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人說,道士與和尚的區別,就是救世歸隱,和避禍圈錢的區別

有人說,道士與和尚的區別,就是救世歸隱,和避禍圈錢的區別

在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道士與和尚的區別,「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這句話在信教的人群中激起了很大的波瀾,並不是所有的道士都救世,也並非所有的和尚都避禍,道士是喜歡歸隱森林,和尚呆的寺廟確實人聲鼎沸。這句話的存在是有他的道理的,今天小編就從多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句話究竟是怎麼出現的。

說起道教就不得不說一說道教的發展過程了。道教作為中國本土教派,不爭不搶,講究隨緣。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宗教經義是《太平經》,不過《太平經》的內容並不只有道教還包括非常玄幻的巫術。在這本書中不僅有神幻的修仙體系,還有治世之道。所謂的治世之道指的是政治權利相互制衡,一旦權利失去平衡就會天下大亂。有人說《太平經》中的治世之道和古代封建時期的帝王之術有點相似,其實《太平經》中的治世之道,說白了就是一种放大版的帝王之術,只是比起單純的帝王之術,《太平經》中的治世之道更加的講究平衡,更加凌駕於世人之上,更加的不把人類放在眼裡,更加講究平等。

圖片來自網路

不知道小編理解的對不對,或者說小編更偏向於這樣理解。在東漢時期出現的五斗米教就是道教的一種分支,後來在五斗米教又給自己改了一個好聽的馬甲叫「天師道」,披上這個馬甲的五斗米教,在當時的亂世是隨心所欲。但是因為「天師道」的所作所為能自圓其說,和自己所信仰的教義沒有絲毫違背之處,所以一時半會也沒有人能夠拿「天師道」怎麼樣。到了東晉時期,亂世的各個諸侯開始禁止「天師道」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一位叫陸修靜的名士,修改了道教經義,並將儒家的「禮制」部分和粽子的「消極無為」融入了道教,才形成了現在大家所見的道教。

圖片來自網路

其實儒家的禮制說白了就是等級制度,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等級劃分,為道教融入了儒家的禮制部分之後,徹底丟掉了道教之前的人人之間絕對平等的影子,再加上莊子的「消極無為」讓道教越發的安靜。這兩者的融入讓道教是徹底的蓋頭換面。道教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平等,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熱血,唯一記著的就剩「救世」二字了。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就有了魏徵這類人的出現。在《舊唐書·魏徵傳》中是這樣描寫的:「魏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產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天下要亂了,或是不想,也或是不能做個窮道士了,這可能是道士的普遍狀況。魏徵的出山讓唐朝有一個千古名臣,諸葛亮的出山讓三國時期多了一個熟知奇門遁甲的孔明,文天祥被俘虜時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做個道士。在歷史上,有不少道士,因為亂世放棄了自己的隱士生活,所以才有了「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的說法。

圖片來自網路

也不是說和尚不好,和尚裡面也有好和尚。小編在網上里看到了這樣一個關於抗日的故事,是一個叫『大冬瓜2017』的網友分享的「一個老和尚在死人堆里撿到一個小孩,靠著化緣把他撫養長大,有一天一隊戰敗的鬼子進村了,到處搶劫糧食,到了和尚廟,讓老和尚給他們做飯吃,老和尚借故支開小孩,讓他去村裡討點油,飯做好後,鬼子故意讓老和尚先吃,老和尚吃完後就開始打坐,鬼子們開始大吃大喝,小孩領著八路軍戰士回來後發現鬼子們都死了,去碰了下老和尚,發現他也不動了,於是含著淚參加了八路軍 」

圖片來自網路

其實,道士也好,和尚也罷,在這些人中總有些老鼠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道士和尚都是假仁假義,道士確實喜靜,很少在這個喧囂的塵世中攪和,寺廟確實熱鬧,和尚也經常在紅塵中打滾。兩者的修行方式不同,道士修行修的是普通人眼中的清苦寂寞,他們心中的高標清逸。和尚修行,修的是紅塵萬丈中的人生百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秋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書不詳細介紹的歷史事件,不是為了掩蓋真相,只是嫌棄太丟臉
有一種人,做事情永遠是最好,活著永遠隨心所欲,這種生活真羨慕

TAG:晚秋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