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這一屆年輕人不關心隱私?

這一屆年輕人不關心隱私?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

作者 / 朱悅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編者按:

Instagram、快手、小紅書……這些曬自己個人生活應用正在風靡流行,似乎說明這屆年輕人是熱衷於自我暴露,甚至是放棄隱私的新興人類吧?有人因此開始高呼——隱私已死!然而,本文作者朱悅用一系列定性與定量研究成果告訴你:這一屆年輕人不僅是隱私的倡導者,還是隱私界緣處的高超「舞者」,將這一道德資本玩轉於股掌。那麼,這個結論對於互聯網公司也有鮮明導向——商業發展與用戶隱私並不矛盾,甚至相輔相成。

本文作者朱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隱私是否已死,或隱私是否將死,這是近年來互聯網監管者、從業者及研究者爭辯最激的議題之一。彼此截然相反的論點並不鮮見:例如,有從業者曾斷言:「人們越來越傾向和不同的人分享各種類型的信息,(隱私)這一社會規範正隨時間推移而變化……」;又如,有學者主張:「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口的日益集中……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文明程度提高,人的獨立、自由日益受到重視,侵擾個人生活的手段也日益發達,故對隱私的保護更為重要。」

解答以上問題的要義,在青年一代對待隱私的態度:若年輕人仍重視隱私,類似「隱私將死」的修辭便缺乏依據。借未來之名,行窺探之實的行徑,亦終將遭受反彈。如果後來者確實樂於分享自己的身份、喜好或行蹤,瓦解隱私的過程,將不會面臨多少阻力;最後,如果情況更加極端——置身於「全景監視」的年代中,年輕人或許已完全忘卻了「不受窺探」的生活的形狀。瓦解隱私,不僅不會面對阻力,甚至可能顯得「理所當然」。

本文的主旨,即是為以上問題給出初步的回答。倚借定性層次材料,第一節總結青年一代在隱私方面的特徵。第二節從定量角度探究青年一代的隱私偏好。第三節探討了如此論點對當下及未來互聯網產業的可能影響。

「獨立王國」的國王,親密關係的「探險者」

青年一代是否更注重隱私?近40年的相關討論,鮮能脫逃閻雲翔教授的一系列調查及總結:無疑,改革開放以來,青年一代的隱私觀念在增強。在《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中,他指出:「在許多家庭里,後生小輩都在自己的卧室里開闢了同輩人的獨立王國…..

相比之下,許多老年村民懷念過去的南北炕和全家人擠在一屋的熱鬧」[6]。年輕人也愈發頻繁向父母主張隱私——調查中,因父親安排來客借住其卧室,兒子如此抱怨:「我爹真糊塗……他要讓人到我屋裡休息得先問我」[7]。

隱私所致衝突,並不因青春期結束而相應消弭。在同一著作中,閻雲翔發現:「對於自由獨立的私人空間的追求,是促使當代農村青年夫婦與老人分家的主要社會原因」。

渴求私人空間及相應的隱私的動力,又可進一步歸入兩點:一是夫妻之間「發展感情與親密關係」,二是「在很多事情上能夠自作主張」。接受訪談的村民,幾乎都對著訪談者「大吐苦水」:在(大家庭聚居)的老房子里,「一天到晚都有人盯著你,一點兒都不方便!」。

田野觀察所見的「隱私逐日增強」的論斷,是否足夠普遍?青年身上的許多時興「標籤」,或可充任驗證。近兩年陡然走紅的「佛系」,其中燭照的,便是年輕人重視且善於經營隱私的一面:喜獨處,按自身節奏行事,等等;近來,此類標籤已進一步細化——比如,95後的幾大特徵,即包括「狀態三天可見」、「不熟別關注我」、「外向型自閉」,等等。細看之下,全是一道道清晰劃分的、私人生活的「界線」。即使在集體宿舍,青年學生們也要設法隔出空間。

一以貫之於閻雲翔教授的觀察:「狀態三天可見」等特徵,易與「分家」等問題一道,歸於「追求私人空間的隱私」之列。相比之下,自「外向型自閉」等標籤中折射出的隱私觀變遷,則顯得更加微妙:所謂「在外人眼裡,他們成熟穩重」,但背地裡「和最有意思的人社交」、「能浪出一朵花來」。相比簡單的「不受窺探」、「保守秘密」,「後浪」一代,似乎已是隱私領域的嫻熟「玩家」:藉靈活管理信息、藉選擇性地分享那些沒有必要和他人分享的行為、觀念及情感,積累可堪花銷的「道德資本」。

「朋友之間、愛侶之間,彼此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親密。個體分享那些沒有必要和他人分享、也確實不為其他人所知的行為、觀念或情感,是為親密。通過賦予個體這一(選擇性分享)的權力,隱私授予我們得以在友誼及愛情中「花銷」的道德資本……」

這一點同樣沒有遁出研究者的視野。確實,青年一代沉溺社交媒體,在之上傾訴許多過去世代厭於談論的內容:愛與分離、恨與叛逆、性與禁忌,等等。這也是主張「隱私已死」者所樂於依靠的論據。然而,深入調查後,學者們發現:大部分青年人很清楚他們在做什麼——藉精心編織的暗示、細緻調整的可見設定與後續的個人交流,他們藉公開場合發表的內容,表達並推進最為私密的情感。樂見隱私者與善使隱私者,彼此身影正日漸疊合。

數據顯示:越年輕越愛改隱私設定

定性分析常攜來鞭辟入裡之見;不過,涉及較大範圍內的比較時,定量分析仍具備獨有的優勢:樣本較多、易於分析、易於比對,等等。目前,針對隱私觀念的研究,題材可大略劃為以下兩種:其一,直接詢問受訪者在意隱私的程度。如此方法簡單易行,但也受制於觀念調查中可能蘊含的一系列缺點;其二,研究者亦關注「使用隱私設定的頻率」、「對隱私相關知識的了解」等相對客觀的變數,並與第一類調查所得結果對比。

已有少量研究較系統地檢視不同世代間隱私觀念的差異。其間代表作,當屬Hoofnagle等三位學者的調查。針對全美各地1000餘名具代表性的受訪者,三位學者詢問了十二個隱私相關的問題:從對知情權、刪除權等權利的態度,到閱讀隱私政策、擦除Cookie等行為的頻率,再到是否及為何對隱私侵犯憂慮,均為問卷所覆蓋。大致以十歲為間隔,原文將受訪者分為六組;對每一問題,作者均分別統計了不同年齡段的回答情況。

青年一代對隱私遠非「漠不關心」。以「是否閱讀隱私政策」為例,回答「頻繁」的比重約是14%,恰與社會整體的平均水平相等;至於「是否憂慮」,青年一代回答「頻繁」的比例為33%,恰與65歲以上組別持平;總之,在絕大部分問題上,青年人和老一輩的答案間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差異。原文進一步指出,在理解以上數據時,還應注意以下發現:相比中老年受訪者,青年人顯著傾向於高估「法律對在線或線下隱私的保護範圍」。

Blank等三位學者對「牛津大學互聯網調查(Oxford Internet Surveys,簡稱OxIS)」數據的相關分析,亦頗具影響力。具體而言,2003-2013年間,每兩年一次,相關研究機構追蹤訪問全英各地2000餘名受訪者,其中包括以下與隱私相關的題目——「你以何種頻率,更改社交網站賬戶的隱私設定?」。在跨代比較觀念時,具廣泛代表性的追蹤數據相當珍稀,甚至近乎「絕無僅有」。三位學者的研究,也因此具備頗為獨特的參考價值。

受訪者大多使用社交軟體,且遍及各年齡段;不同年齡段受訪者間更改隱私設定的頻率的差異,即可部分反映不同年齡段間隱私觀念的差異。結論相當簡明:愈年輕,則更改隱私設定愈頻繁。以2011年情況為例:18-24歲之間群體,有80%曾於近期更易隱私設定;隨年齡上升,這一數字幾乎單調下降。在50歲以上群體中,這一比例不到60%。三位作者還比較了澳大利亞、美國等地的類似調查,結論一致:越年輕,則越經常調整設定。

多份樣本數量更少或樣本範圍更窄的研究得到了類似結論。比如,數篇藉Facebook抽樣的定量研究發現:年齡與隱私觀念間不存在單調關係。隨指標選取變化,隱私觀與年齡的關係亦隨之變動;此外,年齡與「是否知曉或使用隱私設定」間,常存頗為密切的聯繫。匯總已有諸定量研究的元分析則顯示:相比15歲左右群體,30歲左右群體可能才是披露敏感信息的「高危人群」。總之,就目前證據而言,年輕一代並無拋卻隱私的跡象。

平台與隱私:說一個新的故事

除定性描述及定量統計外,「用手投票」或「訴諸市場」,也是驗證題目的方法:故事可能失真,取樣可能偏頗;相比之下,億萬用戶「我手寫我心」的選擇,常成為界勘用戶觀念的準繩。青年一代佔據主導的社交軟體領域,隱私這一「母題」的身影尤其突出:一方面,與隱私相關的理念,貫通於「國民應用」的每一角落;另一方面,類似「社交,生於約炮」的總結,同樣折射出隱私觀念之「水位」的「起伏」。從市場角度考察,結論未有出入。

坐擁約9.4億月活躍用戶,微信當之無愧於社交領域的「國民應用」[32]。僅就軟體設計而言,已有學者提及:「相比其它平台,(微信)對用戶自主及隱私賦予更多尊重」。因相對靈活的分組可見功能,用戶投諸微信更高水平的信任及親密,並因此更加樂於使用微信。另一典例是所謂「三天可見」——據開發者稱:「作為一個設置裡面的開關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但這是微信裡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1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他希望是這樣子的」。

相比「誤打誤撞」,注重隱私的設計理念,似能更好地解釋微信所採取的設計。開發者關於「功能取捨」的多次講演驗證了以上結論:比如,微信本可顯示用戶的在線狀態,但開發團隊並沒有這樣做;再如,微信本可效仿Whatsapp等世界範圍內的主流聊天軟體,為消息設已讀回執,但團隊也沒有加入這一設計;又如,微信本可照搬QQ,加入類似「振動屏幕」的強提醒功能,但開發者宣稱,「一定不會用粗暴的方式去提醒用戶」。

再進一步,事涉產品設計之哲學,或對用戶群體的理解時,隱私在其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以下表述皆來自開發者:「我們要給人撒謊的機會」,「你的朋友圈的每一條信息都是你精心挑選過,對於美化你自己是有幫助的」,等等。將以上語言與隱私之理論對照,彼此關聯呼之欲出:無論是合乎通常理解的「保守秘密」,還是更加微妙的「情感管理」,都在「國民應用」的設計理念中據有一席之地。相比偏重合規的傳統視角——保護隱私,約等於「不出事」,隱私於此處扮演的角色更為積極——尊重隱私,即是成功模式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結論,亦與針對社交領域的俏皮總結相合。所謂「生於約炮」,既可理解為「滿足生物本能的衝動」,亦可理解為「對隱私保護的分寸拿捏合適」。實際上,在包涵前一解釋的同時,後一解釋也照顧到了「本能」說未觸及的角落:「緩衝帶」或「護城河」的設立,既給予用戶安全的體驗,又為嗜求「本能」者出擊提供了保障;「本身」的引動,不過是隱私保護的自然後果的一部分。如此,相比僅重「下半身」的歸因,緣「上半身」於自主、情感及隱私方面的需求探求,或許將更加切中肯綮。

無論是社交領域的「龍頭老大」,還是針對社交領域的「坊間傳聞」,其中都投射出隱私的密切影響。對愈發精細的隱私設置的渴求,以及各類充滿「人際交往緩衝帶」的應用的興起,隱私於青年一代之「主場」的如此滲透,已足以反駁針對「隱私已死」的各種流言。如此現象,也與多位企業中主管隱私合規的高管之言論遙相呼應:「大概幾年以前,我們問消費者,『你們有多注重隱私?』,答案是『完全不看重』……現在,(關於隱私的訴求)俯拾皆是,數量之多,之前完全無法想像」「……近六、七年來,市場已經變了」,等等。

如此,我們或可對未來作一大膽展望:伴隨「隱忍歡脫」「自在隨我」的青年一代逐漸成長、佔據舞台焦點,按他們已然習慣的表達及交往模式設計產品,將愈發成為未來互聯網最鮮明的導向——需要距離,那就屏出距離;索求空間;那就架起空間。當生活的舞台拉開帷幕,搭建舞台者,無疑將因此獲得豐厚的回報;當臉與之上的面具愈發趨同,讓面具戴著更「舒服」一些,也將逐漸成為值得孜孜求之的剛需。總之,我們應當期待:常被認為侵犯隱私者,日益轉型為隱私的「守護者」。

結語與展望

自定性、定量及「訴諸市場」三個角度,本文總結了青年一代在隱私觀念方面的變化。儘管已有的工作仍存許多可改進之處,證據的總體效力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方面的分析仍達到了一致的結論:青年一代對隱私的重視程度至少與其他群體相若,甚至可能更強。此外,他們在「操弄隱私」方面顯得更加熟稔:一方面,他們更加頻繁地更改隱私設定;另一方面,與更改設定相關,他們亦頗善於選擇具「緩衝帶」的應用,並以此培植親密關係。

如青年一代仍將十分重視隱私,甚至將更加重視,「隱私已死」的蜚語自然無法維持。實際上,如果後一前提成立,隱私將不再是「垂垂老矣」,而是「初升朝日」。看待隱私的視角,或許也該相應移易。

隱私,不再意味著繁複的條文、挑剔的核查與天價的罰款,也不僅僅意味著獲取用戶信任、進而推進企業所欲其它功能;在此之外,面對日益熾熱的對隱私的需求,以及對自主及情感關係的追逐,供給隱私,本身即足以作為商業之核心。

隱私不再象徵商業發展與用戶的敵對,也不僅僅是作為企業「跳板」的合規;在新的故事下,保護隱私將逐漸演變為其主旨,企業亦將逐漸演變為隱私的設計者,與建築師。

近期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Model Y發布:3.9萬美元起 最快明年秋季上市
起底《流浪地球》背後資本局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