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30餘年的仕宦生涯里,為國為公,是中國晚清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著名學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清統治者推崇他「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此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一生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其教育思想在《曾國藩家書》中有充分的體現。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那麼,這麼一位歷史名臣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他又是如何具體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1,立志

做人當從立志開始。

曾國藩認為,立志堅韌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他不斷教導後輩"君子之立志……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之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他認為從小樹立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自強不息,將來才能有所作為。

曾國藩告誡子女:人如果能立志,哪怕做聖賢豪傑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只要有了志向,哪怕是在「曠野之地,熱鬧之場」,都能精心讀書,靜心做事。

2,以身作則

曾國藩特別重視教育者本人的榜樣作用,認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好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曾國藩對於古訓「身教重於言教」的理解十分深刻。他從親身體會出發,以商量的口吻,中肯地向兒子提出一些建議。

比如,曾國藩在咸豐八年(1858年)八月二十日給兒子曾紀澤的信是這樣寫的:「餘生平有三恥:學問歌途皆略涉其涯涘,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做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三恥也。」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3,勤儉節約

曾國藩認為懶惰和驕奢是一個很糟糕的品質,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一旦養成他就會一事無成,整日沉迷其中。人生的路有很長,並非是一路坦途,處處高歌,再成功的人都會有低谷失意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勤儉和節約,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

想想曾國藩,再看看現在。孩子們大都被嬌慣壞了,父母長輩事事包辦,什麼都遷就孩子,明明做錯了,還無限包容和討好孩子,放任孩子養成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惡習。其實這是對孩子好嗎?當孩子某天長大,走入社會,進而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就會記恨父母。最近正熱播的影視劇《都挺好》中的老二蘇明成不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嗎?

4,看淡名利,讀書做人

1842年,曾國藩尚為京官,在正月十八他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認為弟弟們只要能夠「發憤自立」,即使沒有在科考場上得志,但也能成為他的幫手,「雖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幫手」。曾國藩甚至舉例說老家湘鄉有哪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照樣怡然自樂,鄉里聞名。既然不以功名為念,那麼曾國藩對於弟弟和子孫的期許是什麼呢?在1856年(咸豐六年)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里,他這樣說:「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說得很清楚,就是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曾國藩通過自我的一生告訴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才是最重要的,考不考取功名倒在其次。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5,謙虛,不自滿

曾國藩說,為人切忌一個「傲」字。

「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歷來信奉的做人原則,說到底就是做人不能太傲,曾國藩的家書里不止一次提到過這一點,而且都把「傲」作為重點防範對象來告誡子弟。他認為不傲是做人的基礎。

在道光二十四年寫給弟弟們的信中,他語重心長地說:「吾人為學,最要虛心」。曾國藩見過一些頗有才華卻不得志者,原因何在?就在於傲慢蒙蔽了他們的眼光,阻礙了他們的進步。曾國藩親眼看到這些人的傲慢姿態,自己文章「實亦無過人之處」,但卻心高氣傲,鄉試的時候罵鄉試題目一竅不通,會試的時候罵會試題目一竅不通,罵了同學罵考官,一路罵下去,因為傲慢,不肯謙虛求學,最後把自己的前途也罵沒了。

6,德才並重

曾國藩一生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他特彆強調德才並重。他曾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余謂德才不可偏重。」在他看來,德才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和成長。

現在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不關心孩子的品德。其實,這是因小失大。因為道德品行會影響人的一生,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指引,即便有再好的成績,將來也未必成才,甚至還會做出有違社會道德的事情。所以,曾國藩的德育思想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和學習。

歷史名臣曾國藩談教育:做人做到這6點,任何事都不怕!

結語——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做父母的不能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的延續,父母在教育上與子女的關係,是引導者,是輔助者,而非是發布施令和決策者。

教育學家葉聖陶說,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必定同樣站著一位優秀的父母。莫言說,只有最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在這種言傳身教中,潤化他們的心靈,樹立他們的三觀,培育好他們健康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好文共讀:時間會留下你最值得的人!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