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說蘋果還做不好內容服務?

為什麼說蘋果還做不好內容服務?

來源丨36氪

作者丨韓洪剛

繼蘋果12年前的重要蛻變之後——從「蘋果電腦公司」到「蘋果公司」——蘋果正試圖變為第三個公司,一家「互聯網服務公司」。

但這頗有難度。雖然從今天的蘋果發布會來看,蘋果可謂非常用力了:它找來了斯皮爾伯格和奧普拉·溫弗瑞,並把發布會一半的時長交給他們和其他好萊塢的來賓;它宣布推出的Apple News 服務囊括了300本雜誌,包括《大西洋月刊》與《紐約客》;同時,蘋果還推出了遊戲訂閱服務Apple Arcade,將一系列遊戲打包成套餐,用戶交了包月費用便可以無限制暢玩。

在內容市場上,最大的一塊是視頻服務,儘管蘋果在2005年便開始提供劇集的下載服務,但在現在它早已經錯失先機。

Netflix是視頻網站的標杆。它依靠《紙牌屋》等自製劇迅速贏得自己的觀眾,如今,它在全球已經擁有1.39億付費會員,美林銀行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3.6億——相當於整個美國人口。過去幾年,不停有分析師呼籲蘋果收購Netflix,但如今蘋果在自製視頻領域只能去追隨Netflix的腳步。數年過去,現在Netflix已經有近萬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

對蘋果來說,很難一步建立起一個一站式的視頻體驗——不僅Netflix這樣的對手不賣給蘋果是個問題,蘋果自己也沒有想好是否要在購買版權上揮灑大把金錢。

按照蘋果現在的策略,是要用自製獨播內容來吸引用戶,先吸引一部分用戶,切割一小塊市場。畢竟,內容生產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被壟斷的領域,但問題是,在視頻製作上,蘋果劣跡斑斑。

蘋果負責軟體與網路服務部門的高級副總裁Eddy Cue去年承認,蘋果並不懂得如何去做電視,「我們知道怎麼做應用,我們知道怎麼去分發,我們知道怎麼去營銷,但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去做節目。」

但承認無知並未讓蘋果變得謙虛,公司高管很樂意去插手內容製作。《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說,蘋果高管對於節目里的科技細節有些神經兮兮,它們會對iPhone或者MacBook的正確使用方式不停發表意見。

蘋果也沒能給到創作者足夠的自由空間。內容創作者會離開好萊塢,前往矽谷,一方面自然是因為矽谷更有錢,但另一方面是因為矽谷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表達,Netflix和大衛·芬奇、蒂姆·米勒合作的風靡社交網路的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其中便充斥著各類邪典元素,包括但不僅限於大尺度的色情、暴力等。

但蘋果似乎在追求一種乾淨而政治正確的內容風格,他們會因為沙馬蘭作品中耶穌受難的景象而生氣,也會因為過於暴力而砍掉Dr.Dre的節目——這一決定由庫克本人親自做出。

好萊塢擔心與蘋果公司可能存在的文化衝突。蘋果公司有保密的傳統,但好萊塢往往提前兩年就會確定一部電影或者劇集的計劃。《紐約時報》報道稱,許多與蘋果合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蘋果大廈里那些同事在做什麼,他們得到的只是「可能秋季會播出」——這也是這次發布會上放出的消息。他們覺得,這意味著蘋果對於怎麼做內容還沒有明確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在爭取內容收入,和保衛硬體收入之間,蘋果目前依然舉棋不定。

蘋果還在用硬體來限制內容的分發,這限制了它可能觸達的用戶。發布會上的四項服務,除了Apple TV 的原創劇集可以支持極為有限的合作夥伴以外,其它的都只能經由蘋果硬體獲得。這也意味著,同樣投資一部電視劇,Netflix的潛在觀眾是除了中國之外幾乎全球的人,而蘋果則只是除了中國之外擁有iOS設備的人。

之所以如此,源自蘋果對內容服務的定位——期待它能拉動更多的硬體銷量。但是,多少人會為了看蘋果的劇集去買一部售價不菲的iPhone?而專業視頻內容成本高昂,如果只在小平台播放,可能很難收回成本。

至於市場較小的圖文閱讀服務,蘋果提供的又是其中較小的一部分——它此次整合較全的是雜誌內容。以9.99美元的月費來獲得300本雜誌,對讀者來說也的確是划算的買賣。考慮到我們每天樂此不疲地閱讀微信公眾號,而蘋果此項服務類似一個精緻版的微信公眾號服務,值得期待一下。

但從商業上考量,這未必會成為一個大生意,一來,這項服務的用戶數尚待觀察,提供類似服務的Flipboard宣稱的用戶數是2000萬;因為包月價只是9.99美元,蘋果先分走一半,幾百家雜誌再分其餘收入,除非蘋果提供收入兜底承諾,否則未來難免招致合作者的不滿。這項業務的關鍵,在於蘋果最終能拿到多大量的付費用戶。量大,則總收入高,所有人都滿意,量小,這個合作局面可能崩盤。

而且在最能吸引大眾的新聞服務上,蘋果遭遇了抵制。《紐約時報》CEO湯普森表示,自己不希望參與蘋果的新聞計劃,他擔心新聞媒體會重蹈好萊塢覆轍——好萊塢的內容幫助Netflix崛起,但現在Netfix在蠶食好萊塢。

過去蘋果居於產業鏈中絕對的主導地位,不論上游供應鏈還是下游渠道商,都只是蘋果帝國里的臣民而已,但在內容領域,它沒有這樣的話語權。《華爾街日報》也只是有條件地參與蘋果的計劃,《紐約時報》和Netflix則公開表達了不合作態度。蘋果在營收、技術和用戶生態上的優勢,在內容服務領域目前是失效的。

對互聯網服務的反應緩慢與蘋果的管理架構有關。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後,將蘋果改造為圍繞產品運作的公司,每年的目標便是將幾款硬體產品打磨完美,不論iMessage,還是Apple TV的應用,都只不過是硬體的附屬,只會隨著iOS系統而更新,但其他互聯網產品大約兩周便會更新一次。

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硬體公司,你很難指責這樣的工作方式有什麼問題。但是如今一旦當蘋果想要轉型,它需要跳脫出自己傳統的工作模式,這向來不是易事。

曾經,蘋果完美地提供過硬體服務 內容服務的整套解決方案。2001年的iPod和iTunes,讓蘋果成為數字音樂的統治者。某種程度上說,Appstore和Podcast也是用戶體驗良好的內容服務,但是這家硬體公司已經不以內容為核心服務很久了。

它無視了流媒體的爆發,在線音樂平台Pandora的營收在2009年已經增長五倍,但蘋果直到2014年才通過收購Beats開始了有了自己的在線音樂業務。此外,已經很少會有人記得,第一代Apple TV和第一代iPhone是在同一場發布會上推出的。

繼講述「互聯網服務」故事的小米之後,硬體銷量遭遇天花板的蘋果此刻也走上了這條路。但是,不要忘記,一項新業務的成功法則,是你是否提供了超出市面已有玩家的超預期服務。這次蘋果特別的發布會上,看起來信用卡服務反而是大幅超越美國傳統金融服務體驗的那項,至於視頻這樣的內容服務,蘋果的表現,非常用力,但目前難說合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智能名片公司「覓客科技」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黑龍集團領投
任正非答外媒51問最全版:美國搞不垮華為,感謝給華為打廣告,終端銷量每月增長50%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