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很多朝代都會有「高祖」,原來他們就是「爺爺的爺爺」

為何很多朝代都會有「高祖」,原來他們就是「爺爺的爺爺」

導讀:漢高祖、唐高祖、宋高祖.......中國歷代帝王凡是能稱之為高祖必有開創之功,可以說高祖往往都是一個朝代的開創者,而高祖這個名稱本用於普通家庭稱呼先輩,最終走進朝堂寫進史書,成為了中國宗族制度與政治權利樞紐結合的縮影。

無論是高祖、太祖、高宗、太宗,這些現代人常對古代帝皇的稱謂真正來源於其實正是他們的廟號。什麼是廟號?古代十分重視宗族觀念,而祭祀則成為了宗族儀式中最為重要的存在。就像我們今天常拜廟宇一樣,沒有說拜關羽,都是說拜關聖,這是一種民間稱謂,關羽真正的廟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所以,古代皇帝在去世之後,後代在祭祀供奉的時候自然不能直呼其名,而這時就有了廟號。漢朝劉邦——漢高祖,唐朝李淵——唐高祖,南宋劉寄奴——宋高祖......。

而高祖這一詞語的演變正是基於對於先輩的一種稱呼——爺爺的爺爺。

近來不少網路調侃「你且不要走動,我去買橘子」。這段節選於朱自清《背影》的「買橘子」就成了「爸爸」的潛意詞,看來當年語文老師的「背誦並默寫全文」還是非常厲害的,言歸正傳。其實對於先輩的稱呼中國宗族系統中一直以來有著非常專業化的要求,爸爸的爸爸要叫爺爺,爺爺的爸爸要叫曾祖,爺爺的爺爺要叫高祖......

那麼這樣的輩分一直延續到哪種程度呢?其實在我們日常使用的一個詞中就能看出端倪——「祖宗十八代」。其實這個詞並不是單純的指的長輩十八代,而是說,總共稱謂共計十八個,也就是除開自己「上下九輩」。中國文化中對於「九」這個數字十分重視。能否確定上九輩也成為了是否可以稱之為一個宗族的基本條件。

那麼這十八代都分別是哪些稱謂?鼻祖,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弟孫,仍孫,雲孫,耳孫。

其實,這一體系的確定相對於宗族發展程度而言還是較為滯後的,根據歷史考究,廟號最早出現在商朝,但具體運用是在漢朝,而有自己統一規範的命名則是在宋朝以後。而這種滯後具體表現在古代皇帝的廟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出現了混亂。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漢高祖」劉邦,其實並不是因為在其死後後人的追封,而是在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稱呼為「高皇帝」,應該說劉邦真正的廟號應該是「太祖」而不是「高祖」。而自元代開始,開國皇帝都稱之為「太祖」,明太祖,元太祖,清太祖,我朝太祖......

其實,從十八代譜系中我們就不能發現,太祖確實在輩分上高於高祖,而更為高的鼻祖和遠祖在我們日常使用中更成為了一種不計量的名詞,其重要在於象徵意義。

譬如劉邦,在成為皇帝之後,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仍然在世,劉邦是個孝子,沒事兒就愛去看望老父親,結果有一天,父親穿著男衣服,拿著笤帚見了劉邦竟要下跪,口呼萬歲。這可把劉邦嚇慘了,但是卻一籌莫展,自己都是「高皇帝」了,那父親咋辦?這時候,眾多老學究謀臣出現了,他們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自此之後太上皇也就成為了眾多皇帝老子的老子的固有稱謂了,總算太還是高於高的。

中國人對於宗族制度以及相關禮法的制度讓中華文化得以最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拋開最為完整的皇室理解不談,就是普通人家一樣有著對於宗族文化本身的認可。不過對於長輩的稱呼卻隨著地域和時代的不同發生了改變。

父親-爸爸-老漢兒-阿爺-爹爹-阿爹,這些都是對於「父親」的稱謂,但是根據不同的地域,人們的稱呼也就隨之發生了改變,父親主要用於書面語言,而爸爸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外國的舶來品,其實不是,這個詞最早在魏明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主要做口語。

而老漢兒,則是西南地區對於父親最常用的口頭稱呼;阿爺則來自沿海地帶;爹爹則常用於北方。

僅僅是父親一輩就有這樣的稱呼,而再往上數去,這樣的稱謂變化尤為明顯。諸如祖父,在日常用語中我們很少使用,而爺爺作為口語就更為常見,與之相匹配還有太爺,阿公,爹爹(dia dia 陰平)......我們可以從這類稱呼口語中發現,太作為我們常用於對最高輩分祖宗的稱呼經常被引申用於表示尊敬。

在中華民族的宗族制度中,父系的社會制度下,對於「尋根」非常重視,很多發家致富,帶領家族中興的人往往對於這種「尋根」非常熱衷。宗族文化是鐫刻在中國人骨子上的一種思想傳承。自西周以來,這種制度、文化就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那時,周天子作為家天下社會的核心,而各大諸侯從宗族上來說屬於別子,《禮記》有雲「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彌者為小宗」。相對於帝王作為嫡長子的大宗,眾多被分封的諸侯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小宗,每一個小宗都需要供奉大宗,這就是當時已宗族制度為核心建立的全新社會統治體系。

發展至漢朝,除了爵位需要宗族制度的支撐,就連普通的官位都需要「舉孝廉」制度,宗族的影響有增無減,直到科舉制,宗族制度又發生了新的改變,鄉紳仕人的自髮結合,形成了新的宗族體系。一直到新文化運動,胡適魯迅對於傳統社會結構的批判,開始了宗族衍射帶來的特權徹底解體。

拋開宗族制度帶來的等級與特權,單從文化傳承,思想繼承本身來說,宗族制度的發展對於這兩方面都有著促進作用,而這也是宗族制度近些年來又被人們所熱捧的重要原因。探祖尋根,是每一個中國人內心由衷的渴望,我們渴望了解我們每一位祖先,了解他們的經歷與思想,這正是我們探尋對先祖稱呼的原動力。

無論是帝王將相中的「高祖」,還是我們在祭祀懷古時候的「高祖」,重視宗族文化,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黃帝子孫,什麼是家國天下!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國工匠與中國歷史神話中的那些黑科技
南宋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弱的朝代嗎?真相往往很打臉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