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嗎?能否在後天被打造呢?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嗎?能否在後天被打造呢?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嗎?能否在後天被打造呢?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讓人們非常糾結。一種觀點認為,天才是天生的,沒有辦法在後天複製;而反對者認為,天才在後天也可以打造出來。究竟孰是孰非呢?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紛紛對此進行了深度探索。

天才有先天的烙印?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是英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該書出版100多年來,已經傳遍了世界,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童話之一。而在現實生活中,卡羅爾往往會為了沖一壺好茶,而拿著茶壺在屋裡不停地繞圈,同時來回晃動茶壺「10次」,而且保證每次晃動都一定是這個數字。

其實,世界上許多大師的行為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字:怪。如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與人正常交往的;普希金有著某種程度的精神分裂症;米開朗基羅則患有孤僻症;英國文豪喬治奧威爾、音樂天才莫扎特、西方哲學泰斗康德等竟然都患有某種程度的自閉症。連社交活動最為頻繁的政治家也有類似的精神疾病。如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專家通過深入研究後發現,1789~1974年200年間的美國歷任總統中,有近半數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癥狀就是嚴重的抑鬱症。

科學家認為,這些天才所攜帶的疾病,都有先天的烙印,是出錯的基因造成的。如有著傑出音樂、數學天賦的患者,個別基因排列都存在問題,他們體內的7號染色體錯排了20個基因,而且同樣的基因失序也可能會導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這類出錯基因幾乎可以看做是「天才基因」,它的作用可能是智力「大提升」的動力,讓人變得與眾不同,如他們與學校制度格格不入,社交技巧差,可以很偏執,喜歡反對他人見解,講究道德操守,可以為一個論題付出二三十年的努力而不會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最近,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英國800多對雙胞胎的生活態度,比較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間的差異。同卵雙胞胎的基因與成長背景都是相同的,而異卵雙胞胎儘管成長背景相同,但基因卻相異。研究結果表明,異卵雙胞胎有的成了出色人才,有的沒有;但同卵雙胞胎要麼都是出色人才,要麼都不是。這表明,基因對於個性的影響大於後天的環境影響,天才們先天就帶有天才的烙印。

「天才基因」應有可能「變出來」

不過,從古至今,很多天才非但沒有顯示出什麼精神類疾病,反倒有後天發奮進取的感人故事,因此不能認為所有的天才都攜帶有先天的「天才基因」。那麼,人的基因後天能改變嗎?

早些時候,美國科學家對46位居住在城市、沙漠和山區這些不同地方的摩洛哥人的白血球基因,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人三分之一的白血球基因因環境的差異,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這表明環境可以讓基因發生改變。

大的環境可以改變基因,小的環境也可以,如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兒童早期遭受虐待的經歷會永久改變大腦的基因表現。約70%的自殺者在早期都有遭受虐待或無人照管的經歷,而且他們大腦海馬的體積比常人偏小,表現不太活躍。這說明後天的生活經歷讓他們的基因表達發生了改變。

不僅如此,短時間內改善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也能改變基因活動。如美國研究人員選取了30名前列腺癌患者,展開了3個月的研究。研究期間,這些患者大量食用水果、蔬菜、未經精加工的穀類食品、豆類及大豆製品等健康食品,而且每天適度運動,利用散步、冥想等辦法緩解壓力。3個月後,研究對象體重下降、血壓降低,健康狀況得到較大改善。研究人員對比患者調整生活方式前後的前列腺活檢樣本,發現他們體內有48個基因被「激活」,453個基因則被「關閉」。其中變得活躍的是對預防疾病有幫助的基因,而對疾病有「催化之功」的基因活動則受到抑制。

那麼,基因在後天是如何發生改變的呢?科學家認為,營養物、毒素、藥物、行為和環境等因素,會引發身體或大腦中的一種化學變化,從而調動出一組稱為甲基基團的分子。甲基基團附著到一個基因的控制片段上,就讓這個基因沉默或者活化,從而改變基因原來的活動規劃。這個過程叫做「甲基化」。但甲基化的過程是可逆的——被甲基化的基因還能夠脫掉甲基,發揮原本的作用。而所謂的改變基因,並不是把基因本身改變了,只是基因因被「甲基化」,導致其表達方式被改變了而已。所以,普通人在後天如果某些基因表達被改變,那也可能變出「天才基因」。

名師、「狼爸」和「虎媽」啟示錄

既然人在後天有可能變出「天才基因」,那麼,採取什麼辦法能「變出來」呢?有科學家認為,通過某種辦法促使人刻苦形成某種習慣後,那種習慣就可能變一般基因為「天才基因」。歷史上許多「名師出高徒」的故事,以及當代「狼爸」和「虎媽」的故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紀昌學射,就是我國古代一個著名的「名師出高徒」的故事。紀昌拜著名的神射手飛衛為師,飛衛要求紀昌先練習不眨眼的技術,紀昌刻苦練了兩年掌握了;接著飛衛要求紀昌練眼力,的要求他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結果用了三年的時間,紀昌也練就了這個本領,結果成了像老師那樣的神射手。就是說,刻苦學習磨練,培養成某種習慣後,人就會在某個領域做出出色成績,成為天才。

歷史上這裡「名師出高徒」的故事很多,現實中的父母如果嚴格要求兒女刻苦磨練,也能把普通兒女變成天才。最現實版的典型就是「狼爸」和「虎媽」。「狼爸」名為蕭百佑,是香港商人,他用「打」的教育方式,將三個孩子「打」進北大。「虎媽」名為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她以嚴厲的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結果兩個女兒都考入了世界名牌大學。他們的打罵教育方法雖然可以商榷,但客觀上起到了「逼」人刻苦養成某種學習習慣的作用。

一邊是嚴厲教育,一邊是刻苦用功,於是形成了某些習慣,於是練就了超人的本領,於是便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天才——大凡奧運冠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傑出人士,多數天才級別的人才大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是這些經歷讓他們把某些基因變成了「天才基因」。

打造天才不是夢

我們已經知道,人的基因功能能夠在後天被開啟或者關閉,而且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但人的習慣是否能改變基因的功能,這還真是個大謎團。不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破解這個謎團的許多線索。

德國耶拿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對因患中風病導致手臂癱瘓的病人進行治療過程中,強行限制中風病人正常手臂的運動,幫助並鼓勵病人運動癱瘓手臂,讓病人每天幾個小時,並且一連幾個星期堅持鍛煉,最終他們讓病人癱瘓了的手臂像正常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了。對這些病人癱瘓手臂對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的檢測表明,治療前沒有任何腦電反應的分管癱瘓手臂運動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現在有了大範圍的、強烈的手臂運動信號反應。這表明,一旦硬性培養一種新習慣,大腦功能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類似的情況還要許多。如弦樂器演奏者,其左手指對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規模就較右手規模大;那些必須以手指觸摸文章的盲人閱讀者,其右手相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規模也大於左手。

那麼,因習慣造成大腦功能發生改變的現象,究竟是不是基因表達方式改變造成的結果呢?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證實,當把大鼠放入玩具眾多的環境中,它們的大腦會形成新的突觸,而不管它們是否成年。這些新的突觸或者強化了它們的記憶力,並增強了它們的運動協調能力……而大腦之所以會形成新的突觸,這恰恰是受基因的指令完成的,說明它們大腦里的基因表達方式發生了改變。

這一系列現象表明,習慣的形成會引發基因改變,而基因改變後,會導致大腦功能發生改變。所以人們要想在某方面成為天才,那麼「練」出相關的習慣,便會「練」出「天才基因」,而後就可能夢想成真。

打造天才要多久?

現在,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絕大多數天才,都有一種特殊的專業本領,而這種本領大都是練出來的;換句話說,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有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匈牙利一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被訓練成某一領域內的天才,就選擇了一個傳統上女性不擅長的項目——國際象棋,對三個女兒進行了專門培訓,結果三個女兒後來都訓練成了國際象棋世界大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波爾加三姐妹。

那麼,打造一個天才究竟需要多久呢?在過去二三十年內,美國心理學家們系統地調研了各行各業內的從新手、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醫生,數學家,有超強記憶力者等等。他們的研究甚至細緻到精確記錄觀察對象每天乾的每一件小事,父母和家庭環境變化等等信息。結果發現,要想成為某一專業的天才,需要每天練習3小時,並用10年完成10000小時的練習——這只是成為天才的最低時間要求。例如對音樂家而言,世界級水平要求的訓練時間是15到25年。而要堅持這麼長時間,確實需要非凡的毅力,要吃很多苦。

當然,更不能忽視的是練習方法。「刻意練習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又完全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而不是讓他們例行公事或者當做娛樂。好的練習方法因為事半功倍,所以會加速讓人變成天才。

現在看來,我國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對天才的論述真是很有科學道理。他說,要想成為天才,必須「精神專一,奮鬥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時浮誇,老來窘隘而已」。所以那些想快速成為天才的人,還是埋下頭來苦練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小身材大能量——鈾
男女工資差距無關性別歧視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