬的來歷,此醬名為枸醬,乃是用蔞葉的果實做的醬,口味辛辣,很下飯,乃是蜀地的特產。當時,南越與蜀地並不通商,那麼枸醬是如何到達南越的呢?

因此,唐蒙詢問一位南越的商人,商人回答:「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也就是說,在番禺(廣州)城西南方向,有個牂柯江,而這種醬也是從西南方向賣來的。對此,聰明的唐蒙留了個心眼。回到長安後,他又找了一個蜀地的商人,並問道:「你們是如何將枸醬賣到西南方向的?」商人回答:


「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

簡單來說就是,巴蜀西南方有個夜郎國,與蜀地有水陸可通,與南越通過水路取得通商關係。聽完商人的話,唐蒙大喜,他立即上書漢武帝,並提出了自己征服西南夷的計劃。他認為,以巴蜀的富饒,漢軍的強大,足以征服西南夷,然後從西南方向包抄南越國。只要西南夷征服了,南越國也會很容易征服。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通西南夷

聽了唐蒙的建議,漢武帝大喜,於是他派唐蒙率領千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開闢了通往夜郎國的道路。在唐蒙的恩威並施下,西南夷諸國服從了漢朝的統治,並在當地建立了八個郡。從此,廣大的西南地區併入了華夏的版圖。司馬遷認為,唐蒙的功績完全可以與通西域的張騫相比。然而誰又會想到,西南沃土之所以納入中國,完全是因為唐蒙是個聰明的「吃貨」。

根據出土的漢簡,漢軍在出征四方時,總會攜帶大量醬料。當時,漢軍戍守的邊疆大多為苦寒之地,難生五穀,更別說蔬菜了。因此,醬料成為漢軍最主要的副食。例如敦煌漢簡中有反映河西邊塞軍人消費「醬」的資料,在竹簡編號246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酒斛 □□□

黍米二斛 醬二斗


白粺米二斛 醯三斗 敦德尹遣史汜遷奉到

這枚漢簡記載了一位漢軍將士從軍需處領到的軍糧,從醬二斗可以看出。醬在軍糧中所佔比例是很可觀的。在其他漢簡中,我們也能發現,漢軍吃飯時,主要的副食就是醬,很少能吃到蔬菜和肉。醬,或許為漢朝將士單調的生活提供了一點亮色,讓漢軍將士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鄉。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將士嚼著用鹽、玉米面、麵粉炒制的炒麵與聯合國軍奮戰;而兩千多年前,漢軍將士用醬料拌粟米,最終驅逐了匈奴。

它是漢朝「老乾媽」,皇帝百姓吃飯離不開,還助中國打下萬里江山

食物是同樣的粗陋,但他們的勇氣和精神卻通過食物合二為一。正是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讓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一直走向強大。漢朝將士們吃著醬料和拌飯,開闢西域,打通了去往世界的窗口,胡蘿蔔、葡萄、豌豆、大蒜等食物進入了中國的食譜。漸漸的,中國人的餐桌逐漸壯大,無需再用醬料作為主要副食。

如今,醬,仍是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調味,無論是吃米飯、吃面還是吃饅頭,只要蘸點「老乾媽」「老乾爹」「飯掃光」或者是自己製作的醬料,就能快活似神仙。醬,是一種記錄時間的美味。有時候,醬是越陳越香,就好似我們古老而偉大的祖國。無論我們身處何方,只要能吃到醬,就能想到我們的家鄉和我們的祖國,就一如2000多年前戍邊的漢朝將士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