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影印本:是自從影印工藝流傳到中國始起,出版者多根據原書用照相製版的方法印成的書。古籍影印版本的選擇要求甚高,至少定有四個影印標準:一、按注簡明扼要而能解決疑難者;二、歷來讀者都認為校注精確者;三、校注廣徵博引而有研究參考價值,有多種注本的重要古籍;四、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達到上述四個標準的版本(以孤本、珍本、善本為限),均以舊紙型及書版格式儘可能保持原古籍的風格宣紙影印線裝。改革開放以前,專供圖書館和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使用,均不廣泛發行,故出版冊(套)數極為有限,多則數千冊(套),少則僅數十冊(套)。例如,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10月,出版《聊齋志異》影印蒲氏手稿本宣紙線裝全四冊1印50部。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具有收藏、投資價值的古籍影印本,應以1966年以前各大書局的為限,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古籍刊行社等。這些大書局社的初版古籍影印線裝本,無論是母本的選擇、紙張的高要求、精湛的影印工藝、古籍版式的複製風格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堪稱是下真跡一等的古籍複製本,極具版本、史料研究參考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宣紙影印《四部叢刊》本,最具收藏、投資價值。據余所知,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在編印之前,館內人員分為「善本派」和「實用派」。前者主張以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和日本、高麗古籍刊本為母本,用宣紙精工影印線裝;後者主張以經濟實惠方便讀者,為讀者所用的鉛印平裝。最終 以張元濟為首的當權者支持「善本派」的主張,於民國八年(1919年),首次影印出版,共計3134冊,近9千萬字。無奈的「實用派」中有人譏諷地稱其為「假古董」本,隨後在1929年又二次影印,1936年再三次縮印。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是民國時期古籍影印本中的佼佼者,也代表了民國時期古籍影印本的最高成就。如此精美的鴻篇巨著,在當時的購買者大多是附庸風雅、裝飾書齋的大儒商、大官僚及少數幾個大學圖書館;而真正需要的學者、專家、寒儒則是不敢問津的,即使在北京教育部任職的大文豪魯迅先生(月薪300個大洋),想買這套涵芬樓影印的《四部叢刊》本,因書商索價400元(銀元),魯迅嫌價甚昂抱憾未得。

正是這種「假古董」本,卻是今天嶽麓書社1990年5月1版《資治通鑒》(全四冊)的母本。該書序言中說:「……這次整理,我們是以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為底本的。……如果選用一個好的本子做底本,『比如用涵芬樓即四部叢刊的本子……標點都不成問題,並且連校記也不用寫。』我們所採用的底本,就是呂先生所說的涵芬樓即四部叢刊的本子」。

過去了80多年的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隨1932年1月29日起,因商務印書館連續遭到日本侵華戰爭的嚴重破壞,其總務處印刷所、編輯所、書棧房均被炸毀,附設的涵芬樓、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也遭殃,及盡付焚如而成為下真跡一等的絕版經典古籍影印本,早已不可再版,其版本價值不言而喻。余舊藏上海涵芬樓宣紙影印宋、元刊本《四部叢刊經部》亦稱十三經,八涵套裝全四十二冊九品以上。

不久前,一書友幸得一冊涵芬樓影印《默記》本,高興未盡在舊書信息報上撰文《一冊涵芬舊書香》言之:「有一冊涵芬樓版的影印本,那也很令人高興。……當時見到這部書喜出望外,書攤主人出價120元,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以70元成交。……藏書朋友們來了看過之後,都說是撿了一個『大漏兒』。」就據這「大漏兒」的冊價70元乘以3134冊計算,當年的一套「假古董」本,今天價值22萬人民幣。余知,今天能拿出22萬元閑錢的人何止千萬,但卻不知,今天是否還有一人能拿出一套完整無損的「假古董」本來現身亮市(除國有圖書館外),以饗讀者。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從建國之日起,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保護、整理和利用古代文化遺產,其中也包括古籍。1950年5月24日,政務院為規定古迹、珍貴文物、圖書及稀有生物保護辦法,並頒發「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令說:「今後對文化遺產的保管工作,為經常的文化建設工作之一。」在黨的關懷下,對雕版印刷事業進行了改造、保護、收藏、整理和出版。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稍有好轉,出版總署為建設人民出版事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在1952年10月制定《1953年出版事業建設計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出版印刷事業發展規劃。當時,為響應這一「計劃」精神,各大書局社、公私合營書館店,均以宋、元、明、清及名抄本為母本,有限地影印了一批宣紙線裝書。在毛澤東的藏書中有很多的是這一時期的古籍影印本,其中的《楚辭集注》是1961年6月16日,毛澤東特別指名要收集人民文學社1953年影印的(見圖四)。「文革」前至建國初期的古籍影印本的出版種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無論是在分門別類,影印工藝及版式風格、紙張和涵套包裝、數量質量上都是最齊全、最精湛、最優秀、最豐富的。

民國時期的古籍影印本,在1997年「中國書店」秋季書刊拍賣會上以不低的拍賣價成交。例如,民國時涉園影印《墨海》6冊,以9200元拍出;民國十八年影印《李明仲營造法式》8冊,以8500元拍出;民國陶氏影印宋刊本《松陵集》10卷,以4000元拍出。2002年,1930年周叔弢影印《景宋書棚宣和宮調》宣紙毛裝1冊,以3000元成交;1924年日本影印《唐女郎魚元機詩》宣紙毛裝1冊,以3200元成交;弢翁1924年影印《盧山復教集》宣紙線裝1冊,以800元成交。

淺說古籍影印本收藏投資價值

在今天的古舊書市上,建國初期的古籍宣紙影印線裝涵套本,4至6冊8品以上者,市場交易價在800元左右。余在2000年重慶舊書市場購買的《楚辭集注》,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宋端平刊本,全6冊涵套宣紙線裝9品交易價150元,現交易價600-800元;《聊齋志異》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蒲氏手稿本,全5冊涵套宣紙線裝9品200元,現交易價1000元;《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廂記》1963年中華書局影印明嘉靖刊本,全上下冊涵套宣紙線裝9品100元,現交易價400元。民國時期的宣紙線裝影印本,單冊8品以上者現交易價50元,涵芬樓版100元。「文革」前至建國初期的宣紙線裝影印本,單冊8品以上者現交易價30元。上述舉例書價,都是余親手交易的價格,當然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理由,緣於因地、因人而異,如遇到知書識版的主兒,即使以上述之價求購,也還得經過一番商價方能易主;反之,5元、10元,也可偶爾得之。

愛好收藏古籍影印線裝本的朋友,現正值佳時,搶抓機遇有心收集,此種版本(初版8品以上)的年增值率當在20-30%之間。說不定還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余說的這種驚喜,是指有些影印本的古籍母本佚失後,這類古籍影印本就成為下真跡一等的珍稀善本,其增值率可達數十上百倍。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以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孤本、珍本、善本)為底本的影印本為限;一般的油光紙影印寫本(包括石印)是無收藏投資價值的。

古籍影印本,不論是民國還是建國初期和現在出版的,都具有文獻和鑒賞雙重價值,是古籍母本的「兒子」,也是華夏文化的史料,當為收藏、投資的珍品。我們通過書刊拍賣不菲的價格,不難預測古籍影印線裝書,將蘊育著較好的市場行情。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和珅供詞「也是有的」別解
不讀經典是為何?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