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本草經》里並無茶

《本草經》里並無茶

《本草經》里並無茶

只要敢於像茶的殺青工藝那樣,在火與熱的洗禮中去蕪存菁,求真存美,最終一定會撥雲見日,行則將至。

翻開歷史的篇章,尋跡浩繁卷帙里的茶之正脈,就須「不畏浮雲遮望眼」。探源尋真,道阻且長,但是,只要敢於像茶的殺青工藝那樣,在火與熱的洗禮中去蕪存菁,求真存美,最終一定會撥雲見日,行則將至。

一提到茶的起源,大家耳熟能詳,都會記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並且言之鑿鑿地宣稱,此語出自我國最早的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可是,在我查閱了各種版本的《神農本草經》,包括我家祖傳的兩個線裝版本之後,卻沒有找到一絲一毫關於茶的記載,這很令我意外與失落。

《神農本草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共收錄了365味葯,其中植物葯252種,確實沒有把茗茶囊括在內。在此書內,也沒有尋覓到關於「茶解七十二毒」的隻言片語。其中的委曲,也可能古時的版本曾經有記,在之後版本的不斷編輯中亡佚了。但至少在今天,我們確實沒能從中查到。看不到的莫須有,不能隨意引用,更不可人云亦云。

清代孫星衍輯佚的《神農本草經》,只是在「苦菜」的註解中,羅列了「苦菜」可能是「茶」的猜測,並且在南朝陶弘景的註解里,僅說苦菜「疑此即是今茗」,他也不敢十分確定苦菜即是茶。清代以降,很多關於茶的著作,便把苦菜的功效,直接誤以為是茶的功效。於是乎,「味苦,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便被張冠李戴,廣泛引用,襲以成弊。明代李時珍著述的《本草綱目》,並沒有把《神農本草經》中「苦菜」的功效強加於茶,便是有力的佐證之一。

睡前胎教故事

¥18.50

我們再來看一下《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據多位研究者認為,此書是集醫藥大成於先秦兩漢之間,但從該書以陰陽五行指導藥物配伍、闡明藥性理論來看,此書應是漢代今文《尚書》學派流行以後的產物。從西漢的「心為土臟」改為「心為火臟」的認知飛躍,能夠窺見《神農本草經》的真正成書時間,應是東漢光武帝以赤符受命、立火德為國運以後的事情了。清代姚際恆《古今偽書考》也認為:「漢志無《本草》,按《漢書·平帝紀》,詔天下舉知方術本草者。書中有後漢郡縣地名,以為東漢人作也。」

西漢(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有「膾魚炰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的記載。《僮約》講的無論是「茶」,還是「荼」,至少說明,在公元前的西漢,已經有茶或荼存在了。而在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里,實在沒有必要把「茶」類,在官方的重要典籍中稱之為「苦菜」,這不符合歷史的基本邏輯與時人的基本認知規律。

西漢《淮南子·修務訓》寫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後文並沒有「以茶解毒」的記載。而「《本草》則曰: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這段話的始作俑者,從文獻上考證,最早見之於清初陳元龍的《格致鏡原》。從以上兩段近似的記載對比審視,陳元龍可能引用並衍伸了《淮南子》的內容。陳元龍所引用的《本草》典籍,究竟是哪一個版本的哪本醫藥著作,至少到今天,我們還不得而知。

如果說在遺失的《神農本草經》中,有關於「得荼而解毒」的確切記載,那麼,唐代陸羽在《茶經·之事》一章中,不可能不去引用這一重要論斷。鑒於此,他在《茶經·之飲》中只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陸羽在表述茶的功效時,也只引用了最早的《神農食經》的記載:「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可見,陸羽著書立說、修史治學,對文獻的引用和取捨,是非常嚴謹縝密的。

陸羽《茶經》認為的,茶「發乎神農氏」,這一觀點,我是贊同並認可的。在農耕剛剛萌芽的神農時代,古老而聰敏的先民們,在尋覓到的一切能夠果腹的食物時,在比較試吃和遴選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茶的存在,期間,誤吃有害植物或食物中毒的可能性,都非常之大。那究竟誰是真正的神農氏呢?個人以為,一定是試吃在第一線,並隨時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勞苦大眾們。其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豐富的食療經驗和心得體會,然后冠以神農或者更偉大的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之崇高。《淮南子》說得好:「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來源:靜清和,圖來源:南茗佳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安吉白茶適合哪些人喝?
咖啡與茶:哪個更適合你的身體?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