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抓捕逃犯,靠的是通緝令上的畫像?下邊兒的公示才是重點

古代抓捕逃犯,靠的是通緝令上的畫像?下邊兒的公示才是重點

古時候抓捕犯人,通常情況下都是使用通緝令,在一張紙上畫上犯人的人像,然後再寫幾行字,貼在城牆的門口,或者是城內的告示牌上。這就是最早的抓捕逃犯的方式。不過古時候的通緝令,真的能夠抓到犯人嗎?畫像畢竟是畫像,和犯人本人肯定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如果畫師畫的不像,犯人想要逃脫豈不是很容易?其實通緝令上的畫像只是走個過場,真正幫助官差抓捕犯人的,是畫像下面所寫的字。畫像下邊兒寫的文字叫做公文。通常情況下公文中會把罪犯的名字,籍貫,年齡都寫在上邊兒,古時候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也是有身份系統的。

在古代身份證又被稱為照身貼,上邊兒會詳細地記錄持有者的名字,身份, 籍貫等等。照身貼的發明者就是商鞅,商鞅最後被抓回去,也是因為他逃跑的時候,沒辦法用照身貼住店,更沒辦法出入城門,無奈之下只能返回,可見古時候的身份系統也是比較完善的。

罪犯一旦逃跑,意味著他的照身貼是不能用的,一旦掏出來被發現,那麼立馬就會被官差抓捕。同時在住店的時候,也是需要出示照身貼的,如果被店家看到,他們是肯定會去官府舉報的。古時候的民眾對於舉報罪犯,和現代不同,他們是非常積極的。

因為古時候如果民眾能夠舉報犯人,是可以得到巨額回報的,官府一般情況下會按照罪犯級別的高低,給出相應的報酬。一般賞銀都是非常豐厚的,所以大部分人為了賞銀,也會主動地去舉報罪犯。不僅如此,古時候還有一批人會組成團隊,他們的工作就是尋找罪犯,進行舉報,拿到賞銀之後再一起平分。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追捕逃犯也有通緝令,也有高額的賞金,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尋找罪犯,進行舉報呢?這就得說一說古時候的另外一個制度了。這個制度就是連坐制度。為了提高民眾舉報罪犯的積極性,官府進行了明確規定。如果誰家的人犯了罪,周圍的人要快速地進行舉報。

如果周圍的人無動於衷,那麼他們最終也會被判定為有罪。所以周圍的鄰居們如果不想進大牢,他們就必須去打探罪犯的消息,並且上報給官府。這兩點才是抓捕罪犯最常用的手段,畫像只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謎底君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被封弼馬溫惱羞成怒,不是因為官職小,而是天庭在羞辱他!
教育皇子最狠的皇帝,老師問他能不能打,皇帝:你別把他打死就行

TAG:謎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