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常晉芳: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人工智慧

常晉芳: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人工智慧

近年來人工智慧研究早已躍出科技領域,廣泛擴散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於直接涉及人的意識、智能、價值、主體性、社會發展等哲學核心問題,越來越成為哲學研究的焦點。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對人工智慧問題關注和研究相對還不夠: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界對人工智慧問題關注和研究不足,無法回應對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研究缺乏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人工智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是人工智慧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雙重需要。為此,我們需要聚焦於人與人工智慧(機)關係問題認真加以討論。

人—機關係的實質是人—機—人關係,必須把生產力範疇和生產關係範疇緊密結合起來,把技術問題與社會歷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討論人—機—人關係,需要高度關注「三結合」,防止「三分裂、三顛覆」。

三分裂一是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分裂,不是社會學意義上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分裂;二是勞動(生產)與生活(消費)的分裂,一部分人和機器只生產,一部分人只消費,甚至永遠失去勞動能力;三是人的大腦與身體的分裂,大腦的功能越來越向少數人和智能機器集中,其餘人將越來越喪失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意願,甚至出現沒有大腦的身體。

三顛覆一是顛覆人的自主性。人(尤其是個人)越來越難具有自主可控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行為。二是顛覆人的平等性。儘管此前的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但人類對價值平等性的信念及對事實平等性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條件之一。智能時代,甚至連價值上的平等性都越來越難。三是顛覆人類整體性和共同體意識。儘管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各種利益與價值觀群體的衝突,但所有人屬於共同的類、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始終存在。然而智能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有可能顛覆和消解人類整體性和共同體意識,極少數人的利益有可能超越其他人和人類整體的利益。

三結合一是智能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智能技術改造人的智能和意識,生物技術改造人的身體,兩者的結合將造成對人本身的根本挑戰。二是智能機器的人化與無人的智能化的結合,這種雙向改造將逐漸打破人與機器的界限。三是技術與資本、權力的高度結合。不深刻理解和批判技術與資本、權力的關係,就不能理解現代社會的技術問題。對資本和權力邏輯的批判若沒有技術的維度也是不深刻的。

迄今為止,人們對技術的評價和預測往往樂觀派勝過了悲觀派,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積極作用遠大於消極作用,技術帶來的負面後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得到解決和改善。但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令人擔憂,智能技術和生物技術反映的最關鍵的問題開始觸及到人本身和人類社會的根本。

在短時間內,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集中於弱人工智慧階段,弱人工智慧在生產生活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極大地提高生產力,創造物質精神財富,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勞動時間向自由時間轉化,其利遠大於弊。即使在長時段的未來,強人工智慧接近甚至超越「奇點」,出現超人工智慧,人機關係也會有不同的可能性,人機可以共生共進,未必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衝突。我們更需要擔憂和防控的是人類因利用智能機所造成的分化、控制與不平等。為了制約和打破資本和權力對智能技術和生物技術等的私人壟斷,人類有必要進行全人類的社會革命,把技術掌控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中,讓技術切實為全人類利益而不是為極少數人利益服務。

未來的智能時代,人類是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人機命運共同體,還是走向「美麗新世界」,甚至人類毀滅?這完全取決於我們今天開始的思考、選擇和行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西藏民族大學)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國維集外佚詩與佚詞
潛心研究音樂文化的真學者——費師遜的學術人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