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函谷關之戰:齊、韓、魏三國進攻秦國,結果誰贏了?

函谷關之戰:齊、韓、魏三國進攻秦國,結果誰贏了?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正是憑藉了函谷關這一易守難攻的要塞,從而抵擋住了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楚國等山東六國的進攻。比如在公元前318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進攻秦軍。結果,在這場戰役中,秦國憑藉著函谷關,得以擊敗了五國大軍。不過,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第二次函谷關之戰,齊、韓、魏三國進攻秦國,結果卻是秦國敗北,三國大軍成功攻破了函谷關。

首先,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函谷關之戰遠不止一次。就第一次函谷關之戰,是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進攻秦軍的作戰。在第一次函谷關之戰中,秦遣庶長樗里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韓軍8.2萬人。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丰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由此,對於第一次函谷關之戰,以秦國大勝而告終。不過,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第二次函谷關之戰,則是秦國遭遇到了比較慘重的失敗。

具體來說,就第二次函谷關之戰來說,發生於公元前298年。彼時,因為魏國的衰落,秦國和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在函谷關之戰前,齊國曾聯合魏國、韓國在垂沙之戰中擊敗了楚國,通過垂沙之戰,齊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威望明顯增加,而且和韓國、魏國之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了。公元前298年,齊國聯合魏國、韓國,也即三國聯軍進攻秦國。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對於齊、魏、韓三國大軍,由齊國名將匡章來指揮。

對於匡章這位名將,不僅在垂沙之戰中擊敗了楚國,還在齊宣王時期進攻燕國,攻破了燕國的都城。由此,匡章的實力是比較強的。當然,主場作戰的秦國,顯然不是一個軟柿子。由此,對於匡章率領的三國大軍,在秦國函谷關一帶相持了三年左右。此戰,匡章率領三國大軍封鎖了秦國的函谷關,經過長期的進攻,終於在公元前296年攻破了秦國的函谷關。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這是秦國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在此戰前後,山東六國基本上都沒有在秦國函谷關面前取得勝利。

最後,公元296年,孟嘗君、天文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對於失敗一方的秦國,只能選擇向齊國、魏國、韓國求和。在此基礎上,秦國以山西臨汾之西南的武遂還給韓國,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還給魏國。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國之前好不容易從魏國、韓國手上攻佔的疆域,在這一次函谷關之戰後又歸還了。不過,對於齊國、韓國、魏國等山東諸侯國,並沒有對秦國趁勝追擊,這無疑給了秦國繼續發展的機會。等到公元前284年,也即五國伐齊之後,齊國走向了衰落。而後,經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又重創了趙國這一對手,從而掃清了一統天下的障礙。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曹操最低調的一位養子,能征善戰,最後卻下落不明!
曹魏的一員大將,曾救過曹操一命,為何差點被曹丕所殺!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