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只有打開身體中的這「九大竅」,才能吸收到宇宙能量,並把體內濁氣排出去!

只有打開身體中的這「九大竅」,才能吸收到宇宙能量,並把體內濁氣排出去!

01

修道的人開發人身上的竅門、竅點,相當於安裝了「信號放大器」,不但能接受到天的「生氣」、地的「地氣」,還能接受人的「人氣」。修道必定要學會「開竅」。全部修道不過就是修一個「靜」字,心靜意靜。但修靜的方法是什麼?靜修的方法就是開竅,就是學會開竅。但是「開竅」這件事,古人叫「千聖不傳」。真要修道,必先開竅。開竅一定要「用訣」,這個訣是秘訣,一般人他是不傳的,叫「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

古人說「給我十兩金,不傳一口意」啊。訣是一種用「意」的方法,他為什麼不傳呢?因為他要傳給有德者。那修道怎麼辦呢?要開竅,得懂得秘訣啊。其實訣大多只有幾個字,非常簡單。大道至簡,非常容易,上手容易堅持難,秘訣本身一點都不秘。人身上有無數接受宇宙自然「生氣」的地方,也有接受社會生靈「人氣 」的地方。比如,凡是骨頭連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氣」,也就是關節都能接天的「生氣」。簡單吧?簡單——這就是一句秘訣。

大家要特別注意,修道常用的竅位,它和經絡學上的穴位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樣的話,也就沒有「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的說法了,大家根據書本練習不就得了?不行,看書修道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二者有相當大的差別,不要搞錯了。穴位是人體經絡裡面的小發電站,人身體的穴位相當於生物發電站,這些生物電在穴位里產生然後沿著經絡運行,影響人體生化反應的方方面面。它有一定運行周期,大約每晝夜運行五十二圈。

所以中醫里用電的良導體——金屬的針來針灸,道理就在這裡。修道要開的竅,則多半與人體產生激素的腺體有關。大體上,我們修道常用的有九個竅,這九竅可不是穴位,它們大都跟人體里的激素,以及激素所在的腺體有關。比如,這裡四個竅,集中在腦袋上,這主要是接天的「生氣」的。這四個竅:一個是「頂竅」;然後是「意竅」,又叫「上丹田」;第三個叫「玉枕竅」,又叫「神竅」——注意啊,可不是玉枕穴;還有一個呢,叫總竅,是非常重要的竅,也叫「泥丸」。

這個就是有些道書上說的「泥丸宮」,實際上是人的腦垂體,統管我們的內分泌,可以自動調整我們身體的各項功能。就人體激素分泌而言,它相當於中樞,它就像花生米這麼大,但作用很大,所以這個又叫「總竅」。

02

這四個竅是接「天氣」的,或者說接「生氣」的。前面我們講過,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宇宙天體的「生氣」,天人是合一的,天人是互相感應的。人類是離不開天體的「生氣」的。你能不能進入修道的殿堂,要看你能不能大量高效地接受天上的「生氣」。打開這些竅,你才能大量地接天上的生氣。我們多數人,這四個竅,都相當閉塞,不是充分在起作用,所以必須要打開,開竅才能修道。開了竅,當然能夠身體好,氣力足,才能腦子好使,才能長壽,甚至於開發我們的潛能。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鍊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鍊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必要手段。《抱朴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葯》)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著,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鍊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鍊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朴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鍊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鍊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天地天地,有天必有地,然後我們還要能夠接受「地氣」。我們知道地下的磁場,是有脈絡走向的。我們把房子蓋在這個地脈上,磁場就好;蓋到那個地脈上,這房子就不好。過去說陰宅、陽宅,看風水,找龍穴,就是找地磁場。所以古人認為風水對我們一生的命運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甚至於子孫後代,對三代子孫都會起很大的作用。地氣和天上的「生氣」有什麼區別嗎?其實一樣,都可以補充我們的「元氣」。

但是,「地氣」跟天上的「生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天上的星體,高懸於太空之中,它在地表上,所以有個奇妙的特性。這個特性是什麼呢?就是「遇風則散,遇水則聚」。喜歡水把它包圍住,遇水則截住它了,就把它給留住了,遇到風它就散了,因此民間管它叫做風水,這是它的特點。其實它正式的學名不叫風水,它叫堪輿。堪是什麼?是天道;輿就是地道。民間俗稱為風水,因為這種地氣「遇風則散,遇水則聚」。

那麼,修道的人怎麼接地氣呢?接地氣要開三個竅。哪三個竅呢?人體背面的這一個是尾閭竅。這個尾閭,本來是分為上尾閭和下尾閭的,中醫主要用下尾閭,也叫長強穴。那麼下尾閭在哪兒呢?在尾骨的第三節;可是我們修道的人用的尾閭竅跟這個下尾閭不同,它是在命門下一寸。命門是和人體正面的肚臍相對的,尾閭竅就在命門下,和我們的「氣海」相對。它實際上是個什麼東西呢?是人的腎上腺素比較集中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這個腎上腺素,它的作用非常強。這個腎上腺素主要起什麼作用呢?比如說,有個強盜在追我,我平時走10里路都很困難,可是他追我的時候,我可以一口氣跑10里、20里、30里,甚至翻高牆都可以,因為只要有一滴兩滴的腎上腺素,我立刻就能把無窮的潛力發揮出來。大家都知道,在藥房里可以買到這個腎上腺素,是專門用來搶救垂危病人的,或者是給重病病人用的。

03

所以,尾閭竅裡面充滿著腎上腺素,它是我們生命機能保持旺盛的「氣血」,所以非常重要。它相對的,人體正面的是「氣海」,氣海是儲存人體「衛氣」的竅位,也叫下丹田,這是正面背面相對的兩個竅。第三個竅就是我們的肛門前口,叫做「玄牝之門」,或者叫做「牝門」,也叫「會陰竅」,注意不是二陰中間的「會陰穴」。會陰穴在兩陰之間,而會陰竅是在肛門前口,所以也叫「陰竅」。凡是修道的人,都需要接「地氣」,因此必須打開這三個竅:尾閭竅,下丹田竅,陰竅。

下丹田大家可能聽得比較多,因為這個地方是性激素的存儲之地,所以叫「氣海」。人體的性激素雖然在全身的血液里都有,但是主要存儲地是下丹田。所以,修道所說的竅,大體上與人的激素是分不開的,它的影響是全身的,穴位往往是影響一條經脈,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那麼,頭上四竅接「天氣」,腰腹部三竅接「地氣」,這是七竅。修道開九竅,還有兩個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中丹田和我們背後的夾脊竅。夾脊竅在我們兩胳膊的連接處,我們平常背後這兩肩膀連接的夾脊竅是閉死的,修道的時候要打開它,打開以後和人體正面的中丹田來接「人氣」。

夾脊竅的前面,相對的那個地方叫中丹田,又稱為絳宮。這裡與心臟是有關係的,是人體胸腺所在地,也是與激素有關係的,也是激素所在地。胸腺激素到年老以後,它的作用會慢慢減低,但是它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很重要,因為它是經絡之氣,它是走五臟,走血液,走組織液的。它又叫「經氣」,也叫「榮氣」,又叫「營氣」。這種「 氣」其實是胸腺激素,走經絡、血管,潤澤五臟,是存儲在中丹田裡的。我們講精、氣、神,「氣」指的就是這個。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凈」。(《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鍊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鍊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現代人為什麼不「開心」呢夾脊竅和中丹田竅,這兩個竅是接人氣的。人與人交流,打開這兩個竅,就叫「開心」。這兩個竅打開的方法極容易,打開就叫開心、舒心。我見到您,我很開心,你這個竅也就打開了。我見到您,愁眉苦臉,那你趕緊自我防衛,這個竅也就閉上了,怕我跟你借錢。你不會喜歡我,我也不會喜歡你,這兩個竅不開,也就沒 「人氣」。我一見你,我就眉開眼笑,我已經在接您的人氣了,您也就比較喜歡我了,這時候就「有人氣,有人脈,氣場對」。

04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修道要開九竅。我們知道有三個丹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上丹田在兩眉間。上丹田和玉枕竅相對,它們的中間,在人腦裡面有什麼東西呢?裡面就是松果體,也叫泥丸。泥丸是總竅,它前面叫上丹田,最主要的是有一種「向性腺激素」。向性腺激素是什麼意思呢?人體不單單有「性激素」,還有「 向性腺激素」。性激素是產生性功能的,也是產生我們的精力的,讓我們精強而力壯,這是性激素。人體產生性激素,這叫「性」。可我們人類還有「情」,產生「 情」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就是向性腺激素。

如果單講性激素,那畜生也有。所以人不同,還有「情」。有情,我看見一個小孩,我就想抱他,因為有向性腺激素。我看見一個老人摔跟頭了,我趕緊去扶他,我跟他「有情」。情也是天生的,它有一種激素在人體上丹田這個位置產生,所以有一個盛裝婦女在我面前走過,或者是一個帥哥在我面前走過,我都要回頭看看。我為什麼多看她兩眼?並不是我有非分之想,我只是很單純地想看看,喜歡看看。當時,我們就覺得有一種能量,一種氣,所以我們就想多看兩眼。為什麼人都會這樣呢?因為人人都有向性腺激素,所以人人都有情。

上丹田也叫意竅。因為道家認為人的意念接受和發送是集中在這兒的,人的意念活動也通過這裡往外傳播,所以它也叫意竅。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出死入生」,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這個人老是意念、思維活動紛飛的話,他的「氣」老通過意竅外放,損耗元氣,人體能量水平下降,那就叫「出死」;入生呢,是講修道的人經常修鍊,修靜,思維活動平緩,到了高級階段甚至「息停脈住」,思維活動基本停止,用神思,那這個意竅就可以高效地吸收「生氣」,這就叫「入生」。所以,《內經知要》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還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修道就要修靜,不是用後天的功利心玩花樣,瞎折騰,《內經知要》中說:「不根於虛靜者即是邪術,不歸於易簡者即是旁門。」 因此,修道要修「虛靜」,要「斂神」。平常人活動講話,氣是通過意竅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可是我們修道不是,修道是接收,是斂神的。所以「出」,老外放就走向死亡;如果「入」,老接收就返老還童,這就是「返觀」的作用。

只有修靜才是修道,只有返觀才能長生。我們回頭再講怎麼返觀得長生。其實,所謂修道,修的就是一個靜字,用的就是一個返字。《內經》中說:「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就是我們修道的心胸氣魄和追求目標,也是我們修道的方法。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後天八卦周天卧功:貫通大小周天,使人體從後天返還先天!
通過六十甲子看配偶!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