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歷史課怎樣啟智育人

歷史課怎樣啟智育人

中國歷史研究院近日在京成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向全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研究工作的重視與期待,引發我們對學校歷史課育人功能的思考。

長久以來,歷史課是「副科」,師生對它的教與學重視不足,歷史課的德育功能發揮不夠。新課程標準實施後,歷史課承擔起德育的應有功能,但一些教師對此認識不足。

歷史學作為一門承載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性教育科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梁啟超在《新史學》中曾言:「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門科學,就是歷史科學。」歷史是人類群體的記憶。有了相同的記憶,個體便對群體產生認同,人類創造的文化便會世代相傳。因此,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會忽視歷史教育。在人類發展史上,歷史學充當了別的學科無法替代的角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根據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是歷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從事歷史教育的工作者,必須通過對史實的探究,彰顯歷史教育的價值,重視歷史教學,有效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獲得人生必備的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念。

首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歷史教育就是「以史明志,啟智育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歷史敘述法應當始終用豐富的、鮮明的、生動的事實來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具體事實的知識對於形成觀點和信念起著很大的作用。」通過歷史教學來達到德育目標,既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符合德育的原則。在歷史教育中讓學生了解民族和國家的集體記憶,形成自我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愛國情懷,樹立愛國之心,激發愛國熱情,參與報國之行。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是拓展學生的世界視野,幫助學生形成世界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隨著人類生活空間的全球化,教育也應該培養視野廣闊的世界觀,並建議各成員國在學校課程內容中引入「關於人類團結的意識」。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加強學生世界意識的教育,以拓展學生的世界視野。我們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看待中國發展與世界的關係,將中國歷史置於世界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將中外歷史進行比較、整合、歸納,實現歷史教學內容的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再其次,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強調歷史是現今生活的教科書。又雲,「前車覆而後車戒」,將歷史當作後車之戒。以史為鑒的觀念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據《尚書》記載,3000多年前,小邦國周滅掉大邑商,周的統治者便一再告誡周人:「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歷史教學要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課要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學科在德育中具有獨特優勢。歷史教學憑藉著歷史過程的故事性、歷史內容的豐富性,承擔著德育的艱巨任務。所以,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及良好的個人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歷史教育工作者承擔著將歷史知識轉化為學生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任。

歷史課讓學生從人類文明史中不斷汲取豐富的營養,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中深刻的體悟「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從而不斷趨向真善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8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家庭的教育選擇要主動擁抱變化
趙國祥代表:重點建設一批示範性地方師範大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