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藥學 補虛葯

中藥學 補虛葯

醫學聯絡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補虛葯

一、概念:凡以補益正氣、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補虛葯,又稱補益葯或補養葯。

二、功用與適應症:補氣,用於氣虛證;補陽,用於陽虛證;補血,用於血虛證;補陰,用於陰虛證。

三、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劑;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葯。

補氣葯

治療氣虛證,見氣短、乏力、頭暈、脈虛無力、舌淡等。

主治肺脾氣虛證。肺氣虛見自汗、惡風、易感冒、語音低怯等;脾氣虛見食少、便溏、消瘦、臟器下垂等。

人蔘

甘、微苦,微溫。歸肺、脾經。

大補元氣——氣虛欲脫證。

補脾益肺——脾氣虛弱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

生津止渴——熱病津傷的口渴,消渴證。

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配伍】

人蔘配附子:人蔘甘溫補氣,力宏固脫;附子辛熱回陽,補火救逆。兩葯相合,大補大溫,益氣回陽,治亡陽氣脫效佳。

人蔘配蛤蚧:人蔘甘溫善補肺氣,蛤蚧性平補肺益腎。兩葯相合,補肺益腎而定喘嗽,治肺腎兩虛,動輒氣喘甚效。

人蔘配麥冬、五味子:人蔘性溫補氣,麥冬寒涼滋陰,五味子酸收斂陰。三葯相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為治氣陰兩虛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大補元氣可用15~30g,文火另煎,與煎好的藥液合對,或頻頻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野生人蔘功效最佳,多用於挽救虛脫;生曬人蔘性較平和,適用於氣陰不足者;紅參藥性偏溫,多用於氣陽兩虛者。

【使用注意】為保證人蔘的補氣藥效,服用人蔘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蔔。因屬補虛之品,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萊菔子、皂莢,均忌同用。

党參

甘,溫。歸脾、肺經。

補中益氣——脾氣虧虛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肺氣虧虛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

生津養血——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血虛萎黃,頭暈心慌。

人參與党參的比較

人蔘、党參,均能補氣生津,治脾胃氣虛倦怠乏力、肺氣不足氣短喘促,以及氣津兩傷之口渴等證。

然,人蔘源於五加科,性微溫而善大補元氣,為治氣虛欲脫第一要葯;又善安神增智,治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

党參源於桔梗科,性平而補氣力較緩,挽救虛脫雖非其所能,但卻善補中氣、益肺氣;又兼養血,治血虛萎黃等證。由此可知,人蔘力強,党參力薄,若以党參代人蔘用,則宜加大用量。

黃芪

甘,微溫。

補氣昇陽——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熱。特點:補而性燥。

益衛固表——自汗,盜汗肺氣虛證,表虛自汗證,氣虛感冒。

【配伍】黃芪配柴胡、升麻:黃芪甘溫益氣昇陽,柴胡、升麻皆有升舉陽氣之功。三葯相合,功能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

人蔘、党參與黃芪的比較

人蔘、党參與黃芪三葯,皆具有補氣之功,且常相須為用,能相互增強療效。

人蔘作用最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葯,並具有益氣救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

党參補氣之力平和,專於補益脾肺之氣,兼能補血。

黃芪補氣之力不及人蔘,但作用廣泛,長於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於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

白朮

苦、甘,溫。

補氣健脾——脾胃氣虛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特點:與党參比,党參補而守,此則補而動,党參但補中氣,此則補而兼燥。用於脾虛兼濕盛者。

燥濕利水——脾虛水腫,痰飲。

固表止汗——表虛自汗。特點:與黃芪比,黃芪補肺氣固表止汗優於白朮,此則重在補脾氣運中焦。用於氣虛自汗,氣虛感冒。

安胎——脾虛氣弱的胎動不安。

使用:燥濕利水生用,補氣健脾炒用,健脾止瀉炒焦用。

白朮與蒼朮的比較

二葯均具有健脾與燥濕兩種主要功效。

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用於脾虛濕困而偏於虛證者;

蒼朮以苦溫燥濕為要,用於濕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

此外,白朮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朮尚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分別用治風濕證、風濕痹證及夜盲證。

山藥

甘,平。歸肺脾腎經

益氣養陰,補脾肺腎——脾虛氣弱之食少便溏或泄瀉。肺虛或肺腎兩虛的喘咳。腎陰虛證,消渴證。特點:長於補脾胃,性兼澀。

固精止帶——腎虛遺精、尿頻、帶下。

甘草

甘,平。歸脾、胃、肺、心經。

益氣補中——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代。脾虛乏力、食少便溏。脈跳動時有間歇,止有定數、即幾跳一停者為代脈;脈有間歇,但止無定數為結脈。

祛痰止咳——咳嗽氣喘。

緩急止痛——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配芍藥。

解毒——瘡癰腫毒,食物或藥物中毒。

緩和藥性,調和諸葯。緩和硝、黃等,使之瀉不傷正;緩和芩、連等,使之寒不傷陽;緩和姜、附等,使之熱不傷陰.緩和參、芪等,使之補力持久。

瀉火解毒宜生用,補氣緩急宜炙用。

禁忌證:濕盛中滿者不宜服。

療程:不宜久服。水腫。

配伍: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補氣緩急;白芍酸收,功能養血柔肝。兩葯相合,緩急止痛力強,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西洋參

苦、微甘,涼。歸心、肺、腎經。

補氣養陰——陰虛火旺之咳嗽痰血。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特點:補中兼清。

清火生津——津液不足之口乾舌燥,內熱消渴。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能傷陽助濕,故陽虛內寒及寒濕者慎服。

人參與西洋參的比較

人參與西洋參均有補益元氣之功,可用於氣虛欲脫之氣短神疲、脈細無力等症。

但人蔘益氣救脫之力較強,單用即可收效,且可用於病情較重者;西洋參偏於苦寒,兼能補陰,較宜於熱病等所致的氣陰兩脫者。

其次二葯又皆能補脾肺之氣,可用治脾肺氣虛之證,其中以人蔘作用較好;而西洋參多用於脾肺氣陰兩虛兼熱之證為宜。

此外,兩葯還可益氣生津,均用於津傷口渴和消渴證。人蔘尚能補益心腎之氣,安神增志,還可用於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及腎不納氣之虛喘。

太子參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補氣生津——脾虛食少倦怠,氣津兩傷口渴。肺虛咳嗽。心悸,失眠,多汗。

特點:補氣而不剛燥,補氣力緩,用於氣虛不受溫補者、不受峻補者。

刺五加

甘、辛、微苦,溫。歸脾、腎、心經。

補氣健脾——脾虛乏力,食欲不振,氣虛浮腫。

益腎強腰——腎虛體弱,腰膝酸軟,小兒行遲。

養心安神——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

活血通絡——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腫痛。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

補中益氣:脾虛乏力、食少便溏。

養血安神:血虛萎黃,血虛臟躁。臟躁是指婦女精神憂鬱,煩躁不寧,無故悲泣,哭笑無常,喜怒無定,呵欠頻作,不能自控者。

緩和藥性。緩和峻烈葯的藥性。如十棗湯,即用意緩和甘遂、大戟的毒性。

大棗與甘草的比較

甘草、大棗,均屬甘緩補虛之品,功能補中益氣、緩和藥性,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或於復方中緩和藥物的毒烈之性而調和諸葯。

所不同的是:甘草性平,炙用性偏溫而善補心氣、緩急止痛,治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代,以及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生用偏涼,又能祛痰止咳、解毒,治咳嗽痰多、癰腫瘡毒,並解藥物及食物之毒。

大棗性溫,又善養血安神,治血虛萎黃及臟躁證等。

白扁豆

甘,微溫。歸脾、胃經。

健脾化濕——脾虛夾濕之食少便溏或泄瀉,婦女帶下。特點:健脾而不膩,除濕而不燥。用於脾虛濕盛證。人蔘、白朮配伍。

消暑——暑濕吐瀉。

解毒——食物中毒。

健脾化濕炒用,消暑解毒生用。

蜂蜜

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補中緩急:脾胃虛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

潤肺止咳:燥咳少痰,肺虛久咳。

解毒:瘡瘍,燙傷,解烏頭毒。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15~30g。沖服;或入丸劑、膏劑。外用:適量,局部外塗。內服宜用熟蜜,外塗宜用新鮮生蜜。

甘草與蜂蜜的比較

甘草、蜂蜜,均味甘性平,生用偏涼而清熱,制用偏溫而補虛。均能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緩和藥性,同治脾胃氣弱、氣血雙虧、肺虛久咳、燥咳痰黏、脘腹攣急作痛及瘡瘍腫毒,同能緩解某些藥物的毒烈之性。

然,甘草應用面廣,又治心虛動悸、血虛臟躁、痰多咳嗽、咽喉腫痛及四肢拘攣痛;還解一切毒,治食物、藥物中毒。

蜂蜜質潤,應用面較小,又能潤腸通便,治腸燥便秘。此外,二葯均能助濕壅氣,令人中滿,濕盛中滿者忌用。甘草大量久服易致浮腫,水腫者慎服;蜂蜜滑腸,便溏或泄瀉者忌服。

飴糖

甘,溫。歸脾、胃、肺經。

補中益氣——勞倦傷脾,氣短乏力。

緩急止痛——虛寒腹痛。

潤肺止咳——肺虛咳嗽,乾咳無痰。

紅景天

甘、苦,平。歸肺、心經。

益氣——氣虛體倦。

平喘——久咳虛喘。

活血通脈——氣虛血瘀之胸痹心痛、中風偏癱。

絞股藍

甘、苦,寒。歸脾、肺、腎經。

健脾益氣——氣虛乏力,氣津兩虛。

祛痰止咳——痰熱咳喘,燥痰勞嗽。

清熱解毒——熱毒瘡癰,癌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LOclub 的精彩文章:

化痰止咳平喘葯
全國人大代表梁益建:健康教育應納入公立醫院考核指標

TAG:MLO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