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錦屏:清水江畔文書侗綉傳百年 錦繡河山杉木作筆寫今朝

錦屏:清水江畔文書侗綉傳百年 錦繡河山杉木作筆寫今朝

CCTV-10

2019.3.27 12:41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錦屏篇

《中國影像方誌》錦屏篇預告片

清水江在苗嶺山麓間穿行,錦屏縣位於苗嶺最東南端,依山傍水而建。

唐詩《長干行》中有雲「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據傳「錦屏」兩字即是從詩中而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向西南地區擴大疆域,在今銅鼓鎮建銅鼓衛,駐軍萬餘。

清朝時,原明朝所設的銅鼓衛失去原有意義,銅鼓衛城開始逐漸衰落。與此同時,銅鼓鎮附近一個名叫王寨的村落,卻因木材貿易悄然興起。

清朝雍正五年,銅鼓衛廢衛設縣,取「錦繡畫屏」之意得名「錦屏」。

1914年,錦屏縣治所由銅鼓鎮正式遷至王寨,王寨之名不再使用,錦屏這個縣名則一直沿用至今。

文書一紙 契約長存

明清兩代,清水江兩岸杉木交易的繁盛,吸引大量的苗族、侗族居民在錦屏進行人工造林和木材貿易。

六月六 曬契約

存放契約的文書樓

每當進行杉林買賣、林木交易、土地佃租時,他們都要簽訂契約文書。長此以往漸成慣例,苗侗居民各種權屬糾紛的調解,以及族規民約的制定,都開始簽訂文書。

有的還鐫木刻石,形成碑刻,世代遵守。這些錦屏文書成為珍貴的歷史和文化記錄。

錦屏文書由侗族苗族居民簽訂,卻由漢字書寫,共通的文字背後是文化的交融。

一份份文書就是一段段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數百年前,錦屏的侗族、苗族人民就已經學會運用和尊重「契約」,由此而生的制度與規範、倫理與信仰至今依然影響著後世的人們。

綵衣重重染 侗綉自生光

錦屏侗綉工藝複雜,綉好一件侗衣,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

侗家的傳統服飾,都是用自家的織機織成的土布。織好的棉布,要用特製的藍靛液進行漂染。

這種藍靛液是用苗嶺上採集來的多種植物熬制而成。染布時,還要加上米酒。酒越多,越不容易掉色。

經過多次染色、晾曬後,還要用煮好的牛皮進行漿制。經過了十幾道工序的依次渲染,侗布將會幻化出獨特的閃亮色澤。

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穿上最美的侗綉嫁衣,是每個侗家姑娘的理想。

杉林常伴清水江

清水江兩岸,杉樹林密布,杉木建起了苗族人、侗族人的家園,也承載著他們的文化和記憶。

當年,朝廷採辦皇木的官員每發現一棵皇木,都要刻印銘記,禁止砍伐。杉樹樹榦上留下的就是當年的刻印。

在文斗苗寨的寨門邊,還有一座清代乾隆年間樹立的 「六禁碑」。

在錦屏侗族人的習俗中,每個女孩出生的那年,長輩都要給她栽種一片杉樹林。等到女孩長到十八歲出嫁,父母就用杉木給女孩建新房、辦嫁妝。這片杉樹林就叫做「十八杉」。

今天,父母依然會為孩子種下樹苗,也種下美好的心愿。

大杉樹經曆數百年風雨,依然蒼翠。它們和錦屏人相生相守,也為這裡帶來繁華與富庶。

錦屏有句老話「天下屋,三江木」。清水江、亮江、小江,三江在錦屏縣城匯合,造就了木材運送的黃金水道。

從1999年國家實行長江流域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錦屏人民不再向杉樹林索取。而10萬畝的土地有序流轉,又變成果園,承包到千家萬戶,成為了苗侗人家新的經濟來源。

杉樹陪伴著錦屏歷經千年歲月,為這裡帶來生機與繁華,而錦屏人也在綠水青山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

綠水青山間,一棵棵杉樹曾是錦屏的財富之源、精神所系。如杉樹般昂然挺拔,如杉木般樸實堅硬,這是錦屏的秉性。

今天,勤勞誠信的苗侗人民,正用挺拔的杉木作筆,用碧綠的清水江水作墨,描繪新的美麗畫卷。

一段商業傳奇背後是誠實守信的文化風骨,不同文化交融而生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蘊。

錦屏,新的時代,新的錦繡畫屏。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錦屏篇》

播出時間:3月27日 12:41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張嘉祺 張羽(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喝粥真能養胃嗎?告訴你怎樣做才是真對胃好
喝茶益處多,但是這些人不適合飲用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