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1980年武漢長江隧道通車,1985年上海長江隧道通車,2010年南京長江隧道通車……這些如下餃子一般的龐大工程無疑是令國人倍感驕傲的,但仔細一看我們會發現它們無一例外都是長江上的隧道,而另一條母親河黃河呢?忙不迭地查閱資料之後我們吃驚地發現,在2017年底之前黃河上沒有一條隧道,如今雖然有一條濟南黃河隧道在建,但也要到2021年才能實現通車。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為什麼同為母親河,二者的待遇差別這樣大呢?首先,國家肯定不會厚此薄彼,無論對於長江還是黃河,經濟建設與文化交流都是同樣刻不容緩的。那麼能夠解釋這種差別的就只有一個原因:黃河有自身的問題,不適合大規模地興修「穿黃」隧道。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要在這條頻繁改道、泥沙嚴重、河床高懸的水流底下開挖隧道,其難度與風險遠在長江之上。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黃河素來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甚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也正因為變遷無常、多沙善淤,位於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的黃河中游水道曾多次變更,但相對而言受影響最大並且變動幅度最大的還是黃河下游。

從黃河入海口的變遷範圍來看,最北部曾改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端到達淮河,流入長江。僅在1946年以前,黃河決堤就達1593次,改道26次。在這樣一條「任性」的河流上大規模地開挖隧道也確實不是一件特別謹慎的事。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黃河屢屢決口的根本原因在於堆積地貌,而堆積地貌形成的原因則是水流攜帶的大量泥沙。黃河泥沙之嚴峻不僅僅是人類破壞生態所致,這與河流本身流經的區域也不無關係。黃土高原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而這一地區恰好是黃河的必經之地。再加上洪水期與枯水期輪換交替,泥沙失衡是必然的結果。這種狀態下形成的河床鬆軟無力,如果不採取特殊手段很難用於建設水下隧道。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再有就是高聳的河床已經超過兩岸的很多建築物,在這種「懸河」上挖隧道,不怕破壞堤壩,黃河直接決口嗎?由於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黃河的河床不斷抬高,以河南段流域為例,黃河河底的平均海拔竟然比開封鐵塔的塔基還要高出七米。也難怪有人說,即便是籌劃周密、論證已久的濟南黃河隧道也是在鋼絲上跳舞。

為何長江上有那麼多隧道,黃河上卻只在濟南有一條在建的?

或許隨著技術的進步,黃河的問題總有一天會被攻克,但就目前為止,其穩定性與可開發性還遠遠比不上長江,這大概也是長江隧道一個接一個,而黃河隧道遲遲不能問世的原因之一吧!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長株潭一體化,我國第一個經濟一體化城市群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