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生是有多遭人嫌棄?唐代詩人寫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書生是有多遭人嫌棄?唐代詩人寫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古典詩詞大多數都是由古代著名的詩人所寫做的,他們的身份是古代士大夫,但最早都是以讀書人的身份示人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書生。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在很多人的眼中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認可。

畢竟在那個時代,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讀的好了才能出來作官,在士農工商這樣的社會階層當中,做一個讀書人都是要受到尊重的,更不必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社會的理論了。

但是,在唐代詩人一首古詩當中,卻表達出了對於書生的嫌棄。比如初唐四傑之一,就用一首古詩寫盡自身報國志向,最後10個字在表達豪情滿懷的同時,卻也把書生狠狠地嫌棄了一把。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從軍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楊炯。他和王勃、盧照鄰以及駱賓王等人並稱為初唐四傑,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讀書人。雖然自己就是一個讀書人,但是他卻對這個身份非常嫌棄。在這首唐詩的最後十個字,我們也能夠看出詩人的態度。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願到邊塞做一個低級的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一個白面書生,整天就知道吟詩作賦,毫無出息。

這是楊炯對於自己身份的認知,還有他內心的志向追求,但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確實,在盛唐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積極向上的情緒,都渴望能夠建功立業,都渴望投筆從戎。楊炯的這首古詩,不過是順應當時人們整體的志向追求以及精神面貌而已。

古詩的一開始就寫出了詩人自己的豪情,「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邊塞狼煙四起,都已經傳到了長安,身懷報國之心的壯士,哪一個人能夠獲得心裡的平靜?「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都渴望能夠到戰場上實現一番工業。所以詩人所想的就是能夠儘快的辭別故鄉,告別京城,跟隨將軍到邊塞衝鋒陷陣,到邊塞能夠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接下來的這兩句古詩就是詩人心中的想像了。「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大雪紛飛的戰場均奇都黯然失色,狂風怒吼,戰場上一片英雄氣,甚至還夾雜著咚咚的戰鼓,讓大家一鼓作氣去戰勝對方,去建功立業,縱然身死也不足惜。

因為詩人確實沒有到過戰場,所以心中只有前進,只有為國盡忠的志向,而沒有感受到沒有寫到其中的悲涼之氣。這是那個時代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念,所以最後更是表達出了這種志向追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願到軍隊里做個低級的軍官,也不要在這裡做一個書生,對於建國立業只有空空的想像。

我們今天一提到古代,就會想到盛唐這種積極向上的追求和報國志向的豪情,這也是盛唐獨有的精氣神,也是盛唐對後世影響那麼大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登樓遠眺成就宋詞三百首經典之作,36字每一字皆是亡國之痛
美麗春光帶給詩人無盡春愁,唐詩最後一句7個字寫出春愁的原因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