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革命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深厚力量

革命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深厚力量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觀點提示

革命文化是厚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為不斷增強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一脈相承的三種文化形態中,革命文化傳承升華了優秀傳統文化,並積澱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革命文化凝結著無數革命先烈對民族復興的奮鬥歷史,是新時代學校立德樹人寶貴的思想資源,是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精神營養。然而,部分青少年學生對這段血與火的革命歷史知之甚少、恍如隔世,如何防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斷裂的風險,是新時代學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著眼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理直氣壯地在青少年學生中傳播革命文化的基因,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

革命精神鑄入思政課使立德樹人營養有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擔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神聖使命。青少年學生處於人生的 「拔節孕穗期」,最需要有充足的精神營養來精心引導與栽培。

一個時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塵囂甚上,英雄人物遭到惡搞、歷史真相遭到歪曲、革命精神遭到瓦解,其背後起支配作用的是價值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少年學生有較大誘惑性和破壞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革命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罕見的精神遺產。據不完全統計,僅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犧牲的中共黨員就多達320萬,中國共產黨付出的犧牲和代價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無法比肩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又創造出無數人間奇蹟:從一個最初僅有50多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執政黨,從建黨之初黨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齡僅28歲的年輕政黨成長為治理著13多億人口的成熟大黨,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之前建立起完整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以及改革開放創造的輝煌成就,再到新時代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中國夢而奮鬥。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史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幟,永遠是一部常學常新、百讀不厭的智慧之書,為立德樹人、培土固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營養。學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革命精神元素,通過革命精神的滋養,使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學生心中閃亮。

革命故事走入思政課讓課堂教學鮮活有趣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時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體,同時也是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與挖掘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統一體。不少人習慣於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挖掘,因而在教學中多注重理論灌輸,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教學過程單調乏味,難以與青少年的接受方式相對接,從而制約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革命故事情感真摯、鮮活有趣,將其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通過鮮活的革命故事講活、講透抽象理論和深邃規律。

革命故事孕育於革命鬥爭實踐,是中國革命精神栩栩如生的展現。思政課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不僅要注重革命故事的真實性、完整性,更需要通過講革命故事來揭示背後所蘊藏著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給學生以深刻的歷史啟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歷史,正是由一個個鮮活精彩的革命故事串聯起來的。講好革命故事,必須深刻領悟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全面系統梳理中國近代歷史上英雄人物、仁人志士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的鮮活事例,為青少年學生勾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由來和動力源泉。

思政課講革命故事,要聲情並茂,既要深刻再現革命故事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義,同時更要深入挖掘革命故事令人深思的聚焦點,找准革命故事與當代實踐的結合點,使革命故事真正從歷史深處走入學生現實生活,使思政課政治導向亮起來、教學內容紅起來、課堂氣氛活起來,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革命遺址引入思政課讓實踐教學真實有據

實踐教學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重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深化學生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遍布全國,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文化的遺址、遺迹和紀念建築遺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長期革命鬥爭的歷程,是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流動課堂」。

革命遺址實踐教學體現了思政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一個個革命遺址,印刻著無數革命英雄先烈與仁人志士在革命戰爭年代衝鋒陷陣、揮灑熱血而留下的深深足跡,無聲地訴說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回到歷史現場,在革命文化體驗的主題實踐教學活動中感知革命文化的魅力、體驗革命文化的力量,使青少年彷彿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思想和心靈接受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洗禮,在穿越歷史時空中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在他們心中播撒下紅色基因的種子,擦亮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我們正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以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全局,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更加凸顯。革命文化是厚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為不斷增強新時代學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8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四大法寶
打造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教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