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

對逆境時之印證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如貧窮人,本來是苦,習久而不覺苦矣,此苦乃有順而轉逆之苦境也,都屬自生妄見,約有三礙,一限於面子上比量,二限於起居上之不慣,三礙於未來之恐怖,越比量,則顧慮越多,破此苦者,惟以定慧,以定慧力照見此逆境,乃由順境反應所得,以順為因,反應為逆而成果。今先明因,照見我所執為順者,亦本不有,系屬緣空,更何苦樂之可說。茲所礙者,即上列之三礙,以事非可以礙我,乃我心之自礙也耳。今破面子二字,面子者,虛榮而已,世人不識真偽,不辨邪正,不以作惡為失面子,乃以貧窮為失面子,此正世上大妄大顛倒大愚痴之笨漢。然要面子,正是愛好,人之常情,惟不辨邪正,虛榮所誘,倒行逆施,不識利害,不辨輕重,但謀一時衣食住滿足,以為榮耀,不惜犧牲一切,由細而巨,殺盜淫妄,逼迫而成,此世界之所以永不安寧也。治亂之機,因微果大,果不與同流合污者,慎勿戚戚於虛榮面子也,古人云:寧為小人之所罵,毋為君子之所鄙。其輕重得失,有如此者。以此慧照,則面子二字,自可釋然無礙,其妄冀貪得,與軌外行動之惡念惡行,亦由此而止。況心安雲者,不必定有求於身安也,起居自在不自在,亦由心而轉,至生活安寧,亦應儘力營謀,非是強求必得。但勿貪得,以心定則神寧氣旺,機緣亦自然會合,未來恐怖,自然解釋。未來者,正屬未來,我且待未來再說不遲,正不必先此著急耳。總之慧力越強,應付越寬綽,即可反證我功行之深淺,內以印諸心者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對順境時之印證

眾生之所以謂眾生者,不明因果也。以不明故,自落於因而不能先覺,被縛於果而不知救拔,轉輾造因,重重得果,苦遂不可勝道。修行人志在去苦求解脫,解脫者舍也,世人之最不肯舍者,乃目前之快樂與適意,如求財而得財,彼且執以為樂,何可舍也。此順境雲者,不僅指處境之順適為然,即我自以為是之法執,正屬至堅牢之順境,倘能決然舍之,證之為空,則去道不遠矣。順境中之至不易破者:

(一)於垂老時,辛苦艱難所得之養老金。

(二)喜食之肥甘。

(三)眾譽與面譽。

(四)所作功德。

(五)男女間之愛悅,此為生死之根。

(六)堅固不移之我見,或偏空之見。

(七)修行者自覺所得之勝境。

以上各條,非證空不能破第一至第五,非空空不能破第六,非不空羂索之力,不能破第七條也。所言證空者,證一切皆空,用以破有也。空空者,空其所空,蓋覺亦是幻,尚非究竟也。不空羂索者,言證知一切本空,無分空有,不著二邊,不立中道,入於無礙不二之境,非大力者不能臻此。又用此順境反觀之,即是逆境,從知順逆不二,惟人空易,法空難,理解易,事證難。難者,積習之難反也,行者勿因謂難而生退縮。修行功程,不出二法,一曰發心,發心則入道不遠矣,二曰覺悟,覺悟則根本明了,不復退轉。故發心後,求覺方有切實辦法,覺悟後,除習氣方有切實辦法,有辦法即是成就,只是時間問題。如居暗室,永不見室內何物,雖經摸索,亦屬無用,及至電燈一開,見了種種,雖復關閉,仍復黑暗,其所見者,永不忘失,即無退轉。故云初發心即成佛,然非所言於劣慧鈍根人也,學佛之難在此,其不易信亦在此,其不肯承當亦在此。至所不肯承當者,固由於定慧未足,亦其人之福德太淺,難遇善知識之開示,信心終無由啟發耳。對境練心,分順逆二途,即 《圓覺經》憎愛二境,由我相緣起,遂分八風。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世之修行者,只練其半,於衰毀譏苦四逆,甚注意其習氣,每忽於利譽稱樂之四順,何也?蓋貪得利我之根本未除,復又執於苦修之見,未能圓其義耳。

人處逆境,種種不安,純屬比量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不去執著,不去追逐,也就不會受報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