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欣賞歷代名畫,要看細節!

欣賞歷代名畫,要看細節!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古畫是指古代的繪畫作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的瑰寶。從美術史的角度講,1840年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

宋徽宗趙佶 瑞鶴圖

宋 趙佶 瑞鶴圖

古畫也稱為古代繪畫,是中華藝術的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上溯到萌發繪畫的上古時期,下至晚清,上下四千年。品類包括已呈繪畫圖案、圖像因素的石器時代彩陶和史前岩畫、商周兩代的青銅器,已具繪畫本義的戰國和西漢帛畫、先秦漆器,已屬獨立畫種的秦漢墓室壁畫、兩漢畫像磚和木版畫、魏晉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畫,以及自六朝後湧現的各代繪畫名家的紙絹畫。這些品類組成了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並此起彼伏地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古畫的發展,從今天可見的資料中看,大略可分三大階段。唐代以前的作品,隨著文物的出土而不時有所發現。例如戰國的帛畫和兩漢馬王堆古墓中的帛畫,都給我們很完整的印象。看到當時繪畫水平已相當高超,技術上也相當完善。漢墓壁畫上也有不少漢代繪畫遺迹。

六朝隋唐的佛教畫在敦煌等處洞窟中保存著大量作品,是極其豐富的古代繪畫的寶庫,但一般的其他內容的作品就相形見絀多了。流傳至今的唐人捲軸畫,多出宋人重摹或是被後人題作唐人的較晚作品,可信的只有《歷代帝王圖》中的一部分是唐人真跡。儘管如此,這些唐以前的繪畫作品遺存,其中包括雖是傳摹而仍能保存一定的原作的風格、特點的古摹之作,也依然可使我們窺出唐以前畫史的梗概。

戰國帛畫中描繪人物神情生動,線條簡勁。漢代馬王堆古墓帛畫的想像力生動,構圖井然有序,繪畫技藝更趨完美,為魏晉以後的繪畫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藝術基礎。魏晉以後伴隨著藝術自覺的大趨勢,一些官宦、士大夫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和理論著述,更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其景物的繪畫技藝,特別是人物的描繪,顯然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傳神」的藝術概念,正是產生於這種藝術歷史背景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否為真跡尚有爭議,但它確能表現出「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間距離,開始了山水。

繪畫獨立存在的藝術表現。在唐代除花鳥繪畫尚待發展外,人物、仕女、山水、牛馬等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均獲高度發展,並在中唐以後出現了潑墨山水、樹石,標誌著古代繪畫已進入繁盛時期。五代、兩宋繪畫則是這繁盛時期的高峰。一方面繼續著隋唐以往人物繪畫的深厚傳統,有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周文矩《重屏會棋圖》等名作傳世;另一方面山水、花鳥繪畫以及風俗畫更為發達,出現了李成、范寬、郭熙等山水畫名家和黃筌、徐熙不同風格的花鳥畫。

明·佚名《荷花圖》

徐渭《水墨牡丹圖》軸

紙本,109.2x33cm,故宮博物院藏

清·石濤《醴浦遺佩卷》

紙本,31.8×266.7cm,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陳洪綬《梅石圖》軸

紙本,115.2x5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蔣廷錫《蜀葵萱花圖》

絹本,設色,76x39.8cm,遼寧省博物館藏

佚名(舊傳蘇漢臣)《貨郎圖》

絹本,設色,159.2x9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傳劉松年《宮女圖》

24.4×25.8c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明·張路《老子騎牛》

紙本,101.5x55.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徐渭《驢背吟詩圖》軸

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朴《嬰戲圖》軸

絹本設色,240×114.2cm,天津博物館藏

明·朱瞻基《武侯高卧圖》

紙本墨筆,27.7X40.5cm,故宮博物院藏

清·丁觀鵬 《觀音圖》

紙本設色,33.1x97.29cm

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

紙本設色,100.8x5.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絹本設色,188.7X139.8cm,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文伯仁《橫塘雨歇圖卷》

紙本設色,17.9x123.2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文徵明《品茶圖》軸

紙本,142.31X 40.89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唐寅《震澤煙樹圖》

紙本,47x37.8cm,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明·沈周《倀立遠眺》

明·沈周《四松圖》

水墨設色,154×60.3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仇英《楓溪垂釣圖》軸

紙本,127x38.5cm,湖南省博物館藏

來源:中國藝術品投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里的山靜日長
他被譽為近代畫水果畫得最好的畫家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