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數據下如何進行「同課同構」

大數據下如何進行「同課同構」

成都師範銀都紫藤小學(以下簡稱紫藤小學)作為區域信息化教育特色學校,在長期、常態開展智慧教育的實踐中,探索出基於「AI人工智慧蘇格拉底系統」環境下「同課同構」的教研新模式。

為什麼要探索新的「同課同構」教研模式

傳統「同課同構」的模式,因參與人數的不同,完成一輪任務所花時間是執教人數的倍數,然後接下來才能進行課後教研分析。例如,進行15個班的「同課同構」班會課,需要15個班主任共同參與,並依序進行執教,需要15節課也就是近兩天的教學時間,之後再進行教學研討,分析每一節課的內容。這種「同課同構」教研模式,因耗費時間長和人力成本高,幾乎很難實施與經常進行。紫藤小學充分利用蘇格拉底系統,探索出「同課同構」創新性教研模式:40分鐘就能完成數人「同課同構」的教學內容,根據採收影片及數據進行課後高效研討,大大縮減了教學時長,能夠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事實證明,這種新的「同課同構」模式能促進教學均衡多元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近年來紫藤小學通過智慧教育信息化平台,構建起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層式鷹架」模式。鷹架,即腳手架;三層式鷹架,是指教師專業成長進階發展的三段式:智慧教師、智慧模式與智慧課堂。這也是我校教師應用智慧教學支持系統進行智慧教學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輔助教師專業快速發展、促進傳統培養模式改革的助力器。在AI人工智慧蘇格拉底系統助力下,短短一年,我校已採收5000多部教學課例影片,累積了大量教與學過程的大數據,包括數字教材、電子筆記、學習歷程、診斷報告等,大大提升各學科智慧教學的整體品質。

「同課同構」教研新模式的實施路徑

學校成立了通力合作的管理梯隊,將「同課同構」模式有效融入到各種課程和活動中去,通過整合優化,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辦法。

啟動「紫藤AI蘇格拉底影片先導計劃」。2017年11月,紫藤小學啟用「AI人工智慧蘇格拉底系統」,實現了課堂教學數據的及時生成和有效採集,並能藉助人工智慧平台對教與學數據進行分析測評。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啟動了「紫藤AI影片先導計劃」。

落實「典藏課例」研討過程。「典藏課例」是指在「同課同構」研討過程中,通過集體備課、多次實錄、智慧研討、數據分析之後,再進行實錄的經典課例影片。典藏課例不一定是完整的課例,也可以是教學的一個模塊,但具有較大的研討價值,能提煉出可供複製推廣的教學模式。為了落實典藏課例流程,學校各教研組首先根據學科特點確定學科「同課同構分工表」,再將典藏課例錄製排在一張學校「同課同構安排表」上落實推進。

提煉「切片針灸」教研模式。「同課同構」模式中最關鍵的就是教研的真實開展。將課堂教學以切片的方式進行分析,再將研討成果在課例影片上用「智慧標籤」記錄下來。課堂教學數據為教研提供了直觀、量化的依據,也改變了傳統教研或課堂觀察、課例分析的單一模式。

優化「共同體」智慧管理。為實施「同課同構」,「智慧班際」平台上會發布同年級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件以及課堂生成的數據報表,可以對學生、班級、年級、學科進行「點」「線」和「面」不同維度的關注。以數據為支撐,以教學共同體自主管理為基礎,讓教學管理更加細化。

「同課同構」推進教研與課堂創新

均質化多元課堂。紫藤小學建校僅三年半,一校兩區,每年學生成倍增長,各年級班級數量較多,以一年級為例,多達15個班。教師數量也隨之增加,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佔45%,教師團隊充滿活力,但教學經驗明顯不足。如何發揮現有成熟教師的作用,增強備課組研討的實效,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校逐步摸索出的「同課同構」教學研模式,藉助信息化教學平台,共享教學資源,共研教學內容,共析教學問題。依靠數字化平台,通過分工協作—集體備課—共享資源—智慧教研—數據分析—補救教學等模塊,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研組備課組力量,優化備課、聽課、評課模式,精準分析課堂教學行為,力求構建均質化多元課堂。

集群式教師發展。集體備課,有助於促進全體教師的參與,激發每個人的智慧,形成合力。學校的教學研討不再是漫談交流,而是基於教與學行為數據,藉助「課堂教學報表、教學實錄影片、課堂電子筆記、學生知識能力雷達圖表」等大數據,通過「切片針灸」式智慧教研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再進行調整補救。備課組教師形成「教學共同體」,促進教師集群式發展。

差異化精準評價。通過信息化技術助力課堂,教師教學教研以及學生過程性評價的大數據以量化的方式得以呈現。從而有助於學校管理者在關注「面」的同時,進一步關注差異,找到教師分層個性化培養的方向和方式。差異化的學科、班級、學生數據,又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形成性評價開闢了新的路徑。

構建特色校本課程。教研團隊注重促進教師教學實踐的改進,鼓勵課程、課堂、課題聯動,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教學共建,備課、上課、診斷、評量互促,推動了校本課程的建設。目前我校除了常規課程,還創建了圖書館課程、安全班會課程、STEAM創新課程、共生共融家長課程等一系列校本課程,豐富了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師範銀都紫藤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7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嬰幼兒照護期待更多資金與政策支持
回歸規律辦教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