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苗銀,是用最美麗的「銀魂」鍛制而成

苗銀,是用最美麗的「銀魂」鍛制而成

貴州黔南地區的手工銀匠師傅阿朵姜妮

如果說素銀最簡約,泰銀最復古,藏銀最有內涵,那麼我們的苗銀,一定是最漂亮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這種傳統工藝全系手工製作,工藝流程十分複雜。阿朵姜妮,貴州黔南地區一位年輕漂亮的苗銀匠人。看似柔弱的外表下,一雙巧手卻傳承融合了這項苗族的古老技藝,以及技藝背後的民族精神——專註、謙虛、進取。

撰文、攝影:徐劍鋒(酣眠)

我順利地約到了採訪拍攝的機會——她是一位來自貴州黔南地區的手工銀匠師傅,還是個阿蕾(苗語里是指「漂亮姑娘」)。

第一次見面,相互寒暄之後,我才知道這位來自貴州的阿蕾姑娘真名叫阿朵姜妮,是黑苗支系家族(之一)族長的女兒。阿朵其實與大多數苗寨姑娘一樣,讀書的時候走出了苗寨,工作之後由於周圍的同事都知道阿朵是苗族姑娘,就常常想讓她幫忙捎帶一些苗銀首飾。

阿朵戴的耳環耗時三天打制,是一對以一比一比例復刻前輩魚簍造型的耳環,魚簍造型寓意豐收。

而「苗銀」,卻只是江浙一帶的生意人衍生出來的商業標籤化名詞,是對一種白銅合金的稱呼。對於真正的苗族人來說,銀飾有著特殊的意義。阿朵從出生起就沒離開過銀飾,家裡的舅舅又是一名銀飾匠人,所以銀飾對於阿朵,便有著更加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套打壺的工具,墊在壺裡方便壺身鏨刻和敲打壺型使用,也叫墊錘。

阿朵經再三考慮,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之後,她決定以一己之力將苗族銀飾文化推廣開來。先在沿海城市了解市場及小試牛刀之後,阿朵決定避開喧囂與浮躁,把陣地轉移到人文氣質較濃厚的成都,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阿朵用最用心的手工和最好的料,做出有靈魂的作品,圖為萬足銀銀料。

真正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萬足銀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最基礎的銀飾從製圖到製作大約有至少三十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退火)、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對工藝的要求水準非常高,一般要三十年以上的工匠才能熟練操作。

為一位品茶師父的小孩專門打制的苗銀小手鐲。

隨著機械化的衝擊,再加上苗族銀匠人「傳內不傳外」的規矩,苗族銀飾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始終面臨著危機,也正因如此,阿朵手中的鏨花刀更多了幾分責任。而且因為銀飾鍛制工藝十分費眼,現在掌握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阿朵暗自下定決心:決不讓非遺失傳。

據阿朵介紹,在她們族裡,每家的分工都有不同,她家祖祖輩輩都是打銀子的。為了傳承苗族銀飾鍛制(非遺)技藝,阿朵毅然成為一名匠人。

耗時兩天打制的手鐲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製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匠人手下精雕細琢的線條和圖騰,都是苗族文化的映像。她手中所傳承的不僅僅是苗族技藝,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民族精神——專註、謙虛、進取。

一件銀飾品的誕生需經過千錘百鍊方能完美地呈現在人前,由於市場里化繁為簡取代人力的機器越來越多,許多銀匠慢慢的放下了手中的鏨花刀。

耗時半個月打制的薄胎龍誕壺

極少數真正的手藝人仍然在艱辛地維持。在阿朵看來,真正的苗寨銀匠,都應有一把屬於自己的鏨花刀。這不僅是衣缽,更是傳承。

阿朵的姐姐進行銀戒的草圖繪製

阿朵和她的小夥伴們堅持著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讓每一個物件都更具生命力,以銀飾為載體,表達對美,對愛,對生命的思考。我們相信銀本身的光澤和質感就能代表一種自然素雅的特質,他們的作品不電鍍其他金屬,充分表達銀的外觀色澤和自然質樸。

阿朵在家裡的時候,爸爸對阿朵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自己選擇的路,一定要負起責任把事情做好。

人不過百年,物可傳千載。阿朵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製作銀飾的過程中,每一件作品都要注入全部的精神力,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真的是有靈魂的作品。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所需的基礎工具

今天,阿朵為我們現場打造了一個純手工銀飾——

吉祥鼓吊墜。

銀絲打磨銼出尖頭便於下一步拉絲工序

製作吊墜的第一步,是從萬足銀塊上下料,先要完成拉絲備料。拉絲工藝,是將銀塊下料製作成銀條,再進一步加工製作成銀絲的過程,又稱為細金工藝。

銼刀打磨工序

銀飾製作中不可缺少的拉絲工序

這個工藝需要匠人拉絲過程中使用巧力通過52個拉絲孔,一個孔一個孔的將銀條拉成比頭髮絲還細、直徑只有0.26毫米的細絲,這個工序說起來很簡單,但難就難在需要匠人們手穩心細,因為一旦某個環節出錯,就會將銀絲拉斷前功盡棄。

每拉一次絲都要及時進行銀絲測量

在經過一上午的拉絲工藝之後,接下來是掐絲工藝。掐絲工藝在不使用模具的情況下,阿朵僅用一把鉗子就完成了。

為保證銀離子的活躍性進行的銀絲加熱軟化

備料中的編絲環節

隨後是壘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都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等技法製成。等備料工序完成之後,再抽出銀絲製作銀圈,將之前的備料通過填絲、攢絲和焊絲工序,將它們組合起來。

編絲加熱軟化

壘絲

進行吉祥鼓大邊框進行焊接固定

用之前準備好的小銀圈進行填絲工序

經過古法無焊點焊接之後加熱

拋光打磨

這樣,再經過了四個小時製作,一個純手工的吉祥鼓銀飾吊墜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便是打磨拋光環節了。從銀塊下料,再到拉制銀絲,最後呈現為一件完整的作品——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其中古法無縫焊接最為神奇。

一個耗時整一天的苗銀傳統吊墜(吉祥鼓)成品展示

一個成品里不同尺寸的銀絲

除了傳承千百年苗寨的純手工銀飾技藝,阿朵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將許多現代元素融合到打造的銀飾裡面。當我們說到匠人精神是什麼的時候?阿朵淡然的說——

我只想和我的小夥伴們,

做好這麼一件事情。

點擊文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貓頭鷹最萌,不接受反駁
決定了!五一拼假也要去這裡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