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純如和她的父母、祖父

張純如和她的父母、祖父

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也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

她就是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她寫出了一本讓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害怕再打開的書,也是這個年輕的華裔女子,將一段發生在中日之間的驚世慘案,徹底展現在全世界面前。她是一個英雄,她勇敢地向世人講述了南京人民在1937年冬天至1938年期間所遭受的種種劫難。但是,她又是一個悲劇式英雄,因為她那異乎尋常的激情和幹勁不僅使她在29歲時就取得驚人成就,而且也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年僅36歲便英年早逝。

一、她的成長和寫作之路

張純如,1968年3月28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在伊利諾州長大。張純如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先是攻讀計算機專業,20歲時,她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計算機專業學位,轉學新聞專業。她從小就喜歡寫作,喜歡這種自由表達的方式,認為寫作是在傳播社會良知。1989年她從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先是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並開始了專業寫作。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廣受好評,也因此贏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等的贊助。

那麼,她為什麼會寫作歷史紀實著作《南京大屠殺》?童年的時候,張純如與父母談話時,父母經常會提到遙遠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裡發生了些什麼,她的祖父如何逃離那個人間地獄,滔滔長江水如何被鮮血染成了紅色------那時她似懂非懂,甚至不太相信那是真的。

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更是感到了無比的憤怒。的確有南京,的確存在大屠殺,但是為什麼有人否認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說類書籍里,居然沒有一本提及這段本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純如為這一現象震驚了,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卻無人知曉日本人在中國進行的大屠殺。一時間,她沉浸在憤怒和震驚之中。

因此,這位當時只有26歲的女孩有一個念頭:「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張純如的信念:真相是不可毀滅的,大家要同心協力,以確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記。

通過大量的查找資料(東京審判資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等等),走訪當事人及家屬、歷史研究者。1997年,張純如如願以償出版了《南京大屠殺》一書,講述了二戰期間,在中國南京,平民被日本士兵屠殺的慘烈景象。這本書在1998年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那一年,她29歲,是第一個如此年輕就獲此榮耀的華裔作家。《南京暴行》出版後,她對美國讀者的熱情反應也感到意外,她說,「這本書雖然重要,但我以為只會得到圖書館的垂青。」

而且,她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繼續為那些邊緣群體發出聲音。在她2003年出版的《美國華人》一書的序言中,她表示,她有職責去駁斥美國新聞報道里對中國人的成見,她要讓別人看到真實的,三教九流的美籍華人的生活,看到那些修築鐵路的華工後代,大字不識的工廠工人,白人夫婦收養的小女孩,等等。

可見,她所秉奉的態度的差別,並非是出自國家。她也替美國人說話,譬如那些二戰期間,在菲律賓被日本俘虜的老兵。他們大都來自美國中西部,在被俘後,曾度過一段地獄般的時光。在他們找到張純如,希望她來寫他們的故事後,她覺得自己無法拒絕。她對被侮辱的,被損害的,被遺忘的,有著特別的敏感。有著很東方式的「俠肝義膽」,可以說,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是的,她曾是智慧與勇氣的化身。然而,最後她卻開槍自殺。如此一個俠義女子最終選擇自殺,讓很多人大惑不解。壓跨她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深思------整個事件的荒誕之處,在於這個在生命結尾處自稱軟弱的女子,曾憑藉智慧與勇氣蜚聲世界。

二、她的婚姻家庭

198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的一次聯誼會上,明眸皓齒、身材高挑的張純如與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見鍾情,從此墜入了愛河。一年後,兩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訂婚。1991年8月17日,23歲的張純如與當時已在矽谷擔任工程師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結婚,組成了一個幸福家庭。

由於她多次流產,後來找代孕母親借腹生子。2002年,她通過代孕的方式生下兒子克里斯托弗。妻子去世後,道格拉斯後來又娶了一位華裔太太,英文名字和張純如一樣,也叫IrisChang,他們也生了一個兒子。

三、她的祖父、父母

張純如的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張鐵軍,1937年,也就在大屠殺的前一個月,祖父帶著全家逃離了南京,到了重慶。1949年之前又去了台灣,曾經擔任台灣中華日報總主筆。張純如可以說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名字「純如」,出自《論語 八佾第三》「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繹如也,以成。」意為純正和諧。

右一是小時候的張純如

張純如的父母是張紹進、張盈盈。抗戰爆發後,張紹進、張盈盈的父母隨南京國民政府遷至重慶。1937年,張紹進剛滿一歲,1940年,張盈盈在重慶出生。為了躲避轟炸,張紹進一家遷至重慶南泉郊區,在那裡就住了8年。

此後,張紹進、張盈盈兩家幾度輾轉,1949年前後到達台灣,直到讀高中時,他們才彼此認識。共同的童年經歷使兩人一見如故,成為伴侶,然後一起到美國讀書、定居。張紹進與張盈盈曾分別攻讀哈佛大學物理、生物博士,畢業後,夫妻倆大半生都在從事科研工作。張紹進當年還是台大物理系「狀元」,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有影響。

張盈盈是哈佛生物博士,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工作。但在女兒去世後,她化悲痛為力量,決心為女兒寫一本傳記。經過漫長的七年時間,2011年,張盈盈為女兒書寫的傳記《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在美國正式出版。《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稱讚這是一本「勇氣鑄就的堅實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流石 的精彩文章:

她是「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可惜是英年早逝、情感多舛
她出身名門是江南名媛,任大學外語系教授,開啟幼兒英語教育先河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