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麻醬

辦公室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因為這裡每個人都專註於智慧的碰撞與價值的產生,貴重的手機和錢包隨手扔到桌上,也不會引人側目。

辦公室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因為這裡半個月就會丟一條數據線,一星期就有一個打火機失蹤,每兩分鐘就有一支筆就地蒸發……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一眼萬年」往往用來形容忠貞不渝的愛情,超越了時空,又突破了人體機能的極限,向來為人們所歌頌。

比如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如S.H.E為胡歌地瓜和林依晨小七演唱的BGM,「淚有點咸又有點甜,愛那麼綿又那麼粘」。比如文藝中年最愛的李健老師那句,「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再比如網癮青年百聽不厭的那句「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只不過,對於將工作視為生命重要組成部分的白領們來說,「一眼萬年」就是每天無數次省其身:我筆呢?我充電器呢?我打火機呢?我PPT呢?

辦公室里的物件,一轉眼,便是永別。但你既不能逆轉時間給它安上GPS定位,也沒辦法在偌大的辦公室掘地三尺非把它翻出來不可。

你看,你為了它們焦急、無助、想把這一萬年的眼淚都哭盡了,這樣子,真像極了愛情。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有一種愛,是錯過了才知道珍惜

辦公室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因為這裡每個人都專註於智慧的碰撞與價值的產生,貴重的手機和錢包隨手扔到桌上,也不會引人側目。

辦公室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因為這裡半個月就會丟一條數據線,一星期就有一個打火機失蹤,每兩分鐘就有一支筆就地蒸發……

它們是整個辦公室中最微不足道的存在,就連一隻蒼蠅飛進來都會引起幾聲尖叫,卻沒有人會在意幾支統一發放的簽字筆,也沒有人會留心把打火機歸回原處,數據線更是常常丟,常常壞,也常常有備胎物品成為現任。

可一旦它們遺失的速度大於行政的補給速度了,員工們才知道珍惜。

筆可以說是辦公室盜竊團伙的重點下手對象,作案者壓根兒沒留下任何痕迹,讓你無處可尋。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有可能還是你那如工蜂一樣忙碌的行政同事,穿梭於一個個隔間之中,又徘徊在大家的工位周圍,噓寒問暖,順便讓你給流程文件簽個字。

再順便一下,他們就會把你的剛簽完字的筆順走,留在下一個要簽字的人桌上,明明,他們才是整個公司中擁有最多筆的「大戶人家」呀。

你的失落,成了別人的驚喜,而筆也在行政的運輸攜帶下,構成了整個公司間的生態循環。

但更多時候,筆的消失成了一樁懸案。畢竟辦公室內有一部分人丟筆,那麼剩下一部分人的筆應該要多起來才對。可事實不是這樣的,臨近開會的時候你就知道了,辦公室的各個角落都會此起彼伏地響起對筆的呼喚。

我的筆怎麼不見了?誒,你看到我的筆了嗎?我沒筆了,借我一支吧。或許,是有一個以筆為生命存在形式的異世界接納了它們吧。

前同事小劉,他是那種看上去很乾凈的男孩,有很好的收納整理習慣。他總會用完筆,筆蓋蓋好,插到自己上衣的大口袋裡。

我一度懷疑,他要麼是醫療劇看太多,要麼就是偷筆的慣犯了。

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有點粗心——把別人的筆當成自己的揣口袋裡;又有點懶惰——發現口袋裡並不是自己筆之後又懶得歸還;還有可能點變態的癖好——看見自己突然多出的那支筆,他露出了興奮的微笑,而不是疑惑的問號臉。

幸好,小劉已經離職了,而我的Apple pencil還在。

說到數碼產品,那其實也是辦公室水逆的重災區。

一年四季,每一季水星都要逆行一次,影響著我們的記憶力,也控制著像充電線、耳機等數碼產品在我們身邊的存活時間。

一個公司成百上千人,每個星座都分布了不少人,每次水逆影響的星座不一樣,一年下來,質量再硬的數據線恐怕都熬不下來。

對於當今社會的白領來說,最大的恐懼不是上班開會要遲到了,而是馬上要開會,手機沒電了。趕急趕忙地從隔壁電腦上扯一條數據線,再問對面桌的要一個充電寶,他們就能立馬被安全感包裹。

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會議下來,被壓力、疲憊折磨得饑寒交迫,他們剛剛還能戰群雄的大腦,早已把這根電線的歸屬給健忘掉。

開這麼久會了,都來根煙吧?對於公司白領來說,扎推抽煙是一項社交行為。他們喜歡成群結隊地去樓外抽煙,享受集體摸魚的快感。

這快樂去到極限,就像是志明與春嬌,在狹窄的小巷子中,就算是「姣婆」遇上了「脂粉客」,也能收穫一段可以拍足三部電影的愛情。

但真要煙癮上來了,他們可能也沒想那麼多。幾個煙友先靠攏,誒,你一拍胸口口袋,煙抽完了,我一拍屁兜,打火機也沒帶,但我們總知道去哪張桌子上可以薅到羊毛。

討完煙了,打火機還有還的必要嗎?他那一看就是買煙送的嘛,算了算了,他下次要抽就會自己找我要。又不是我不給回他,誰讓他座位老遠老遠的。

由此可見,人對上一支筆、上一條充電線的懷念與珍惜大概能持續個1秒,最多也就是2秒。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有一種愛,叫做別人的總是更好的

辦公室,是一個要用勞動和腦洞創造財富的地方,也是娛樂生活貧瘠的大陸。把別人存放在冰箱里的啤酒喝起來,把別人桌上的零食吃起來,再別人家的廁紙用起來,那便是辦公室白領最簡單的快樂。

公司設置巧妙的茶水間絕不是擺設,打開冰箱,饑渴的人就能來到快樂天堂。一口啤酒,他們渴望的好點子有了;一口奶茶,報表可以再做10個。

那些把啤酒、奶茶放進冰箱,就如同自願將它們送入了辦公室的黑洞。而那些不曾自己掏腰包填補冰箱的人,他們打開冰箱,就直接面對著道德與慾望的挑釁。

是該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堅持做貧窮又飢餓的自己,畫餅充充饑?還是學孫悟空,心想好呀,你們買了這麼多好喝的,自己藏著也不請我,理直氣壯地大鬧冰箱。

更有可能的是,他們會像那「潑猴」把你辛苦買的快樂水喝完,又裝出一副小女孩的樣子:我去開了5次冰箱,看也沒人動過,還尋思你不要了呢?

零食更是辦公室集體力量的見證者。

過年囤積的年貨,一家人365天都吃不完,帶到公司來,那可能就是一星期的事。

平日里一包看似熱量爆棚的薯片,其卡路里均攤到公司的每一個人身上,也就接近於零了嘛!有些人就抱著這種良好的心態,成為了公司零食消耗最多的人。

行政中午布置好的零食角,下午茶時間還沒到就少了一半,接近晚飯前最飢餓的時間段可以說是毛都沒有了。這時候,你憤憤不平地掃視一圈辦公室,所有人都是一幅我沒吃過的樣子,埋頭工作。

女同事小白,膚白貌美,體重不過百,還常常把「哎,我又胖了,你們吃吧」掛在嘴邊,傲(嫉)嬌(妒)得讓人質壁分離。可每每到月黑風高的加班夜晚,她也會化身為狼,加入宵夜隊伍,暴飲暴食。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辦公室最不分彼此的該數飲水機里的水,以及廁所里的紙,在這些物品上,公有化和私有化沒有本質的區別。不巧的是,它們總在你前去享受公有的福利之前,被上一個人給完全私有化了。

公用物品消耗快也並非中國特色。2005年,墨爾本一家機構調查了公司公用勺子頻頻消失的原因。工作人員購入70個新勺子,並給它們一一貼上編碼,每周一次巡視辦公室的各個角落,尋找它們的下落。

小心謹慎如此,5個月後,80%的勺子還是徹底消失了。這家機構算了一筆賬,如果要保持公司長期都有70個勺子,他們得每年至少購入252個,而如果整個墨爾本的企業都像他們這樣有丟勺子的習慣,那麼整個城市一年有一千八百萬隻勺子消失,連起來可以從黑龍江吃到廣州。

倫敦一家咖啡館倒是想了個好主意,如果有人願意把公用的叉子還回來,他們願意捐出一英鎊做慈善。後來陸陸續續叉子丟失的情況就少了很多。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有一種愛,讓人丟了自己

你熱愛工作嗎?

「愛呀,還用問嗎?」社畜答。

前段時間「社身畜地」一詞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許多人都從自身境地出發,對「社畜」一詞進行了再創造。

比如博主游識猷總結,「一無是畜」指的是一個人什麼也沒有,所以去做社畜;「畜目驚心」就是看到了今年的找工形勢;「絕畜逢生」即在山窮水盡前找到了工作。

而每天都看到同事們在加班,可以說是「畜景傷情」;為了買房自然而然地成了社畜,也就是「無地自畜」;實在買不起房,也可以買點「畜手可及」的小東西吧;還有那些終於熬出頭,當上大老闆的社畜,「一畜即發」了!

工作就是社畜的全部生計,他們或許早已忘記了最初選擇這份工作時,自己是懷揣著怎樣的遠大理想;他們或許在這份工作中逐漸弄丟了自己的青春與頭髮,不過也「「淡然畜之」了。

馬上要發的稿子,第二天要給客戶看的方案,其實都有,但也都還只存在於腦子裡。可他們就是坐在電腦前,怎麼都下不了手。

工作的時間總會在倒數的時候走得飛快,就像它不曾存在過。等到死線真實逼近,老油條們才轉動大腦,想出千萬條借口,好讓自己脫身——電腦崩潰了,生病了,貓丟了。

貓真的丟過。我司一線小網紅,大胖子姜哥,就曾經自己溜出大門,搭乘電梯,妄想從天台逃離公司的牢籠。未果,它到18樓就被人抱回來了,在回家路上一直喵喵喵,可能說了許多髒話。

而人類職工,他們真正丟失的是時間,是被他們自己帶薪上廁所、發獃、摸魚、刷手機所偷梁換柱的時間,也是被各種壓力、緊張、各種消極情緒所偷走的時間。

或許只有在下班剛好終於完成工作的那一刻,社畜們伸了個懶腰,望向窗外的綠化,感覺自己整個人都充滿了喜悅與成就感。這一幅畫面我們也常常能在公司看到,俗稱「喜畜望外」。

感謝同事們,沒有把我最後一支筆拿走

你都在辦公室丟過什麼東西?

留言區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兩個白頭翁
洋婆婆與中國媳婦論劍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