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論如何,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不論如何,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不論如何,彌陀本願,猶如金剛,永不改變。

不論如何,彌陀念我,如母憶子,永不舍離。

不論如何,彌陀時刻,與我同在,永不嫌棄。

不論如何,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本願救度。

不論眾生,如何污穢不凈、虛假諂偽,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貪愛瞋憎、愚痴狂惡,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惱強盛,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五逆謗法、缺乏修行,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因有本願、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為不論如何、不論如何,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這篇短文非常有力,任何人如果起懷疑時,可以拿來讀一下,也可以經常讀,反覆讀,反覆思維。

「不論如何」,就是不論,一切都不論,因為這一切除了彌陀救度,其餘都是閑言語,拿來問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共諍不急之事」,「世人薄俗」,論這個,論那個,而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論。這話說出來是乾脆,徹底,鮮明,毫不含糊,這就是真實。

短文總共十二行,分為三段,每段四行。

前四行是標宗,標出它的宗旨就是「彌陀救度永不改變」;接下來四行是釋義,就是解釋不論如何,到底是哪些「不論如何」,就從眾生這一邊,不論眾生怎樣,阿彌陀佛永不改變。眾生是會變來變去的,這樣那樣,根機如何,阿彌陀佛永不改變,這是對《不論如何》的宗旨作一個解釋;最後四行是「不論如何,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是一個總結的結論。

標宗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從佛這邊來說,一種從眾生這邊來說。從佛這邊來說,是不論如何佛都要救我們;從眾生這邊來說,是不論如何我們都要佛救度,我們需要佛的救度。談那麼多幹什麼呢?談來談去這個還能改變了嗎?不管怎麼樣,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救度,這是根本原則,誰不需要彌陀救度?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救度。造了惡也好,沒造惡也好,怎麼樣都不談了,他已經這樣了,就需要彌陀救度。這是從佛一面和眾生這一面,一個佛要救我,一個我要佛救。

解釋分為四行,第一行是總的,污穢不凈;接下來三行是分點,不凈在哪裡呢?分為因和果。舉個例子,因就是因中不凈,貪瞋痴,所以說不論如何「貪愛瞋憎、愚痴狂惡」;有貪瞋痴,就造罪造業,就受苦惱,所以說果上不凈。不論如何「罪深障重、苦惱強盛」,這是因和果。然後舉了一個特別的例子,就是下下品,不論如何「五逆謗法、缺乏修行」,都永不改變。不論因中不凈還是果中不凈,還是最惡劣的不凈,這一切阿彌陀佛都要救度,永不改變。這是特別解釋,最後是一個結論。

分科完了,下面看文句。

第一,「不論如何,彌陀本願,猶如金剛,永不改變」。

這話說出來,給我們非常大的力量,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不會改變的。這裡以金剛來比喻,金剛有體、相、用,這個世間最堅固的,可以壞一切物,不為一切物所壞,就是金剛。經中也說:日月可以隱落,虛空可以粉碎,大風可以拿絲帶纏起來,這可以嗎?刮大風了,拿個帶子把它栓住,綁在樹上不讓它走,能做到嗎?不可能做到。即使這個能做到,自然規律改變了,但諸佛菩薩發的誓願也不會改變。就是說,什麼都可以改,菩薩發的菩提志願、彌陀的本願絕對不會改變。

「不論如何,彌陀念我,如母憶子」,前面講因中的本願,這裡講果上的成就。阿彌陀佛念我,這是佛念我為第一的。母念子這是最先的,在懷胎當中天天念著,沒生小孩時就開始憶念了,設想將來有了孩子怎麼帶,提前給他做了衣服。沒有小孩的時候就開始在念了,然後終於把他念來了;再念念,終於把他念落地了;再一直念,終於把他念大了;念大還念,終於把他念結婚了:母親念孩子就這樣,「如母念子」。

彌陀念我們也是一樣的。在無量劫之前,法藏菩薩還沒有我們,沒有我們念佛眾生,我們還不是佛子,法藏菩薩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他就在給我們做衣服、做床、做房子。「如果我成佛,我的孩子肯定是佛子,我的佛子應該怎麼樣……」然後五劫思惟作規劃,兆載修行來培養,繼而不斷招感我們,把我們招來了。我們現在念佛,不就是孕育了嗎?到了極樂世界就呱呱墜地,蓮花化生,不就出來了嗎?出來之後當下就長大了,長大了當下就度眾生去了。這就是佛念眾生在前面。

母念子力量強,子念母力量弱;母念子為主動,子念母是被動。母子相依有個主從關係,佛和眾生相念也是一樣的。

「不論如何,彌陀時刻,與我同在,永不嫌棄」,永不舍離,永不改變,永不嫌棄。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從來不嫌棄我們。哪有母親嫌棄兒子的呢?

彌陀時刻與我們同在,白天、晚上,今天、明天,無論我們造罪還是行善,心地軟弱還是剛硬,彌陀都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記住這一點。

我們經常會忘記,「哎呀,我念佛了,怎麼還會這麼不順呢?」好像阿彌陀佛欺軟怕硬,困難來了,幹不了就跑掉了,哪是這樣的?這是自己眼睛蒙蔽了。在這個時候,往往大家就忘了阿彌陀佛的存在,什麼事都自己逞能逞強,或者在那裡患得患失,憂傷,苦惱,悲憤。都是心中沒有佛才會這樣,心中有佛不就很自在嗎?

彌陀是與你同在,但是你有沒有跟佛同在呢?

「不論如何,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本願救度」,最後這一句對我們特別有安慰的作用。如果只有前面三句,我們這樣的惡劣眾生,能夠被打動的不多。不論如何造惡的眾生,我們就定性了是造惡眾生。但是「不論如何造惡,需要彌陀本願救度」,這就是眾生的需要。需要就是市場,有這個市場就有這個產品,不能漠視,諸佛菩薩發菩提心,就是看眾生的需要。

不要講佛菩薩,現在國家搞經濟政策,也是看人民的需要。

諸佛菩薩發大菩提心的時候,也是根據眾生的需要,所以,「不論如何,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本願救度」,他才發這個本願。十方諸佛當然鼓掌,這是需要,這是剛需!需要有好幾種,「剛需」就是剛性的需要,必定需要的。

我們需要彌陀的救度,不是可以要、可以不要,我們是剛需、必須要的,不要就下地獄了,輪迴去了,再論別的有什麼用呢?眾生需要彌陀救度。

有的人是不一樣的,「驕慢弊懈怠」。「好,你不需要我需要。你需要那個法門你去修,我需要彌陀救度」。我需要,佛願意給我,還能擋得住了嗎?

接下來四句,分析「不論如何」的一種關係。不論眾生這邊如何「污穢不凈,虛假諂偽」,這是我們的本性,但是佛不論這些。

如果是聖道法門的修行,一定要論。聖道法門修行的論,不是佛要論你,是你自己論,因為你選擇了自己修行這個規矩。你一定要息滅貪瞋痴,一定要勤修戒定慧,一定要悟得自性清凈,這是你自己論的,自己這樣選擇的。佛說「我可以不論的,如果你一定要這樣修行,那就把這個給你」。

所以「不論眾生如何污穢不凈」,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明,顛倒,污穢,不凈,虛假諂偽,不是真實的。這種虛假諂偽是講它的性,不是說我們整天講假話騙人,就說我們顛倒,「人天諸善,人天果報,皆是顛倒,皆是虛偽」。即使如此,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為什麼永不改變?阿彌陀佛早就看清了我們的本性,他來就是為這樣的人發的願,就是來救度我們的,怎麼會改變呢?不是說「你虛假污穢不凈了,那我不救度你了」,他當初發願就是救度污穢不凈的眾生,當然永不改變了。

比如建污水處理廠,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處理污水的。「造紙廠、鋼鐵廠排放的污水來了,我拒絕處理!你污穢不凈,我不處理」。不處理,建污水處理廠幹什麼?不處理馬上讓你下崗。

六字名號就是「污水處理廠」,眾生再污穢不凈也不會嫌棄,而是嫌自己污水處理能力不夠,「啊,加馬力,晚上加班!水多了,多多使勁」。阿彌陀佛怎麼會不救度呢?因為他當初發本願就是要處理娑婆世界的污水。整個娑婆世界就像造紙廠噴出來的污水,十方諸佛都沒人願意要,流哪裡去都把人家毒化了。所以,阿彌陀佛就用六字名號一包,經過六字名號污水處理廠管道一流出來,都乾淨了。那邊都是髒水,這邊一出來都是八功德水,淌到極樂世界八功德池裡去了。六字名號噴口一出來就是八功德水,一出來就會講法;在娑婆世界只會造罪。

第二,「不論眾生,如何貪愛瞋憎、愚痴狂惡,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這裡的「貪瞋憎愛、愚痴狂惡」,都由不凈顯示出來的,無明不凈就會有貪瞋痴這些煩惱。不論你怎樣,彌陀救度永不改變。第一個,既然不嫌你污穢不凈了,怎麼會嫌你貪瞋痴呢?無明根本才有貪瞋痴,根本都不嫌你了,這些是自然附帶的,也不會嫌棄的,永不改變。

第三,「不論眾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惱強盛,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貪瞋痴為因,造罪受苦,業障苦惱,這是果報。因中不嫌棄,果上也不嫌棄。有的是造因的時候,彌陀來救度;有的是形成苦果了,彌陀來救度。

我們都沒有智慧,造因的時候讓彌陀救度多好,那就清凈舒服了,就不要造罪了啊。但我們往往都是結了苦果,「怎麼辦啊?」這時才找阿彌陀佛。何必落得罪深障重、苦惱強盛、果報現前呢?眾生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見棺材不落淚。

第四,「不論眾生,如何五逆謗法,缺乏修行,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本來就缺乏修行,本來就是逆謗種子。彌陀救度當然是救度苦惱的人,不是救度幸福的人。幸福的人在那裡唱著幸福的歌,跳著幸福的舞,哪裡需要救度呢?

最後,「因有本願,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這四句非常好。如果沒有本願,我們能安心嗎?我們永遠不能安心。錢財不能讓人安心,權力也不能讓人安心,有知識,獲諾貝爾獎也不能讓人安心。什麼能讓人安心?健康能讓人安心嗎?保險能讓人安心嗎?不可能,沒有一樣能讓人安心的。「我有兒子,兒子孝順著呢」,你兒子也不能讓你安心。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能夠讓人安心的。

心往哪裡安呢?只有安在彌陀的本願上。因有本願,我們才能在這裡呼吸。看世間人為什麼那樣慌亂?這個世界大家都是快跑啊,為什麼?不安心啊!一點小事,股市、房市,不安心啊。

念佛人很安心,如果經濟危機了,少吃一頓也可以,有什麼了不起呢?但世間人就不行了,一講經濟危機,臉色都變了。危機了,我們就少吃一頓,反正我們出家人少一頓也是修行,三頓吃不了吃兩頓,兩頓吃不了吃一頓,乾的吃不了喝稀的。我們本來需求就很少,內心很穩定,這樣對社會就是個貢獻。

別看人心惶惶的,很多事其實沒什麼事。比如有人拿爆竹「砰」地一炸,接著喊「恐怖分子來啦!」這樣一喊,你一跑,我也跑,大家都跑,人踩人,踩死一大堆。其實就是個爆竹,但是就是心不安。如果你安心,就會沒事,這一幫人穩著不動,不就沒有踩踏事件嗎?

踩踏事件,不光是人群擁擠的時候有踩踏事件,謠言來的時候,人心就會慌亂,這是精神上的「踩踏事件」,就會死的死、傷的傷。念佛人安心穩定,你們跑你們的,我們根本不會慌,最起碼自己安全。我們這裡穩定的話,周圍也能穩定,這就是為社會做貢獻,安心有這個好處。

「因有本願,使人安心,使人希望」,如果我們沒有本願,我們有希望嗎?大家想一想,世間人希望什麼?養兒防老?這個希望終究是沒有的,很短暫的,像水泡一樣,瞬間就滅掉了。如果沒有本願,我們就沒有希望。我們希望到哪裡去呢?我們死了去哪裡呢?我們無限的生命要歸到哪裡呢?沒有本願,沒有凈土,沒有阿彌陀佛,活著還不如死了。但是死了也不了,還要去輪迴,麻煩得很,一刀斷乾淨還斷不了。沒有希望,只有無窮無盡的輪迴,「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但是,因為本願,就有希望了,就有凈土可以安頓。

「因有本願,使人善良」,因有本願,內心才會真正善良,不會跟別人計較,不會跟別人爭長短。「因為我有本願,我有凈土,我可以往生,我可以成佛」,內心自然就會寬恕別人,樂恕人過。能夠跟別人不計較了,內心才有真正的善良。

「不論如何,不論如何,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必然的,沒有任何條件。

文 / 凈宗法師

文 /凈宗法師

往期回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視界 的精彩文章:

願生心才發,凈土蓮即現
凈宗法師:為何有很多人退失了願生心

TAG:凈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