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候,誰才是魏國的最大威脅,東吳還是蜀漢?

三國時候,誰才是魏國的最大威脅,東吳還是蜀漢?

歷史上東吳的威脅要大於蜀漢,首先蜀漢勢力和公孫康的遼東勢力基本是一個級別的,威脅不大,但想剿平不容易,因為地勢和經濟原因,又遠又難打,打下來還收益不大,還得花功夫去安撫,強行攻取所得小於所失。所以曹魏對於蜀勢力,一直採取的是被動防守態勢,任你打,反正打不疼,駐紮的將領中,首先是曹真,督雍涼一線,應對的不止是蜀勢力,還有大批的西羌少數民族,中途還抽回東南一線應對東吳,司馬懿也並非一直扎在西北線,不光去遼東走了一圈,在孫權進攻的時候也被抽調回東南線救火了。

張郃一直追隨曹真而走,曹真去東南線他也跟著去了,真正一直立足於抵抗西蜀的曹魏名將,級別最高的只有郭淮一人。郭淮從215年一直到去世,在西線對抗了蜀軍40年,最後受封車騎將軍。東吳勢力則接近一個南北相抗衡的政權了,合肥淮南一線在孫權在世的時候,一直是互有攻守,除了東興之戰以外,沒有特別大的輸贏勝負,誰也吃不掉誰,雖然曹魏一直強於東吳,但是鑒於水軍能力捉急,也缺乏渡江進攻的能力,不防守東吳還能時不時反撲一波。

所以從曹操到曹睿,曹魏在淮南一線鎮守的都是一線將領並且長期駐紮於此,如曹仁,曹休都是大司馬級別,第一任大將軍夏侯惇統轄的26軍也是作為東南方面的總後備隊,其他名將如文聘,張遼,樂進,滿寵都是和西線對抗蜀軍的郭淮同一級別的名將,司馬懿,曹真則是東西雙線兩頭跑,可以說在抵禦東吳方面,曹魏一直是壓了重兵。漢中之戰、關羽打襄樊時期和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主要是對付季漢,公元255年東吳威脅雖然也更大點,但季漢威脅也不小。其它時期東吳威脅大於季漢。1,公元218到219年,正是曹操和劉備在西線和東線爭最激烈的時候,可以說是關乎國家命運的爭奪。

對於季漢而言,漢中如果在曹魏手裡,可以控制漢沔,俯視三巴,曹魏犯越巴界,虜掠人口。對於曹魏而言,相反漢中對於曹魏來說是個進取之地,如果能夠長期佔據,最好的局面自然是提早王浚樓船下益州,所以這也逼得季漢「男子戰女子運」。不過如果曹操守不住漢中呢?不就丟了一塊進取巴蜀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嗎?漢中之戰曹操不僅在軍事上大敗,大規模移民牽動的徭役對經濟也是巨大破壞,百姓為了躲避徭役而奮起反抗,軍事上的失敗讓漢朝忠臣們看到了機會,在這兩年內不斷發動政變反曹,聯絡劉備關羽,再加上關羽的水淹七軍,這也就不難理解曹操兩次想遷都了。

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軍事上的失敗導致政局發生變化,經濟上處於崩潰邊緣又導致民心動搖。所以曹魏這時候主要把精力放在解決燃眉之急上。而吳國滿足於割據一方,尤其本土化之後,防守的積極性比進攻的積極性高,雖然體量更大,軍隊更多,但防守是無法威脅曹魏的。蜀漢積極進攻,諸葛亮和姜維都是大力北伐,蜀漢政權主要由荊州派,東州派把持,益州派邊緣化,這些人是很想打回去的。

當然總體而言,自關羽在襄樊戰場上被曹吳夾攻失敗,喪失最好的對付曹氏勢力的機會(219年時曹氏剛剛失去漢中,襄樊戰場被關羽大勝於禁,圍困曹仁,曹氏勢力內部動亂),以後的機會其實都不大,諸葛亮盡人事而已,吳國滿足於割據。當然因為蜀漢和東吳的軍事行動雖然無法直接滅曹魏,但造成了司馬氏軍功集團的崛起,最後取代了曹魏,當然知道歷史的都知道,司馬氏這個皇帝不如不當。蜀國在夷陵後有數的大仗就諸葛亮一伐、四伐、五伐和曹真攻蜀,還有很久遠後的曹爽攻蜀和姜維狄道和段谷兩場大戰;其中一伐蜀國吃了大虧,曹真攻蜀也大敗而回,四伐五伐沒有大戰的記載(甲首三千和俘斬萬計都很可疑),曹爽大敗,姜維狄道勝段谷敗。

總體來看,蜀國戰績佔優,但沒有決定性勝利。吳國在夷陵後有數的大仗至少有石亭、東興兩場大勝,還有合肥數場大敗,以及曹丕伐吳、西陵之戰,每場雙方損失都相當大,只不過吳國總體看沒什麼優勢,甚至單看數量敗仗勝仗哪個多都不好說,所以顯得不好看,但從戰損上看很明顯魏國更重視吳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驚動了曹睿,之後從未引起御駕親征過,而吳國引動了數次)。所以東吳的威脅要大於蜀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之初 的精彩文章:

甲午時期陸戰 清朝唯一可以和小日本掰手腕的軍隊 結局令人汗顏

TAG:歷史之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