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曾被確認的第三位接班人,因何被殘酷處決?只因老師突然病逝

蘇聯曾被確認的第三位接班人,因何被殘酷處決?只因老師突然病逝

蘇聯歷史上最殘酷也在世界上有名的保衛戰當屬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保衛戰,這場戰爭開始後德軍把聖彼得堡四面包圍,使聖彼得堡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德軍在圍困聖彼得堡兩年中,聖彼得堡有150多萬人死亡,城市裡的老鼠都被吃光,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情況,但聖彼得堡卻堅強的挺了過來。難怪美國軍方評價:「一個將軍可以贏得一次戰役的勝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戰爭殘酷性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不亞於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被稱為世界上「最血腥的戰役」。


戰爭功臣

列寧格勒保衛戰取得勝利後,除了蘇聯軍隊功績外,還有一個人不能忽略,此人就是蘇G政治局第二秘書庫茲涅佐夫,這個庫茲涅佐夫不是蘇聯軍隊的庫茲涅佐夫將軍,而是另一名蘇聯領導人。

庫茲涅佐夫在列寧格勒任職時,實際上領導人是蘇G第一秘書日丹諾夫。日丹諾夫是斯大林很信賴的領導人,但在戰爭中,由於他對槍炮聲有嚴重的生理反應,一聽到炮聲就神經難受,因此列寧格勒保衛戰,領導和組織地方組織和民眾的責任就落在第二秘書庫茲涅佐夫身上。

據史料記載,1941年,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斯氏親自給庫茲涅佐夫寫信,信中說:「親愛的阿列克謝(庫茲涅佐夫),所有希望都在你身上。祖國不會忘記你的!」還在信中夾了一包他喜歡抽的香煙,這是斯氏一生中唯一在信中夾送禮品的一封信,可見斯氏對庫茲涅佐夫的器重與偏愛。

庫茲涅佐夫不負眾望,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他不僅組織民眾積極防禦,而且想方設法解決城市的食品供應,還開闢了生命線。甚至在戰爭危險來臨時,他和兒子戴上頭盔深入到前線鼓動軍民抗戰到底,鼓舞了士氣。

戰後,作為列寧格勒的名義上領導人,日丹諾夫很夠意思,他在斯氏面前把庫茲涅佐夫的功績實事求進行了彙報,斯氏對庫茲涅佐夫的表現很滿意。


無辜被殺

二戰結束後,斯氏並沒有忘記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表現優異的庫茲涅佐夫。1946年,庫茲涅佐夫就被調往莫斯科工作,掌管蘇聯克格勃、內務部和秘書處工作,還負責人事工作,可以說實權在握。

斯氏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庫茲涅佐夫將是未來蘇G中央的接班人。因此,斯大林晚年意識到幹部老化問題嚴重,必須選擇優秀年輕幹部來接班。

斯氏除了在公開場合表示庫茲涅佐夫是路線接班人以外,還與其他領導人談話時表示了自己對庫茲涅佐夫接班的看法。

據米高揚回憶說:「1948年,他在里湖時說過,他已經年老了,將來讓庫茲涅佐夫當總書記,沃茲涅先斯基當部長會議主席。」再次確定了庫茲涅佐夫將來接班的定調。

對於斯氏過早宣布庫茲涅佐夫接班,當時蘇聯領導層肯定有不同意見,畢竟接班人是大事,不能斯氏隨口說說就定了,還要通過會議集體決定。但由於庫茲涅佐夫背後支持者是日丹諾夫,他是庫茲涅佐夫的導師,也是斯氏最為相信的人,因此即使有意見,看在日丹諾夫面子上也不敢反對。

但1948年,日丹諾夫突然病逝了,日丹諾夫一死風向就變了。當時有人向斯氏告密說庫茲涅佐夫有很多「黑材料」,甚至在庫茲涅佐夫主政聖彼得堡時,修建的列寧格勒博物館比莫斯科博物館還要好。反正一切「罪證」都指明:庫茲涅佐夫背離了人民。

1949年,蘇聯領導層解除了庫茲涅佐夫的職務。庫茲涅佐夫很平靜的接受了這一切。不久他被招到馬林科夫辦公室,他以為這是自己說清楚此事的機會,但沒成想在馬林科夫辦公室,庫茲涅佐夫被逮捕,從此再沒放出。

馬林科夫逮捕庫茲涅佐夫時,還詢問庫茲涅佐夫信在放在哪裡。這裡所說的信就是斯氏寫給庫茲涅佐夫的,馬林科夫怕庫茲涅佐夫的家人把信拿出來給元首,到時斯氏心慈手軟,那樣就不可能把庫茲涅佐夫拉下馬。

1950年,在審判庫茲涅佐夫時,他對任何指向他的罪名都進行了否認。據資料記載,庭審進行了幾個小時,最後宣判,一小時後庫茲涅佐夫被槍決。據說庫茲涅佐夫臨死前說:「我過去是布爾什維克,將來還是布爾什維克,無論對我怎樣的判決,歷史將宣布我罪……」

對於庫茲涅佐夫的死,蘇聯領導層都沒有手軟。


真正死因

庫茲涅佐夫作為斯氏多次公開宣稱的「接班人」,為什麼不久又被處決呢?這裡面原因分析起來很明了。

一是疑心很重。斯氏晚年疑心很重,據1990年,謝皮諾夫在俄羅斯《歷史問題》雜誌上發表他的回憶錄時說:「最高領導人在四十年代末就過著足不出戶的隱居生活,任何國家大事及國際事務,都靠別人的彙報而定。」謝皮諾夫還說,最高領導人這種足不出戶處理問題方式,使很多人被冤枉。因為能接近斯氏的人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像馬林科夫和貝利亞等人,他們直接彙報一些情況,斯氏沒有時間去調查,全憑主觀的判斷,這就使斯氏對庫茲涅佐夫產生了疑心。

二是接班之爭。斯氏晚年本想用庫茲涅佐夫等年輕人接班,本意是好的,但引起了馬林科夫和貝利亞的妒忌。他們不可能讓這些年輕人接班。因此,馬林科夫和貝利亞也處處想辦法除掉斯氏確立的接班人,除了讓手下人向斯氏不斷的透露一些秘密之外,他們還會搜集庫茲涅佐夫的黑材料,想辦法除掉他,阻止其接班。可見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在斯氏晚年時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

三是派系之爭。庫茲涅佐夫被處決後,在蘇聯歷史上叫「庫茲涅佐夫冤案」,其實這都是列寧格勒冤案的一部分。與他一起被處決的還有一個被斯氏確認為經濟接班人的沃茲涅先斯基,他們都屬於聖彼得堡出來的年輕領導人,還有日丹諾夫。由於他們都來自聖彼得堡,被人為劃為一派,於是派系之爭就此形成。因此,像馬林科夫、貝利亞等人不會讓日丹諾夫派系的人接班。


結束語:蘇聯二戰後內部鬥爭很複雜,既有人為因素,更多則是權力之爭。這種權力之爭沒人能阻止,而愈演愈烈。庫茲涅佐夫被冤殺後,同樣貝利亞也沒有得到好的下場,馬林科夫也被降職開除。可見二戰後蘇聯內部十多年的權力鬥爭,成為蘇聯自多削弱的一個因素,而且成為一種「習慣」。勃列日涅夫也通過「宮廷政變」上台,雖然沒有血腥之事,也是這種內鬥的延續。沒有體制,沒有制度,蘇聯這種「無序性」內鬥,也註定使這個超級大國不會走得太遠。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時勢造英雄,也「造就」奸臣,秦檜奸臣之路是如何「練成」的?
孱弱的宋朝不缺崇拜者,有一國家宋朝情結最重,宋朝滅亡還留戀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