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道德經》中心思想

《道德經》中心思想

老子《道德經》主要是一個社會與政治的學說,它的中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為是使人類社會消弭戰亂,實現大同的根本法則。

看到這樣一個概括,我相信大家仍舊不能把握《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大家可能要問了,什麼是無為?它包含了哪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為什麼無為是令社會實現大同的法則?

什麼是無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單純從無為這兩個文字的字面含義去理解。無是沒有,也可以理解為不,所以無為就是不為或者無所作為。如果我們堅持這個推理,自然會得出無為即無所作為的理解。當我們將這個理解代入我們為《道德經》中心思想所做的概括中,我們將得出結論說,無所作為是使人類社會實現大同的根本法則。

這樣一來國家領導倒好當了,什麼也不用去做,只等著大同社會到來就好了。對於這樣一個結論,不把它當作胡說八道的人一定很少。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社會治理的問題,人類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政治史。古今中外從來沒有統治者無所作所為就能將社會治理好的經驗。是老子的政治意見書生氣呢,還是我們沒有正確理解他?老子已經故去了兩千多年,我們無法向他當面請教,也只有來檢討自己的理解。

究竟什麼是無為?我們只能通過研讀經文的具體論述,來揣摩體會作者為這一概念所賦予的意義。而不是僅僅看到這兩個字就要聯想出一些意義來。所以我們就不能看到無為這一詞就主觀認定其含義是不為或無所作為。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要受到自己主觀意見的左右。為了避免成見干擾,我們不事先為無為假定任何意義,一切以經文中相關論述或其直接體現的意義為依據。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何以是無為呢?經文中進一步解釋說,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恃之而生,衣養萬物,說明道於萬物是有貢獻、有功勞的,這意味著道並不是無作為於萬物的。無為體現在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老子講,上善若水。為什麼說水德最接近於道呢?經文進一步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萬物依賴水的滋養或灌溉而生,這是水利萬物,所以水於萬物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水德之幾於道在於利萬物而不爭居萬物之上,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卻功而不居。

所以,老子所講的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反而是必有所為。有貢獻、有功勞於萬物同時,能夠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才是無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

老子講統治者無為就不是指君主或帝王無所事事,任社會自然發展而不干預。而是指帝王君主一心為民,為天下謀太平,為人民福祉而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旦功成,卻不恃功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為王為主。反而是功成身退,隱姓埋名過上與普通百姓無異的生活。以至於天下人無法知道還有一個真正主宰存在,還自認為天下太平清靜是自然而然的事件。

當統治者有治國平天下的功勞後,不因功謀私,恃功居上。反以貧賤無名隱於萬民之下之後,這就是無為。為什麼統治者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後天下就能得太平清靜呢?老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它於萬物有生養的功勞。但道卻沒有因為對於萬物有莫大的功勞而為王為主,高高在上。反以無名無形隱於萬物之下之後,以至於大多數人並不認識道是客觀實在。

除了道,沒有誰能比水於天下萬物的功勞更大了,而水也沒有因為對於萬物有莫大貢獻或功勞而為王為主,反而總是流向最低洼,居於萬物都不恥居之所。這同樣也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將這種德行稱為玄德,擁有玄德的只有道,但水德最與玄德接近了。天下萬物生生不息是因為道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萬物得其生,是因為水德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若要實現天下消弭戰亂得太平清靜的目標,只有帝王君主,放棄對於權力、財富和奢靡生活的無限慾望,甘以貧賤與百姓同衣物,共習俗。效法道與水的玄德,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有可能實現天下得太平清靜的目標。

君主不爭居萬民之上,天下便無高低、貴賤、貧富的分化,人與人在政治與經濟上絕對平等,這就是大同。所以,老子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亂。在老子理想的社會狀態下,由於君主不帶頭對追求權力、財富和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那麼天下人也不會以爭權奪利,積累財富為目標,所以在理想的社會狀態下,人們並不追求物質文明,甚至也不追求精神文明,這個狀態似乎要退回到原始時代樸素的狀態中去,但又與那個狀態有本質的區別。老子將這個狀態稱為無名之朴

所以老子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又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所以,無為是治國治民的策略,而不是什麼養生修鍊的秘訣。

至此大家應該能夠理解經文第八十章中文字的內容了吧。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其實就是老子所講無名之朴,是以無為法則治理國家後必然出現的結果。老子將其概括為:少私寡慾,見素抱樸

後世道家,將道視為神秘存在,將無為視作修鍊成仙的途徑,違背了經文的旨意。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政治與經濟大變革的年代,他的著作旨在平天下救亂世,而不是什麼修行成仙之道。一位思想家如果只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天下,就不足是稱其為偉大的思想家。遇亂世卻獨善其身,並不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更值得後人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新邏輯 的精彩文章:

《周易》通俗講話
《易經》是一部卜筮工具書,而《道德經》是一部哲學書

TAG:國學新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