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一款白茶存得好與不好,都會釋放這四個信號,別忽視!

一款白茶存得好與不好,都會釋放這四個信號,別忽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中國的茶葉史上,明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茶的製作工藝和沖泡方式在明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

明朝朱元璋的一道聖旨:罷龍團鳳餅,改散形茶,使延續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從此不見蹤跡。

由此,散茶轟轟烈烈地登上了歷史舞台。

明代人喝茶,逐漸改變往茶葉里添加花草、佐料的做法,追求茶葉的清飲,回歸茶葉之本色。

這是現代飲茶的雛形。

並且,明代儲存茶葉的方式,至今仍有值得借鑒之處。

如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蒸郁,宜清獨而忌香臭」。

即,茶葉保存要乾燥,避免陽光直射和忌異味。

這與如今咱們存茶時,強調的乾燥、常溫、無異味存放,不謀而合。

在明朝那個存放條件有限的年代,茶人們還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存茶方式,使得茶葉能更長久存放。

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學會控制茶葉的含水量。

「茶宜蒻葉而收,喜溫燥而忌濕冷,入於焙中。焙用木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葉蓋其上,以收火器。兩三日一次,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以養茶,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用箬葉包裹進行烘焙乾燥,再將茶葉密封放入箬葉編織的茶籠中儲藏。

茶葉乾燥,自然能更長久地保存。

在焙火之後,存放的空間也大有講究。

「茶宜密裹,茶故以蒻籠盛之,宜於高閣,不宜濕氣,恐失真味……。」

茶葉烘焙後,要用茶籠密封保存,並放在高樓出,遠離濕氣,否則茶葉容易失去本味,受潮變質。

而今,咱們將白茶保存所需的條件進行對照,發現明代人的做法,到如今仍有可取之處。

《2》

白茶如何實現長久保存?

白茶在存放時,要注意五個基本要素。

1.遮光

2.密封

3.乾燥

4.常溫

5.無異味

與《群芳譜》中所提的「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蒸郁,宜清獨而忌香臭」相符合。

茶葉要存放在常溫、乾燥的環境中,不宜放在低溫、濕冷的環境中。若是茶葉沒有按照條件存放,最終只會走向變質。

茶的存放,還要放在乾淨的空間里,這個空間中,不能有香氣,也不能有臭味,否則會破壞茶葉本身的氣味,最後讓茶葉失去本味,被外來氣味所左右。

要實現白茶的長久保存,還不能忽視一個細節——含水量。

《茶譜》中早已支了招:茶宜蒻葉而收,喜溫燥而忌濕冷,入於焙中。

這種做法,也就是如今咱們所說的控制含水量。

而要實現茶葉的含水量達標,少不了要「火」的助力,利用火所產生的溫度,令茶葉中多餘的水汽蒸發,達到乾燥的效果,最後使茶葉能長久保存下來。

一款乾燥度達標的白茶,在存放的空間上,還不能掉以輕心。

「宜於高閣,不宜濕氣,恐失真味」。

存茶時,最好存放在高樓處,高樓能遠離濕氣,避免茶葉失去本味。在高樓處存茶,同時要做到離牆離地存放,最大程度上遠離濕氣。

在容器的選擇上,明代人的做法,稍顯精簡。「以箬為籠,封茶以貯高閣。」

而今,存放白茶,若是單單用箬葉為茶籠,密封性還是差了些。

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存茶容器也變得更加人性化,多樣化。存白茶,最好用的還是三層包裝法。借用現代科學的力量,使用紙箱、鋁袋、塑料袋存放最好。

三重保障,讓茶葉遠離水汽、異味、光線等困擾。

除了要掌握,並且正確使用存茶方法外,在存茶路上還要學會另一個技能——根據茶葉表現,判斷茶葉是否存好了。

茶葉存好與否,也有細節表現。

《3》

存好的白茶,有四種變化

1.外觀

外觀顏色的變化,也能反映出白茶的存放情況。

白茶存放的其中一個條件,是遮光保存,即讓茶葉遠離光線。

在一個黑暗環境下存放的白茶,前後一個月,外觀顏色不會有太大起伏變化,少了大起大落。

譬如2018春壽眉餅存放一個月後,它的顏色整體仍舊以綠色為主。有些的葉片,漸漸變成黃綠色,顏色整體暗了一個色號。

再陳化半年後,整體色調更深一些,黃綠色增多。

這些顏色變化,都是自然的,循序漸進式,並不會操之過急,一下子發生巨大變化。

望著這些顏色改變,您也能成為一名見證者,瞧著白茶的蛻變,變得更加成熟。

2.香氣

存放得當的白茶,香氣屬於漸入佳境。

它的香氣,仍舊是舒服的,清爽的,令人暢快的,時隔三個月、半年,開啟紙箱,你都能感受到香氣的新變化。

仍舊以2018春壽眉餅為例。

第一次喝到這款茶時,打開一箱茶,48個茶餅的香氣,基調都是清爽、乾燥的香氣,似晒乾的茅草,清新而舒服。沖泡過後,杯蓋上的花香馥郁,尾調上還帶著草藥的氣味,這種草藥香,還是剛剛採摘下來的藤蔓,被攤晾在竹篩上,烈日暴晒後所發出的氣味。

半年後再喝它,香氣顯然成熟了許多。

尤其是那草藥香,彷彿是晒乾後煮了水,氤氳著幾分成熟感,花香也少了那種花團錦簇的模樣,多了幾分穩重。

成熟,是香氣的主旋律。

3.湯色

茶湯的顏色變化,肉眼可見。

尤其是存放一年與三年的茶,湯色的色差,肉眼可見。

仍舊是以春壽眉為例。

(備註:以下談及的湯色,是使用白瓷蓋碗沖泡,在快出水狀態下的顏色,不考慮煮茶)

新茶時期的春壽眉,經過沖泡後,茶湯是赤金色、秋香色。

陳化三年後,色素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後,茶湯轉為橙黃色,顏色深了許多。

似粉紅色與大紅色那類色差,一眼看穿。

在顏色變化的同時,有一個特點卻不會改變——茶湯清透度。

不論是存放幾年的白茶,它的茶湯,必定是清澈、透亮的,如同山泉水那般乾淨、透徹,不帶雜質。要是茶湯里有明顯的懸浮物,渾濁感,則說明加工或者是存放的過程,白茶品質被影響。

4.滋味

滋味上的呈現,仍舊是佳境漸入,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新茶到陳茶,再到老茶,滋味上的變化,可總結為:清爽成熟;清潤甘醇;花香葯香、陳香;鮮筍香粽葉香。

這些滋味,被感知後,給人的感覺,是輕鬆的,愉悅的,喝完之後覺得舒服而愜意。

這樣,才是存好的白茶,該有的品質表現。

《4》

存放不妥當,白茶將同樣會釋放四個信號

若是因為存放不當,白茶的色、香、味,將翻臉不認人,它仍舊會釋放四個信號。

當您的白茶出現下述癥狀時,可要警惕,您的茶是否存壞了。

1.外觀

一款白茶,在新茶時期入手,它是外觀是綠色的,或者深綠,或是墨綠,或是翠綠,看著似春天的色彩,明艷而動人。

可隨著存放的進行,這些綠色悄悄被紅褐色所替代。

此時要檢查看看,您存放時,是否做到了遮光保存。

若是存放時,白茶長時間暴露在光線之下,則會讓色素髮生巨大變化,葉綠素被大量氧化,光鮮的顏色不復存在。

這類長時間暴露在光線下的白茶,在色素物質被氧化的同時,內在物質也受到一定程度是損傷,品質走下坡路,在所難免。

2.氣味

沒存好的白茶,氣味上的變化,最為明顯。

典型特徵:有了雜味、異味。

這些雜味里,包括油煙味、香水味、榴槤味等。異味包含:酸味、巧克力味、霉味等。

前者,是白茶存放空間里異味叢生,導致白茶吸收了氣味。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後者,則是存放時,未注意密封性,致使白茶含水量變高,出現受潮的跡象,從而生出酸味,甚至發霉,出現霉味。

一旦白茶的香氣讓人反感,覺得刺鼻,都要警惕這是白茶存放出了問題。

3.湯色

茶湯也會透露出存放的情況。

最明顯之處,在於茶湯變得渾濁。原本清透的溪水,被魚兒攪渾,變得渾濁不堪。

這裡茶湯清透度上的變化,可能受存放條件的影響,可能是存放時沒有注意密封性,導致茶葉發霉,這些黴菌導致茶湯變得渾濁。

這類茶,自是不能再喝。否者這腸胃可是要抗議的!

4.滋味

一款白茶,原本是清新、清透、清爽、淳和、甜潤的,可逐漸地,變得單薄、酸味濃重、澀味化不開,還帶著各類的異味、雜味。

這也是存壞的一種表現。

當外界的破壞因素入侵後,白茶品質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滋味自然是一落千丈,不再好喝。

《5》

茶,看似為草木之物,被製作成干茶後,更是少了肥嫩油亮的外觀。看起來,不過是乾癟的模樣。

但茶卻十分有靈氣。

生於茶園時,懂得挑選最好的環境,也知道看條件下菜碟,不同環境,孕育出不同品格。

製作時,也知道根據制茶工藝,生出不同的香氣、滋味。

至於沖泡環節,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好喝與否,全都掌握在泡茶者手中。

到了最後的存放過程,更是半點馬虎也不能有,若是一個細節沒做到位,品質隕落,甚至要被丟棄。

唯有將天時、地利、人和集於一身的白茶,才能真正取悅茶友。

不枉費茶葉到天地間走一遭。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

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再怎麼喜歡春茶,干度不達標的白茶也不能買!
喝了這麼久春秋白茶,毫香、花香、草藥香,這些細微差別知道嗎?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