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世紀沒有童年

中世紀沒有童年

在西方歷史中的大多數時期,童年總是短暫而齷齪粗野、甚至根本不曾存在過的。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制度確立之前,眾多的嬰幼兒壓根活不到周歲。即便倖存下來,也會被寄予儘快成人的期望。從上古時期到十七世紀的兩千多年時間裡,兒童益智被認為只是不完善的成人。最為典型的是,中世紀的繪畫作品都將兒童們描述為「小大人」。首位兒童史歷史學家Philippe Ariès於1960年宣稱,中世紀的歐洲並不存在所謂的「童年」一說。彼時的古人也並不清楚自己的確切年齡。


多數時候,新生兒被認為是「性惡」的。他們生來帶著「原罪」,需要通過指導教育以「贖罪」。到了十七世紀,這才有所改觀。兒童開始被視為需要保護的純潔無暇的造物,要與成人世界的危害腐壞隔絕開來。「童年」這才被開始看做單獨的人生階段。十七世紀的英國思想家洛克,將新生兒的思想看做由長者和前輩所塗改的一張白紙。幾十年後,瑞士哲學家盧梭(譯註:盧梭生於瑞士)認為,兒童有著獨特的觀察、思考、感受和推論,應當讓他們儘可能地自然發展。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更進一步,認為兒童有著比成人更深刻的智慧。


中世紀的父母對子女疏於照料,應當是過去嬰兒早夭率駭人聽聞的緣由。據估算,每1000個中世紀的活產兒當中,活不過周歲的約有兩三百人;而今天的發達國家,每1000個活產嬰兒中,僅有個別嬰兒活不到周歲。挺過周歲的中世紀嬰幼兒里,絕大部分又在十歲前被疾病和事故帶走了。父母們對於不會長久留在身邊的子女們又不會抱有太多關注。與此同時,生育控制手段的缺失使得家族人數龐大,每個個體能獲得的關注自然少之又少。

往往從五六七歲開始,中世紀的孩童就被鼓勵去儘快參與成年人的活動。能夠參與勞作,他們就顯得更為有用。農業社會時期,兒童從小就被指望幫忙操持家務、下地幹活。美國完成獨立戰爭後,勞動力緊缺,當時的兒童被要求儘快獨立。因此,相較歐洲森嚴的社會等級,美國的代際關係更為融洽。


工業革命讓未成年的童工成了眾多貧困家庭不可或缺的經濟來源。英國議會一項關於1818年至1819年、斯托克波特及曼徹斯特地區棉紡廠童工的報告顯示,兒童們的平均入職年齡為11.5歲。


十九世紀末,西方國家開始取締對兒童的盤剝。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對青少年的教育納入強制義務範疇。歐美父母都需要對兒童盡到監護的職責,並長期承擔子女的經濟依賴。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Viviana Zelizer曾作過深刻的表述:「儘管在經濟上孩童一文不值,在情感上他們卻是無價的珍寶」。


本文譯自 The Economist,由譯者 Longinus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移動數據流量費率最便宜和昂貴的國家
全球最具創新性的國家排行榜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