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讀時間約10分鐘

導讀: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以前總覺得這話是哲人們的口號,現在才發現,這是實實在在的成長之道啊!

大約在十年前,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

我和幾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

交談中,我驚訝地發現,他們提到的很多細節我都沒有了印象。

諸如事情發生在幾月,有哪些人,是什麼關係,做了哪些事……

我只是模模糊糊記得有這件事,很多細節都像是第一次聽到,就像我自己當時不在場一樣。

我記性一向不好,尤其是對一些複雜的事情、不快的經歷,甚至還會主動遺忘。

但那天的反差,卻讓我忍不住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這些年我都做了什麼?

這不問不要緊,一問嚇得我背上汗毛直豎。

因為眼前就像出現了一個真空,我竟想不起自己這幾年到底做了什麼?甚至說不出一兩件印象深刻的事。

雖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又好像什麼也沒做。

生活就像無聲的溪水,每天從身邊流過,但定睛一看,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那一瞬間,我陷入了一種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人生焦慮。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不讓自己過得像個傻子,我決定做些什麼。

2010年元旦,我準備了一個日程本,寫下第一筆記錄。

從那天起,我的生命才開始有了清晰印記,此後,再也沒有中斷過。

2014年元旦,我開始改用手機日誌,因為攜帶和記錄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

不知不覺間,這件事已經持續了9年,算是我主動堅持最長的一件事。

後來,我從《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中得知有個叫柳比歇夫的人堅持了56年的時間統計,他過了很好的一生。

而我竟在某種程度上做了和他一樣的事——詳細記錄自己的時間。

不過在對時間的把握上,我和柳比歇夫還差得很遠。

記錄時間對我最大意義,就是讓自己能夠覺知到時間的存在,讓自己過得更加踏實。

儘管我現在的記性依然不好,儘管朋友們說起以前的事情,我可能當時仍然接不上話,但我並不擔心。

因為幾秒鐘之後,我就能非常準確地說出細節: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有哪些人,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準確得他們都不敢相信。

然而這件事的作用大概也就到此為止了,它僅僅是一個習慣,讓我多了一個記憶外掛,我對生活的覺知並沒有特別的與眾不同。

直到2017年的2月,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之後,決定開始「每日反思」。

誰能想到,這個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卻幫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從日誌到反思

記錄時間雖然沒有讓我成為像柳比歇夫那樣厲害的人,但卻提高了我對時間評價的敏感度。

因為每記錄一筆浪費掉的時間,比如因看手機而荒廢了兩個小時,心裡就會有一種愧疚感。

進而就會不自覺地希望自己能夠減少這種時間。

畢竟記錄這樣的日誌並不光彩,誰願意自己的生命都由這些無聊的時間組成呢?

當然,有時候也過得異常忙碌,常常忙得暈頭轉向。

看著密密麻麻的日誌,也不禁會想:自己到底在忙什麼?

因為這些忙碌往往都是被動在應付外界的壓力,而非自己主動在追求什麼。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牽著走,即便每天過得很「充實」,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大概就是這樣,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過得更精彩些。

於是在流水日誌的自然審視下,我對高效和有意義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渴望。

這種渴望日漸濃烈,但一直找不到出口。

2017年的2月,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覺得書中關於「每日反思」這個做法很妙。

因為它相當於一個深度版本的日誌記錄。

只需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對當天最觸動自己的事情或感悟進行復盤,就可以保持對生活更深的覺知,這豈不妙哉!

於是,我開始實踐,結果一發而不可收。

當我寫到160天時,就自然萌發了開公眾號寫作的念頭。

因為這些反思讓我真真切切地審視了自己的狀態和目標,也切切實實體會到了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通過反思,我能越來越多地覺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細節,無需外界的幫助,就可以從小處不斷地完善自己。

截止今日,我在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寫了740篇 ,這些反思給我帶來的好處簡直無以言表。

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帶給大家,讓更多人知道並受益。

大道至簡

起初,我只知道寫「每日反思」有好處,但是沒有想到它的好處那麼大。

以致現在回顧的時候,自己都很驚訝——原來這個小小的反思暗合了很多底層原理。

所謂大道至簡往往就是這樣——簡單到你不願意相信它是大道。

為了讓大家看清它,我先介紹一下自己寫「每日反思」的方法。

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

不管這個點是令人喜歡的感悟,還是令人難受的困惑。

只要它在心頭燃起火花或揮之不去,就把它摘取下來,記錄到文檔里復盤。

而復盤的方式也極為簡單,通常只需三點:

1、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2、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啟發;

3、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僅此而已。

有時候只有幾句話,有時候可以寫上數千字,視心而動,視情而定。

只要能讓自己更好地看清問題,並發生改變就好!

比如,有一次開車我覺得身體很累,在當天的反思中,我發現自己在開車時,身體的一些部位會不自覺地保持緊張和僵硬,從那以後,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放鬆,用最小的力氣去完成動作,並盡量讓汽車在啟動和停止時柔滑順暢,不久之後,開車就成了一種享受,家人也反饋坐在車裡非常舒適,沒有之前的急停急剎了。

比如,有一次被領導批評,他用語刻薄,讓我當場就想爆粗口頂回去,不過在當天的反思中,我認真分析了他的批評,覺得指出的問題還是很到位的,雖然他情緒不好,但出發點也是希望我能變好,而且他脾氣向來如此,對大多數人都這樣,並非單獨針對我,想到這我當即就釋然了,並且自己學會了一招:論何時,都要把對方的情緒和意見分開來對待,這樣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再比如今年元宵節前,我們一家三口人去南京夫子廟遊玩,去時已經很疲憊,想找個地方先休息一下,看遍了附近的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所有能坐的消費場所,都因為人滿為患,沒有三個人可以同時休息的地方,最後只好無精打采地走了個過場。但在當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可以分開休息,因為必勝客里有兩個人的位置,而肯德基里有一個人的位置,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休息,而不是非得三個人在一起休息,當時竟被這個潛念給束縛了。通過反思,審視並優化了自己的選擇,下次再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這樣死板了。

如果你去練習反思,也必然會關注到身體、情緒和思維三個層面,進而不斷優化和改進自己。

當然,還有很多靈感、頓悟和創意,只要你去實踐,就會有很多發現。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時間的溪流中拾取一塊閃亮的小石頭,然後精心打磨。

不久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身上已經有了一大袋認知晶石,這認知些晶石就是我們生活的印記和結晶。

有了這些認知晶石打底,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們可以在很早的年紀就有著比同齡人更高的認知水平。

因為那些只顧行走不管反思的人,即使在生活長河中站上很久,也依然是兩手空空呢。

所以,我總是忍不住向自己的讀者推薦「每日反思」。

他們也很快就會給出反饋,說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不誇張的說,任何人的問題都可以用「反思」來作為藥引,只要寫下來複盤,很多問題自己就會得到答案。

當然,很多人並不相信反思有這麼神奇。

其中原因,可能是他們自身並沒有實踐,或是實踐了但方法不對。

另外的可能,是他們對背後的底層原理並不清楚,不過等我說出來,或許你就會恍然大悟。

現在,就讓我來為大家一一呈現。

恍然大悟

「每日反思」至少暗合了三大底層原理。

一是符合「觸動學習法」。

觸動學習法,我曾經在《最頂級的成長竟然是「憑感覺」!》中具體闡述過,這裡不再贅述。

這個方法很科學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臨的第一道關口。

由於我之前一直有記錄日誌的習慣,所以在反思時候,便沒有把注意力放到泛泛的日程上,而是天然地去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

這讓我幸運地避開了「把日記當成反思」的大坑。

很多人也寫日誌,但內容多是自己一天幹了啥,表達表達自己的情緒,碎碎念一下就完了。

這樣的日誌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為它沒有觸動點,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煉,只是在舒適區內釋放情緒。

這樣的日誌,即使寫上一輩子也無法讓自己有更多的進步。

好的反思,是去感知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因為這些點正是自己成長的舒適區邊緣。

而人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成長是最快的。

二是運用了「元認知」。

元認知的要義在於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思維,進而發現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以最低成本糾正自己的認識偏差。

而寫「每日反思」的時候,正是自我審視的過程。

在反思中,我們可以用充足的時間來複盤當時短暫的思維過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處,進而優化出更好的認識角度。

長期練習,會大大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和選擇決策能力。

因為它可以啟動「理智腦」,去消除情緒的模糊地帶,去改變本能的默認選擇。

使我們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陷於情緒無法自拔,或是無力做出更好的決策。

元認知能力是人類的終極能力,一旦開啟,自我覺醒就會發生。

我有幸從混沌走向覺醒,正是有賴於「每日反思」的幫助,是它幫我開啟了元認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你的美,永無過失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