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巴蜀石窟:我被千年彩雕徹底震撼了

巴蜀石窟:我被千年彩雕徹底震撼了

撰文:雷玉華

攝影:陳新宇

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從新疆到敦煌,從雲岡到龍門,一路留下了太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四川被崇山峻岭圍繞著,曾經將很多美好都阻隔在了群山之外,但卻從未擋住佛陀的腳步。

四川是中國石窟造像延續時間最長、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北方開鑿造像活動逐漸沒落,石窟藝術的中心移至四川。無論數量、開鑿規模、分布區域還是藝術成就,蜀地石窟都在中國石窟史上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四川石窟的繁榮從唐、五代一直延續至兩宋,尤以安岳、大足一帶為最,成為中國晚期石窟史上最傑出的代表。

四川的很多石窟已經聲名在外,但也有很多猶如深山裡的明珠,很少被人注意,著實可惜。今天,就請跟隨我們,來欣賞一下唐和兩宋時期風光無限的這些石窟吧~

巴蜀石窟地圖

川北廣元、巴中地處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與米倉道,較早開始開窟造像;西蜀成都在南北朝時已開始建寺造像,至唐宋更趨繁榮,成為中國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傳播久遠。當北方石窟造像漸漸停歇,四川石窟卻遍地開花,安岳、大足的摩崖石刻更是晚期石窟寺最傑出的代表。

製圖:劉業森 孫長泉插圖:張天羽 任超

唐武周至開元時期是我國石雕藝術鼎盛期,廣元千佛崖與皇澤寺的造像也因此出現高潮,千佛崖現存唐代窟龕大都開鑿於此時。最先出現於千佛崖的背屏式造像窟還對晚唐、五代時期敦煌的洞窟形式產生了影響。

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外石櫃閣棧道上方的峭壁上,抬眼望,重重疊疊、密如蜂窩般羅列著上千個佛教造像龕,龕內佛像達到數萬尊,這座刻在江波峭壁上的千年古寺,它起自北魏,在唐代武周、開元時期達到極盛。即使放眼整個中國,千佛崖的規模也名列前茅,造像之間,數不清的造像題記、遊記、裝彩記……

千佛崖釋迦多寶窟開鑿於盛唐,造像力求展現人體之美,特別是右側的菩薩像婀娜優美,神態生動。

盛唐開始,巴中成為廣元之東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除了統治階層和經濟富裕者外,下層民眾也加入到造像隊伍中來了,大有全民信教之勢。

南龕造像位於巴中城邊的南龕山,頂天立地的山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龕,有編號的有176個,龕龕珠光寶氣,尊尊色彩艷麗,除幾座技藝平平的宋代、民國造像龕外,全為唐代造像,內容豐富,造型精美,其完好程度更令人驚嘆不已。

南龕造像以盛唐開元時期最為突出,佔據了崖壁上最好的位置。中晚唐造像向兩側展開分布,也會在開元造像當中利用崖壁空隙、見縫插針般開鑿,致使整個崖壁密密麻麻,雕滿了各式佛、菩薩、護法天王像。

巴中南龕83號龕中主佛一身雙頭,這種流行於新疆與河西、表示祥瑞的佛像題材在此出現,是巴中經天水與西域來往的明證。

巴中水寧寺釋迦說法窟內的造像為盛唐彩雕的傑出代表。

晚唐特別是兩宋時期,安岳、大足兩縣的造像已經遠遠超過北方,成為中國晚期石窟史的代表。兩者宛如一對姊妹花,盛開在川中丘陵淺坡上,風格相似,卻命運不同。

安岳縣境內大量石窟寺和摩崖造像,200餘處石窟、10餘萬尊造像遍布鄉村,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十處,卻默默無聞。

安岳石刻卧佛位於資陽市安岳縣八廟鄉卧佛溝內,這尊開鑿於唐開元時期的卧佛全長近23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唐代卧佛,卧佛上方的釋迦說法圖造像主次鮮明,栩栩如生。

但一般人並不知曉,卧佛對面南崖上那些鐵門後空蕩蕩洞窟中的玄妙。實際上,15座洞窟的牆壁上布滿了唐代刻經,現在能識讀的仍有34萬多字。這是我國除北京房山石經外最大規模的石刻佛經,所不同的是,房山刻經是將佛經刻於石板上,封存於洞窟中;卧佛院佛經卻被直接刻在洞窟的壁面上,有的甚至刻在了窟口外部。

安岳卧佛院刻經窟的牆壁上布滿了唐代刻經,幾乎將盛唐民間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盡數收錄,是我國除北京房山石經外最大規模的石刻佛經。

大足北山石刻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內,造像多達五百餘尊,氣勢恢宏,尤其龕上部的西方極樂凈土圖,飛天環繞,天宮樓閣,建築、人物布局縝密巧妙。

安岳華嚴洞是四川宋代密宗造像的典型代表,正中端坐華嚴三聖,兩側圓覺大菩薩姿態各異,上方浮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雕刻極其精美。

安岳石羊毗盧洞的「紫竹觀音」是北宋佛教藝術的傑作,全鏤空的化佛寶冠和薄如蟬翼的長裙,展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他是安岳的一張名片。早期觀音為男身,這尊觀音則完全女性化,全鏤空的化佛寶冠,薄如蟬翼的長裙,袒胸露臂,戲坐於高高的山石上,在身後紫竹、寶瓶的映襯下更顯美艷,人們去毗盧洞,似乎只為瞻仰這尊韶華絕倫的「紫竹觀音」。可是你們知道么?實際上,進門處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 摩崖雕刻才是這處密宗道場的核心與標誌。

重慶大足縣毗鄰安岳之東南,70餘處石刻造像地點主要開鑿於唐末到南宋,以北山、寶頂為代表,造像集中,氣勢磅礴,且頭頂「世界文化遺產」之桂冠,早已蜚聲海內外,遊人如織。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中的孔雀明王窟中,壁上千佛與孔雀明王相互輝映,氣氛熱烈。孔雀背屏上鐫刻伏氏匠師造像記,伏氏家族世代鑿造佛像,遺存甚多。

看完了唐和兩宋時期的幾個經典的石窟造像,還要講一講四川的大佛像。

儘管造大像不易,但四川境內卻處處可見大佛像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根據文獻記載,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以高僧之名,藉助大佛之威儀,吸引教眾。二是以佛之威力震懾某種不利於民的強大勢力。

位於凌雲山棲鸞峰下的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它是唐代摩崖造像中最恢宏的藝術精品之一,1996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世界上最高大的佛教造像,大佛頭後及兩側的平壩及通道上永遠人頭攢動,每逢節假日,在參觀入口處排隊等上一兩個小時是常事。

如此多的石窟造像

雕刻精巧 匠心獨具

歷經千百年風雨

承載著眾生信仰

向後人展示著那段歷史與文化

點擊文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貓頭鷹最萌,不接受反駁
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去阿富汗看大佛!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