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當年吃的哈密瓜,並非「真」貨,看罷運瓜的三種方式就明白了

康熙當年吃的哈密瓜,並非「真」貨,看罷運瓜的三種方式就明白了

提到哈密瓜,大家一定都吃過,哈密瓜原產於哈密,是進貢清廷的貢品之一。據說當年的康熙都對哈密瓜非常痴迷,可是您知道嗎?康熙吃的瓜並非真正的哈密瓜,小編你說什麼?皇帝也吃山寨品?別著急,小編說的都是靠譜的話,如果您想知道事情背後的真相,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康熙36年(公元1696年),哈密回王額貝都拉擺脫了準噶爾的控制,堅決站在了大清王朝的一方,這讓康熙皇帝非常高興,並將其敕封為扎薩克達爾汗,准其世襲罔替永守邊疆。

哈密國王額貝都拉為了感謝康熙皇帝的封賞,曾親自帶著手下眾臣,攜帶大量的本地土產前去京城覲見。在其攜帶的大量朝貢物品中,就有不少產自哈密地區的哈密瓜,當然此時還不能叫做哈密瓜,我們只能稱它為甜瓜。

到達京城時,哈密國王額貝都拉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自己挑選的這些甜瓜居然壞了一大半。幸好還有一些已經熟透的好瓜,他趕忙將這些好瓜挑出,將其獻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嘗過甜瓜後,只覺口味甘甜如蜜,便為其賜名哈密瓜,並下旨昭告哈密國王,這些哈密瓜可以做為日後朝貢品之列,直送京城。

既然皇帝親自開口,能夠將本地的哈密瓜列為朝廷貢品之一,哈密國王當然是喜不自勝,因為哈密瓜終於敲開了紫禁城的大門,成為拉近他和當朝天子距離的秘密武器。他回到哈密國,便開始籌措送瓜事宜,為了解決哈密瓜在運送之路上的腐壞問題,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了三個好辦法,下面小編就將其一一列舉出來。

第一種方法就是單騎急送:這種方法相當於我們現代人的「點外賣」,不過,這個「宮廷外賣」的路程卻遠的多。哈密國王一般都是選擇五成熟的哈密瓜,然後派專人騎快馬運送至京城,到達京城後,該瓜也正好熟透。在清代朝臣張寅的《西域記略》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大執小兜,上罩黃袱,第人攜一瓜,閉目而過,疾如飛鳥。」。說的就是這位大人在西征的路上,親眼看到的「匹馬單槍送甜瓜」的場景。

第二種方法叫作「熟送」,這是哈密瓜農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來的。據說,哈密瓜在九月採摘之後,腐朽得很快,可要是將其儲存在哈密獨有的「暖窖」中,即使是放到來年開春也依然甜蜜如新。

正因如此,哈密的瓜農們便會用大竹筒來代替「暖窖」。其方法是在七月份間,用特大號的竹筒將未採摘的瓜包住,不讓其與外界接觸,直到10月份瓜成熟的時候,連著竹筒一起摘下。

此時的瓜由於與竹筒緊密接觸,隔絕了外面的空氣,故而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起碼有三個月以上。在這段時間內,想要將其運往京城,就不是特別難的任務了。

第三種方法叫做「筐送」,可能這種方法大家都聽過。具體做法是,找來數個大竹筐,將裡面裝滿哈密的土壤,接著便是在筐內的土壤里播種。等到這些瓜五成熟的時候,再將土筐移到車上趕奔京城。一路之上細心呵護,不但定期的培土澆水,還要施加哈密當地的糞肥,直到這些瓜在到達京城後完全熟透,正好就地採摘獻給宮廷。說句實在話,即使是再高的保存技巧,也不如新摘的瓜,因此哈密國王乾脆就選擇「邊走邊種」。

此時有人就會問了,明明是哈密國送的瓜,為何到了康熙這裡就變成了山寨品呢?其實問題非常簡單,我們所說的正宗哈密瓜,是哈密土生土長的瓜,當地的晝夜溫差極大,這才讓哈密瓜甜如甘飴。

可是哈密距京城三千餘公里,在運送過程中,無論自熟,還是保鮮運輸,或者是怎樣努力送瓜,其果實的本質也與哈密當地出產的哈密瓜相去甚遠,故此康熙根本就吃不到原汁原味的哈密瓜。

說到這裡,我們就應該慶幸了,因為現代人都吃過正宗的哈密瓜,為何呢?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果蔬的運送也越來越便捷,當年皇帝都吃不到的東西,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百姓的舌尖食物,這真的是我們現代人最值得慶幸的地方……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扶風縣有個「不起眼」的小墓,墓主製作一幅寶圖,曾讓武則天點頭
四千年前的「高腳杯」杯壁比蛋殼還薄,它有一個「想不到」的用處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