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2.6厘米長的魚刺扎進食管後……

2.6厘米長的魚刺扎進食管後……

36歲的男子劉某,於3月10日16:40急到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院求診,自訴中午進餐時不慎咽下魚刺、咽部疼痛,曾去兩家醫院行喉鏡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消化內科二病區李會芬醫師接診,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決定行胃鏡檢查,如果發現異物,也可在胃鏡下取出。於是,常規行血常規、血凝四項、傳染病四項、心電圖等檢查。

當天正值周日,在得知情況後,消化內科二病區趙治國主任、麻醉科方旭輝醫生、內鏡中心徐培園護士由家中趕到醫院胃鏡室。由趙治國主任操作,李會芬醫師為助手,首先對患者咽部、後鼻孔、雙側梨狀隱窩、聲門和會厭背側進行仔細清晰地尋找。

確定沒有任何細小異物後,退出胃鏡,在胃鏡先端帶上直徑11mm的透明帽,再次插入胃鏡。在持續送氣狀態下,緩慢謹慎地插入食管入口約1厘米,發現一菲薄銳利的骨性異物橫著嵌頓的位置。

在異物上方調整鏡頭仔細觀察異物方位及與食管壁的關係後,發現異物尖銳處扎進食管壁內,異物鉗抓住異物口側端,提拉異物時鏡頭略向對側移動,幾秒鐘順利取出異物,測量異物長2.6厘米,兩端銳利。

2.6厘米長的魚刺扎進食管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再次進鏡觀察口腔、後鼻孔、咽部及聲門未見擦傷跡象,食管入口原異物尖端所在處呈新鮮點狀糜爛、發紅,無出血。食管中下段未見異常,胃腔見較多食物滯留。

然後結束胃鏡操作,整個過程歷時約20分鐘。患者清醒後第一句話就是「咽部不疼了」。

隨後,患者住院觀察,次日行彩色多普勒喉周及頸部深處探查,未發現頸部食管旁血腫,順利進食,無不適,遂出院。


專家有話說

趙治國主任介紹說:

來自種種原因,吞咽異物非常多見,只要能吞下異物,不管滯留在咽部、食管、胃或十二指腸,一般都能利用胃鏡順利取出,但因異物的材質、大小、形狀、所處位置、滯留時間、局部粘膜炎性反應及是否穿透消化管壁等等因素,會造成異物取出難度和風險差異很大。

判斷異物的材質、大小、形狀、位置、粘膜炎症反應及是否穿孔,往往可利用X線透視、拍片、彩色多普勒、磁共振或CT成像及成像後重建圖像,這些影像結果既可使我們知道大概需用哪些器械或附件取出異物,也可以在術前對異物取出時所導致的風險和難度進行評估,提前做好補救措施。

對於尖銳異物尤其懷疑異物已造成消化管壁穿透的,我們在術前閱讀有關影像資料時,儘可能了解異物銳利端與管壁外器官的關係、距離及有無血腫形成,尤其要注意與壁外血管和心臟的關係,熟知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壁外解剖結構,對我們判斷不同部位異物穿透後帶來的風險非常必要。

當然,術中利用胃鏡詳細了解異物在腔內的走行及管壁的炎性反應,對我們抓取異物的位置及退鏡時怎樣擺動鏡頭會有很大幫助。這例患者的異物為魚刺,長2.6厘米,兩端均堅硬銳利,上下稍傾斜嵌頓在食管入口處。我們在胃鏡先端附戴一個較大的透明帽,最大限度地使狹窄的食管入口擴張、讓扎進食管壁內一端遊離在食管腔內,避免異物取出時食管壁被割傷。

有時,我們會使用最粗的結腸鏡戴上更大的結腸鏡透明帽,取出上消化道異物或在鏡端戴上異物保護套,大大增加了異物取出的安全性。


專家簡介

2.6厘米長的魚刺扎進食管後……

趙治國,消化內二科主任,主任醫師,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2年12月畢業於河南醫學院醫療系,原就職於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從事臨床醫療、科研、教學35年,培養醫學碩士研究生18名。曾擔任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河南省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肝病學會副主任委員。2008年曾赴日本東京醫科大學、日本國立癌中央病院研修消化內鏡早期癌診斷及鏡下治療。作為主持人獲河南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主編及副主編完成消化專業著作各一部,發表論文60餘篇。熟練消化系常見病、多發病的規範診斷及治療,擅長消化道早期癌的內鏡下診斷及切除。

( 鄭州頤和醫院 邢璐 供稿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來看不孕,醫生卻糾結於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Why?
卵巢儲備功能免費檢測+婦科大咖公益義診活動僅剩2天,快來!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