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菩提祖師明知孫悟空日後定會惹事,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加以約束?

菩提祖師明知孫悟空日後定會惹事,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加以約束?

文 | 王黛薇

《西遊記》第一回,美猴王出世,統率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享樂天真,不覺三五百年。然而正在喜宴之間,猴王卻憂惱墜淚。群猴不解,猴王解釋,所憂慮的是生命的無常:今日雖自在,但總有年老血衰以至死亡的一日,今日愈是歡喜,來日的死亡愈是令人傷感。

能在盛時憂慮衰時,於享樂中憂慮死亡,已是一點靈心生髮,所以他的屬下通背猿猴稱讚他「道心開發」,並告訴他:世間唯有「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於是美猴王毫不猶豫放下花果山的舒適生活,立志「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

菩提祖師明知孫悟空日後定會惹事,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加以約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美猴王的初心既是求長生,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求道或拜佛都可以。《西遊記》中為他安排的第一位導師——須菩提祖師。不少研究者指出,這位菩提祖師的面目其實是佛道兼容;然而書中對其洞府、言語、神通的描寫,更近於道家。

美猴王初至菩提祖師洞府門前,「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他不僅沒有貿然上前叩門,反而「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道教神仙洞府的靜謐氣象,令他心生敬畏。

道教追求延年益壽、修道成仙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外丹術,就是煉金燒丹;一是內丹術,講究內心修持。悟空拜師之後,「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顯然是學習後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如此「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以悟空的個性,竟也毫不急躁,心靜如此。

有了六七年的修身養性打底,又有熾熱的求道之心,悟空很快習得了菩提祖師獨傳的長生之術。他聰慧好學,深得師父喜愛——菩提祖師後來又主動教給他防身的七十二般變化、能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故事到此似乎可以結束了,美猴王求長生,如今已經成功,繼續跟隨祖師修鍊下去,成仙也是指日可待。然而,孫悟空的獨特天性,註定了他不可能做一個心靜如水的道教神仙。

當日在花果山,群猴面對水簾洞前的瀑布,都不敢進去「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這個細節中所表現的孫悟空天性,與其說是勇敢,不如說是樂於冒險,享受冒險後勝過他人的成就感。即使在菩提祖師門下修身養性十年,這種天性也沒有被磨滅。所以,有了下面這個轉折:「一日,春歸夏至,大眾都在松樹下會講多時。大眾道:『悟空,你是哪世修來的緣法?前日老師父附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么?』悟空笑道:『不瞞諸兄長說,一則是師父傳授,二來也是我晝夜殷勤,哪幾般兒都會了。』大眾道:『趁此良時,你試演演,讓我等看看。』悟空聞說,抖擻精神,賣弄手段道:『眾師兄請出個題目,要我變化什麼?』」

師兄弟的好奇羨慕,正迎合了悟空天性中的好勝心,所以他分外自豪,「賣弄手段」,而這恰恰違背了道教祖師修養心性的教誨。菩提祖師當下便斥責悟空,將他趕走。

菩提祖師明知孫悟空日後定會惹事,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加以約束?

知徒莫若師,菩提祖師教給了悟空長生與神通,卻無法約束磨平他的天性。所以祖師預言:「你這去,定生不良!」並重重叮囑:「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的確,孫悟空此時擁有了大神通,天性又樂於冒險、喜歡賣弄、好勝心強,關鍵的是,是非善惡觀念尚未分明,人格尚處於孩子般的蒙昧狀態,這一去,會惹出多少事來?

以菩提祖師的神力和修為,若能預知這一點,為何不將悟空留在身邊,善加約束?為何放這個混世魔王下界呢?我們只能揣想,菩提祖師或許恰恰是愛重這個徒弟,知道他此時如同璞玉渾金,未經人世歷練,本心未明,只有出去鬧個天翻地覆,經大風雨見大世面,方能明心見性,有所大成。

菩提祖師明知孫悟空日後定會惹事,為何不將他留在身邊加以約束?

《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果然,回到花果山後,孫悟空殺魔王、鬧龍宮、震地府,自封齊天大聖;稍息片刻又大鬧天宮、驚動十萬天兵天將、大膽挑戰如來佛祖??直到被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

此時的孫悟空,擁有了道家給予的神通,但是非善惡未明,全憑天性本心做事,所以對如何善用神通仍處在蒙昧狀態。困壓山下五百年,孫悟空在等待一個重生的機會,更在等待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天性與神通的機會;所以當觀音菩薩到來時,悟空求菩薩救自己,菩薩問他可願意「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時:「大聖聲聲道:願去!願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我們將用牙齒和指甲去戰鬥」:凱末爾成為「伊斯坦布爾的救星」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