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懷素,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僧侶書法家中影響比較大

懷素,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僧侶書法家中影響比較大

懷素,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僧侶書法家中影響比較大

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僧侶書法家中影響最大的為懷素。懷素,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早年即以草書馳名,李白《草書歌行》便有「湖南七郡凡百家,家家屏幛書題遍」之謂。早年,懷素家貧無紙,便在故里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陳思《書小史》記載:「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再三,盤板皆穿。」還將棄筆堆積于山下,號曰「筆冢」。智永的傳說在懷素這裡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

宋代陶穀《清異錄·文用》有一篇《退鋒郎》記:「趙光逢薄游襄漢,濯足溪上,見一方磚類碑,上題字云:「禿友退鋒郎,功成鬢髮傷。冢頭封馬鬣,不敢負恩光。獨孤貞節立。磚谷積土如盎,微有苔蘚,蓋好事者瘞筆所在。」其像智、素一樣好事成為一種風習。懷素自言得草書三味,有「狂僧」之名,性情疏放、不拘細行,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里牆,衣裳器皿,無不書之,時人又稱他為醉僧。「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十萬字。」。

懷素以書會友,當場表演,場面聲勢十分浩大。筆翰揮灑於粉壁、素屏,疾管急送,有如掣電,狂姿逸態,層出不窮,得到了文人雅士、僧侶俗客的喝彩叫好。許多詩人留下了諸多記述懷素書法藝術的詩篇,傳世的《自敘帖》墨跡本,懷素抄錄了大曆年間張謂、盧象、王邑、朱逵、李舟、許瑤、戴敘倫、竇泉、錢起等人的詩,分形似、機格、疾速、愚劣等四項加以評述。

佛法傳至唐代,禪宗興盛。禪宗六祖慧能以後,得其法而弘傳者,主要有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二派,承其緒者,又分五家七宗,禪學風靡全國。南嶽懷讓得法於曹溪之後,住衡山般若寺修行,得馬祖道一而創立洪州派。青原行思得法於曹溪後,傳其學於石頭希遷,希遷於天寶初也到湖南衡山的南寺弘法。懷素住錫零陵,或客居長沙,正是兩派禪法交相輝映的時代和地區。

懷素稍後於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但他歸屬何派,史無明記。朱關田先生認為:「以顏真卿服膺行思,曾參拜其雙泉靈跡,洛下又與其結緣投分如是,懷素大抵以出青原為近是。」懷素《自敘》說自己是在「經禪之暇」而「頗好筆翰」,誦經參禪是他的本務,而書法乃是餘事。所以,對懷素書法應從他所從事的「經禪」中去參究此中信息。這點當時他的長輩錢起已經明確指出。

錢起,吳興人,天寶進士,終尚書考功郎中,翰林學士,唐代著名詩人,與韓翊、李端等稱「大曆十才子」。懷素是他的外甥。錢起詩《送外甥懷素上人歸鄉侍奉》:「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餘。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書。遠鶴無前侶,孤雲寄大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飛錫離鄉久,寧來喜臘初。故池殘雪滿,寒柳霽煙疏。壽酒還嘗葯,晨餐不薦魚。遙知禪誦外,健筆賦閑居。」

錢起詩中敘述的懷素學佛學書的情況,「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書」,「遙知禪誦外,健筆賦閑居」,與懷素自述的「經禪之暇,頗好筆翰」是一致的禪宗雖張揚外學,允許並精翰墨,但僅視做「經禪之暇」中的餘事。也正是這餘事,待經禪功夫臻至成熟時,便「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雲開月朗,無物無我,無古無今,無一切種種差別,禪道佛法天地日月無古今之異,唯見片虛明,曠無涯際,百性清凈,識見本心,使得書法具有了義趣幽渺的佛家思想品格。唐代爭談禪悅,以遣文得義、忘義了心作為風尚,詩人、書法家以「入於法而出於法」互相鼓動,所謂出於法者,猶如禪之解縛去粘,破執遣滯,來達到率性任真而明心見性。錢起這兩句正是指出了此中消息。

蘇軾說懷素「為人儻盪,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沒人操舟,無意於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近於有道者耶?」「沒人操舟」之說,出自《莊子·達生篇》:「沒人之近於道者,在其忘懷遺慮,解縛息弛,心無妄念,意無矜系,生死沉淪無動於衷,雖履於萬仞之淵,而所遊刃有餘。」莊子所說的是注重內心的修養而不為外物所移,蘇軾藉此來說懷素書法中修佛的定力:「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

懷素以此境界援筆作書,自然超邁。宋代釋懷璉跋懷素草書《佛說四十二章經》云:「師出妙絕今古,落筆縱橫,揮毫電掣,怪雨狂風,隨手變化,隱見莫測,較之《千文》、《自敘》《聖母》諸書,更有清逸瘦勁通神之妙,如青蓮花開向筆端,此亦書中第一義也,非師之廓然無聖,何能至此乎?」懷璉,字泗州,因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佛門稱之為璉三生,皇祐中,賜號大覺。因為同是釋門中人,用佛法佛理來論書,更切合懷素的實際。其中「廓然無聖」便是禪宗東土初祖達摩的一句話。

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載梁武帝與達摩對話:「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義?』師曰:『廓然無聖』」。從這段對話來看,梁武帝雖是虔誠的佛教徒,造寺寫經度僧,在達摩看來,他所做的都是小乘功德,只知人空不知法空,以身相執如來,即梁武帝所謂的「聖諦」,從語言文字執「第一義」,即謂法執。大乘先覺之人,悲心急切,不惜作過激之語。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眾生之心,本無一物,但以六塵競起,物相遂生,煩惱熾盛,所以要在心上不著一物,不為外物所移。《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物轉,菩提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開悟。」南嶽懷讓禪師一系的馬祖道一,在思想上主張「觸類是類」,在實踐上主張「任心」講究任運自然,一切皆真,即發揮《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義,在《楞嚴經》便是「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在達摩便是「廓然無聖」,在慧能便是「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這些應該就是懷素從「經禪」中所得到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可以用兩句話來歸結:忘懷遣慮,率性任心。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中以渡煙雨 的精彩文章:

TAG:夢中以渡煙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