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那他為何要反對北伐,還拒不出城迎戰
蜀漢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風雲頂端的人物,在劉備荊州失敗之後,諸葛亮幸臨皇命,得以掌握蜀漢的大權,為了能夠突破蜀漢坐以待斃的困境,不惜多次北上伐胃,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和劉備一般遺憾病故,不過好在諸葛亮留下了重要指令,讓蜀漢又得以有29年的時光。
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要不是有幾位仁臣得以維持,不定早被曹魏的大軍衝散至何處了。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整個政局主要圍繞的發展方向就是修生養息和北伐,再一個就是和東吳「重修舊好」。到了蜀漢後期,姜維繼承了費禕的事宜,掌管軍中大權,主動與曹魏開始激戰,在其11次的北伐中,5次獲得勝利,4次與曹軍不分伯仲,讓蜀漢多年北伐的敗績有了轉機。
但是在一過程中卻有一人始終不贊成姜維北伐之事,那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而且他在面對曹魏來軍的作戰上也毫不積極。在司馬懿的學生鄧艾帶兩萬士兵偷渡到蜀國的時候,劉禪派去了諸葛瞻出征,但是當他行軍至涪縣的時候,卻行兵不再前進,下屬多次勸阻他要先行強佔涪縣險要地勢,結果諸葛瞻猶豫不決失去先機,蜀軍被鄧艾大敗。
本來鄧艾大軍長途跋涉至此,只要佔據有利地勢以逸待勞,就可以將鄧艾的大軍消耗掉,卻一定要硬剛硬出出戰,使得軍心大散。而且諸葛瞻還有重要一句話,就是「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諸葛瞻將姜維等同到黃皓的位置上,可見諸葛瞻對姜維北伐之事抵觸至極,主要是當時蜀漢已經是頹敗之勢,姜維連年征戰雖然成果不錯,但國內卻已經沒有了可以支撐打仗的資本。雖然北伐是自己父親的意願,但是諸葛瞻結合當時的國內局勢,才會對北伐之事反對至極,才會在戰事上猶豫不決。
※觀音菩薩位高權重,為什麼只是菩薩?難道是不屑成佛?
※同樣是押送,為什麼押款人員用霰彈槍,押卷人員則是步槍?
TAG:歷史有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