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帝為何可以放下「天朝」尊嚴允許俄國進京換約?

咸豐帝為何可以放下「天朝」尊嚴允許俄國進京換約?

《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後,俄國政府為搶在英、法之前,完成條約的換約手續,沒有從彼得堡派出新使,而是派已在伊爾庫茨克的俄外交部四等文官、新任駐北京東正教會監護官彼羅夫斯基(P.N.Perofski,當時的文獻譯為「丕業羅幅斯奇」),與清朝政府談判,儘快換約。

當時的中俄關係是特殊的。雅克薩之戰前後,百餘名俄國戰俘與降人被送到北京,編入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他們住在北京東直門內胡家圈衚衕,將一座廟宇改建成自己的東正教教堂,即俄羅斯北館。1728年的《中俄恰克圖條約》允許俄國派4名教士來華,另允俄派6名「學生」隨教士來華。1732年在北京東江米巷(今東交民巷)俄羅斯館中建立東正教教堂,即俄羅斯南館。俄羅斯北京東正教教士團每班約十人,約十年一換。1794年第8屆教士團來華時,俄國外交部派出1名監護官隨同,負責教士團的換班等事務。自清朝康熙年間起,中俄之間就有連綿不斷的外交活動,但俄方的公文由清朝的理藩院受理。在清朝眼中,此舉似可將之視為「藩部」的放大,並不妨礙「天朝」的尊嚴。

圖:雅克薩之戰要圖

圖:雅克薩之戰火炮

1858年是俄羅斯教士團換班之時,第14班首領修士大司祭固禮(Gurii Karpov)率教士、學生、醫生、畫師共9人,取道庫倫(今烏蘭巴托)、張家口進京。負責此次換班的監護官彼羅夫斯基,因未奉到俄國政府的全權證書,沒有宣張其使節的身份。負責與清朝庫倫辦事大臣聯絡的俄國代省長的咨文僅稱:「丕業羅幅斯奇系敝國京師重任大員」,「惟望貴大臣按照固畢爾那托爾(省長)職銜及本國可靠大臣,看待丕業羅幅斯奇」。由於極為大量的行李及眾多護運的俄國兵弁,教士團並非同日行走,彼羅夫斯基也未伴隨固禮,先於8月6日離開俄境,8月25日離開庫倫,10月10日到達北京。根據以往的慣例,彼羅夫斯基住進俄羅斯館。清朝對此並未在意。

圖:咸豐皇帝畫像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蔣百里在蔡鍔將軍逝世後為何沒有如約進川?
窈窕淑女:民國時期的女伶形象如何?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