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拳打日寇、腳踢蘇俄、捍衛中國:戰鬥10年的老兵霍克3戰機

拳打日寇、腳踢蘇俄、捍衛中國:戰鬥10年的老兵霍克3戰機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煩惱的愛是薩沙的老友,友情頂一下。

霍克Ⅲ戰機,是中國空軍抗戰初期的絕對主力驅逐機。

空軍的頭號王牌部隊第四大隊下屬三個中隊,在抗戰爆發時均是裝備清一色的霍克Ⅲ。眾多空軍英雄如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梁添成、袁葆康等均使用這款戰機以弱勝強,擊落大量具有性能優勢的日機。

霍克Ⅲ戰機勘稱,抗戰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驅逐機之一。它在杭州上空,首開擊落日機的記錄,震撼整個神州大地。接著轉戰上海、南京、廣州、太原、武漢、昆明,最後是重慶,它成為了「夜戰明星」、「轟炸剋星」,然而在1940年9月出現的零戰面前,它卻什麼也不是。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戰鷹在邊疆重新翱翔,在祖國的西北邊陲繼續與侵略者戰鬥,直到最後…

提到霍克Ⅲ戰機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美國海航所裝備的BF2C-1(F11C-3)戰鬥轟炸機。該機是寇蒂斯公司在F11C-2戰機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款單座單發雙翼艦載戰鬥機,採用「一翼半」雙層翼結構。它安裝萊特R-1820-04型650馬力發動機,機頭的環形發動機罩內安裝2挺7.62毫米機槍,座艙上有一個可滑動的玻璃艙蓋,用來遮住飛行員頭部,成為半封閉式座艙。這款戰機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可收放式起落架(此時的起落架可收放技術在世界上還處於初始狀態)。

這種起落架,可通過一套複雜的支架向上收入前機身下部的兩側。由於要容納主輪和起落架機構,寇蒂斯公司為此將該機機頭外形修形,用流線形整流罩將增加的起落架艙整形,以減小空氣阻力。但這也使該機的前機身,變得粗大起來。BF2C-1(F11C-3)戰鬥轟炸機的最大時速達到368千米/小時,航程達到1282公里,它也是寇蒂斯公司最後的一款雙翼戰機。

由於機身機構問題,這款戰機在飛行中會產生強烈的振動,並且起落收放機件故障層出不窮。美軍只列裝了一年,便將全部27架戰機全部撤編。為了彌補損失,寇蒂斯公司對這款戰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裝後,以霍克Ⅲ的稱號進行了外銷。

他們首先將發動機,換為R-1820F-53 Cyclone 9缸星型750馬力氣冷發動機,將兩葉金屬螺旋槳換為三葉,武器換為一挺7.62毫米機槍和一挺12.7毫米機槍的搭配,機身下方可裝250磅炸彈一枚或改裝下油箱。

由於美國政府規定,外銷軍機必須比本國使用的同型號機性能低。因此寇蒂斯公司將霍克Ⅲ戰機原有的鋼質翼梁換為木質,以降低主翼負載強度,進而降低飛行性能。

結果,這樣一來反而使霍克Ⅲ戰機原來飛行中振動的毛病消除了。但是由於可收放起落架系統太重,其重量高達200公斤,而霍克Ⅲ戰機全機總重量只有1.4噸,光以個可收放起落架系統就佔到了14%。因此霍克Ⅲ的平飛速度可達386千米/小時,但除了升限可達8410米外,其水平盤旋半徑、爬升率等空戰格鬥性能反而還不如老舊的霍克Ⅱ戰機。

霍克Ⅲ戰機出現時,性能還算比較優秀,被廣東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分別相中。其中廣東國民政府訂購31架,南京國民政府訂購71架,總計102架。在抗戰爆發前夕,中國空軍總共接收72架霍克Ⅲ戰機。

1936年5月,首批霍克Ⅲ戰機12架(數量存疑)運抵中國,裝備第7隊。同年6月,30架霍克Ⅲ戰機組裝零件運抵廣東韶關飛機製造廠。

由於6月韶關洪水以及廣東空軍飛投中央的影響,到1937年6月,廣東韶關飛機製造廠才將第一架飛機的組裝完成。到抗戰爆發時,該廠僅完成幾架飛機的組裝。根據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老員工葉肇坦先生所著《中杭廠始末記》記載,中杭廠在抗戰爆發前組裝霍克Ⅲ戰機30架,製造霍克Ⅲ戰機30機,總計完成60架。

但另據瑞典學者Lennart Andersson所著《1949年之前的中國飛機與航空百科》一書記載:「廣東韶關飛機製造廠於1937年完成了16架霍克Ⅲ,1938年完成22架,1939年再完成6架,不過這些飛機可能部分是重新製造。另有30架於1936年由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完成。」

由於抗戰史料的混亂和缺失,此處霍克Ⅲ戰機在抗戰爆發前兩個工廠的組裝製造數量僅供讀者參考。抗戰爆發時空軍共接收72架的數量,是毋庸置疑的。

中杭廠在抗戰前夕除了組裝霍克Ⅲ戰機,同時還製造了一批霍克Ⅲ戰機。它的發動機、螺旋槳、起落架、飛行儀錶和各種標準部件,中國無法製造,這部分確實是由美方提供。但霍克Ⅲ戰機的機體結構部分,則完全是由中杭廠來製造的。製造上的各種技術標準和要求,也完全是按照美國海航頒發的規定進行。

中杭廠在霍克Ⅲ戰機的生產上,要求非常嚴格。霍克Ⅲ戰機的機翼是木製的,因此木材的選材,均是採用美國進口的五六米長的白銀松,上面不能有任何一個節。

廠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根木質機翼主梁在加工前檢驗材質時沒有發現缺陷,加工完畢後才發現末端有一小節疤。檢驗人員認為不合格,美國領班認為強度沒問題,報廢了太可惜。這場「官司」打到總工程師那裡,由於檢驗人員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總工最終同意報廢重做。

這些木材在粘接時,還需要使用一種膠水。這種膠水的原料是白色的粉狀顆粒,加水用機器調製。打好的膠水在一個小時後就會失效,因此每次使用都要現用現打。

制膠、層板加工、機翼裝配後就是飛機蒙皮和油漆了。

霍克Ⅲ戰機採用布質蒙皮,木質機翼在蒙上亞麻布後,還需要反覆塗六七遍漆,以確保翼面應有的幾何形狀、強度和防水性能。接著是飛機金屬結構的焊接、金屬零部件的熱處理和吹沙(中杭廠的焊接沒有電焊,全部都是氣焊),最後是總裝,各種線路連接、發動機的啟封、試驗等。這架霍克Ⅲ戰機經過試飛沒問題後,就可交付部隊使用了。

霍克Ⅲ戰機,是一款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戰機。它的優點主要在於火力強大,其裝備的12.7毫米機槍是當時中日雙方所有驅逐機中火力最強的。雖然該槍型號較舊,子彈的初速和射速都不算高,在實戰中打起日軍的轟炸機來依然得心應手,成就了它「轟炸剋星」的美名。

霍克Ⅲ戰機操作簡單,其機槍的扳機裝在駕駛桿上,就像使用普通手槍一般的用食指向內一扣就行了,非常方便。該機降落速度慢,操作起來極其舒服,用當時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最後的落地就像坐沙發一般的舒適穩當。」

霍克Ⅲ戰機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航程遠。這個優點,也讓它在中國的戰鬥生涯長達十年之久。

但是,霍克Ⅲ戰機缺點同樣讓人不可忽視。上文提到它的空戰格鬥性能較差,甚至還比不上老舊的霍克Ⅱ。它的起落架收放也非常麻煩,收放的手柄在座艙右下方,使用人力來搖動,搖起來比較吃力。起飛後一面爬升一面搖,甚至爬到兩三千尺才將起落架完全收好的也有。放下的時候,則要輕鬆許多。

霍克Ⅲ戰機的射擊瞄準器也非常的落後,張光明將軍曾回憶道:「空軍主力戰鬥機霍克Ⅲ式上所裝置的射擊瞄準器,是一具瞄準桿,前後兩端,各裝瞄準星與瞄準環,環與星又如同一點之大小。這種適用於昔日地面小武器的瞄準器,竟裝置在戰鬥機上,落伍且不適用的成都,可想而知。」

空軍顧問陳納德認為把這種瞄準器使用在空戰上,其效果是0。為補救這一問題,1937年7月21日,第四大隊在南昌將一架類似日軍96陸攻的雙發動機的馬丁轟炸機平架起來,亦將霍克Ⅲ戰機在有效射擊距離、不同角度位置平架起來。讓每一位飛行員登上平架的霍克Ⅲ戰機上,繪出馬丁機的大小圖形,貼於自己飛機的風擋上。

在接敵攻擊時,比照圖形大小,便是有效射擊距離,開槍便可有效擊落敵機。

這種土辦法,在8.14首次空戰中很是發揮了作用。

霍克Ⅲ戰機裝備中國空軍後,迅速成為空軍的絕對主力驅逐機。它的首次公開亮相,始於1936年10月31日。高志航率35架霍克Ⅲ戰機在南京上空,編成「中正」二字,為蔣介石的50壽辰進行飛行表演。

當天,還進行了規模宏大的民眾獻機命名活動。同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第四大隊駕駛霍克Ⅲ戰機進駐河南洛陽,並對潼關進行轟炸,使張學良等所部運輸困難,並偵察張部動態。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

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大隊部,第四大隊大隊部和所屬第21、22、23隊,第五大隊大隊部和所屬第24、25隊,駐廣州的航委會直屬第29隊共計擁有70架該機,另航委會直屬1架該機,全空軍總計裝備71架霍克Ⅲ戰機。

1937年8月14日晨9點20分,五大隊大隊長丁紀徐率8架霍克Ⅲ戰機,攜250磅炸彈,轟炸日軍軍艦,炸傷日驅逐艦一艘,打響了空軍驅逐機部隊的抗戰第一槍。

在當日下午的出擊中,24隊副隊長梁鴻雲的霍克Ⅲ戰機被擊傷,他本人也身負重傷。在忍痛駕機返航後,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成為了中國空軍全面抗戰以來的第一名陣亡者。

李桂丹

與此同時,另一場讓全中國都矚目的空戰,也在杭州上空拉開了序幕。根據《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命令,空軍第4大隊正在從周家口向杭州作700千米距離的轉場飛行,21隊隊長李桂丹率領全隊9架霍克Ⅲ率先起飛。當他率隊趕到筧橋機場時,得到警報,日軍新田少佐率領的96陸攻編隊也即將到達。

此戰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也駕駛自己的霍克Ⅲ戰機起飛,與21隊和23隊共同迎敵。在杭州上空高志航與分隊長譚文合作擊落一架日機,23隊隊員梁添成也擊落一架日機。

中杭廠就在筧橋機場的旁邊,當年親眼目睹8.14空戰的中杭廠老員工朱亞泉曾回憶說,這場後來被載入史冊的著名空戰其實遠沒有後人想像的那麼精彩。現場並沒有出現那些空戰電影里的經典情節,什麼俯衝攻擊,什麼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飛行等等,統統沒有。

無論霍克Ⅲ戰機還是96陸攻,它們的飛行高度都不高,都是在平飛狀態下互相射擊。朱亞泉說,他親眼看著霍克Ⅲ戰機就那樣平飛著開火,把兩架日本飛機打了下去。

高志航

而另一邊,我暫編第34隊隊長周庭芳,從上海空襲返回筧橋機場。他換了架剛修好的霍克Ⅲ正要起飛,便聞警報。周庭芳本想裝彈起飛攔截,地勤卻告訴他:敵機馬上就要到了,沒時間裝彈了,為避免被炸,你馬上向南京出發。」無奈,周庭芳只得立即起飛,在太湖上空與日軍淺野機隊不期而遇。他發現9架敵機正與自己同向而行,根據指南針他判斷日機可能是前往廣德機場。

由於未裝彈藥,無法對敵攻擊,他靈機一動,加足馬力搶先飛到廣德報告。由於霍克Ⅲ與96陸攻速度差別不大,當周庭芳趕到廣德時,告警時間只剩2到3分鐘了。霍克Ⅲ沒有無線電,著陸後再報告根本來不及,於是周庭芳在機場上空超低空俯衝下去,然後馬上又垂直拉起,並不斷震動機翼以示警報。

可惜地面上的人們不解其意,還以為他準備要降落時起落架出故障了。就在這時,淺野機隊第一批次的6架96陸攻已飛臨機場上空進行投彈。周庭芳情急之下,爬升上去假裝要攻擊,並勇敢的向機群中俯衝。不明就裡的日機機槍手猛烈射擊,周毫無懼色,翻身再次殺向敵機群。

反覆幾次假攻擊,居然迫使日機的炸彈全部投到了機場旁邊。此後第2批次的3架日機趕到,周庭芳再次上演了空城計,又使日機的炸彈偏離了機場。

後任空軍空運大隊大隊長的衣復恩,也對這事有著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回憶錄這樣寫道:「一天吃過晚飯,大家在戶外稍事休息,見一架霍克Ⅲ驅逐機在機場上空俯衝,似在做特技,大家都有點莫名其妙;後來發現九架大型飛機,編隊飛向機場,我們以為那是我們的「馬丁」(Martin)B-10轟炸機。後來一想不對,我們只有六架B-10,哪裡來的九架?就在此時,突然聽張大隊長大喊「快跑!是日本飛機!」大家即刻向田野疏散;剎那間日機飛來機場上空,對準兩座棚廠投彈,把棚廠炸得稀爛。所幸那天我們的飛機出任務回來,沿場邊疏散,未進棚廠,故毫無損失,可算慶幸!被炸後那架霍克Ⅲ機才進場降落,原來是一位周庭芳教官由筧橋飛來,警告我們日機來襲;那時我空軍無陸空通訊,對周教官的警訊(特技)竟毫無反應。還好大家跑得快,並無任何傷亡,只是把伙夫嚇跑了,有好幾天都得去城裡買飯。」

二戰結束後,日本媒體曾給周庭芳取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空手入白刃」。多年後,當記者採訪周庭芳的兒子周志翔時,告訴了他這個名字的來歷。周志翔聽後,哈哈一笑說:「我父親的機槍里有子彈啊,他一架一架地打,打到最後三架敵機的時候沒子彈了,才只好"空手入白刃"了。他沒有那樣神啊。」

其實,周庭芳在1980年《我抗日空戰概況》中就曾回憶寫道,戰機當時是有子彈的:「當我抄近路趕到廣德機場附近上空時,敵機9架正在西北頭準備向機場轟炸,於是我立刻用信號槍打了一槍,又用自動機槍打了一梭子彈報警。接著,我單機朝著敵長機連續射擊,同時不斷變換飛行動作…我只有猛衝入敵機群,瞄準敵長機的射擊手不斷射擊,這時敵機以9挺機槍對我2挺機槍…七時正,我降落在廣德機場上。大隊長張廷孟,高度讚揚了這次空戰勝利。在以一敵九的情況下,保住了我方僅有的轟炸機群。」

樂以琴

回到8.14那天,飛機故障在廣德機場加油後前來的第4大隊22隊,也在空中遭遇了淺田機隊。分隊長樂以琴欲率隊攻擊,但隊長黃光漢沒有接到上級命令,不敢下令截擊,眼睜睜的看著敵機溜走了。等22隊抵達筧橋時,此前的新田編隊已經逃跑了。分隊長鄭少愚不甘心這樣空手而歸,向錢塘江方向去搜尋敵機,恰好遇到了已在廣德投彈完畢返航的淺田機隊。

鄭少愚咬住飛在後面的第2編隊2號機,猛加油門上前開火,擊中了敵機右發動機和機翼油箱,發動機立即停車,但油箱僅漏油並未起火。該機被飛行員小川一空曹,勉強駕駛著逃離了戰場,後在台灣基隆外海墜毀。

8.14空戰已經過去了80多年,但這場中國空軍在抗戰中的最典型勝利依然迷霧重重。不光是空戰戰果有6比0、4比0、3.5比0、2比0等多種說法,其空戰的時間、空戰過程、擊落敵機的人員等等,均有多種說法。

張光明時任22隊飛行員,他曾回憶22隊在8.14空戰中的戰鬥過程時說,樂以琴和他幾乎同時發現敵機,飛前向領隊黃光漢隊長搖翼,示意攻擊請命數次。隊長另有考量,沒有反應,機會稍縱即逝,全隊只得繼續飛往筧橋,大約五時抵筧橋。見機場被炸,樂、張兩人趕往錢塘江口攔截,且未遇敵機,落地以六時許,見高大隊長正在敘述擊落敵機經過。樂以琴落地後,還憤憤不平的去找黃隊長理論,兩人不歡而散!

至於空軍抗日戰史中鄭少愚脫隊於錢塘江口擊落敵機,是以訛傳訛的說法。而張光明認為小川一空曹駕駛的那架墜落於台灣基隆外海的96陸攻,應是周庭芳在廣德機場上空。以一對九時所擊傷後,再逃到台灣基隆外海墜落的。他說:「周庭芳隊長後來未隨國府遷台,文革期間並遭整肅,終其一生並不知此項戰績。」

此戰,我方取得3.5比0的戰績。來襲18架日機遭受沉重打擊,除被當場擊落的3機外,另一機完全損毀,並有多架日機受傷。此戰,我方第四大隊由於機場天氣惡劣,在由南昌飛周家口時,著陸損失了5架戰機,故參加8.14空戰的只有27架戰機。我方空戰中無飛機被擊落,唯有金安一駕駛的2106號機因故障迫降於機場附近的田野,人受輕傷。21隊劉署藩駕駛2105號機由於油料用盡,迫降時撞到了場外大樹,頭部重傷,不幸殉國。

原中杭廠員工胡理昌先生親身經歷了該事件,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聽周圍的老百姓說,看見兩架中國人的戰鬥機墜落在飛機跑道的盡頭,我和斯漢章、陳庚良三人跑過去,只見那架飛機的發動機和機身分了家,滿臉是血的飛行員還坐在駕駛艙里,一隻眼球已經突出耷拉在臉頰上來,但口中還帶著對日寇的民族義憤,用廣東話罵著「丟他媽!」(第四大隊中並無兩廣籍飛行員,疑因年代久遠,胡老先生記憶有誤,這名飛行員很有可能就是犧牲殉國的劉署藩)見此景我們非常著急,什麼急救物品也沒有,陳庚良去找人,斯漢章回住處拿了一瓶紅藥水,我把自己的背心脫下了揩去飛行員臉上的血跡。又過一陣,才來了一輛小轎車,把受傷的飛行員抬上車。」

8月15日,為報復中國空軍,日海航部隊出動鹿屋隊新田少佐指揮14架96陸攻,木更津隊林田少佐指揮20架96陸攻,第二空襲隊出動16架94艦載轟炸機、13架96艦載攻擊機、16架89艦載攻擊機,第四空襲隊出動9架95水上偵察機,共計88架,以及第八戰隊、第一水雷戰隊、「出雲」號上的艦載機近100架,向我沿海一帶的空軍基地發動了瘋狂的進攻。

此役,我第四、第五大隊起飛數十架霍克Ⅲ戰機、波音281戰機和菲亞特CR.32戰機與敵纏鬥。最終我軍擊落、損失日機18架,而日方記載被擊落14架、重傷6架。我方戰機雖然未被擊落,但高志航大隊卻被友機誤傷,住進了醫院。

8月16日,日軍再次派出大批飛機欲與我軍決戰,但又被我空軍第三、四、五大隊分別在南京、杭州、嘉興、句容共擊落8架。這三天的激戰,讓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重新審視我空軍的實力。

霍克Ⅲ戰機在這三天的戰鬥中表現極其出色,為其贏得了「轟炸剋星」的美譽。

8月17日,25隊副隊長董明德率8架霍克Ⅲ戰機,前往轟炸虹口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閻海文所駕2510號戰機不幸被敵高炮擊落,他本人則跳傘誤入日軍陣地。閻海文面對日軍的包圍,掏出自衛手槍沉著射擊。日軍本意生擒他,未料到中國飛行員會如此英勇不屈,大意之下被閻海文近距離擊斃數名。為了不被日軍俘虜,閻海文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日軍敬仰閻海文的大無畏氣概,對其予以厚葬,並立碑一塊,上書「支那空軍勇士之墓」,並將其遺物運回日本,在東京新宿商業區舉行了「支那空軍勇士閻海文之友展覽會」。大阪《每日新聞》甚至發出感慨:「中國已非昔日支那。」

霍克Ⅲ戰機本身在機腹位置,可以裝載一枚250磅的炸彈。中日開戰前夕,中杭廠又特意為霍克Ⅲ戰機左右機翼下各加裝了兩具炸彈架,以增加其對地的攻擊力。

因此,中國空軍的霍克Ⅲ戰機除了與日軍戰機進行空戰外,還多次主動出擊轟炸日本陸軍和海軍艦艇。

特別是在9月18日的「復仇之夜」空襲中,我軍霍克Ⅲ戰機的轟炸,給日軍造成了極大地損失。而受此事件影響,日軍決定提前實施對南京的轟炸,並投入最新裝備的三菱96艦戰,藉機尋找我空軍主力進行決戰。

9月19日,日軍出動77架戰機空襲南京,日海航96艦戰首次投入戰鬥。我軍第四大隊23隊起飛8架霍克Ⅲ戰機,第五大隊25隊起飛8架霍克Ⅲ戰機進行攔截,另有第三大隊17隊起飛5架波音281戰機配合。

由於25隊起飛過晚,此時日機已佔據有利高度,加上96艦戰首次投入作戰,我軍對該機性能不了解,導致此戰處處被動,參戰的第5大隊25隊第3分隊竟無一架霍克Ⅲ戰機,可以迫降至大校場。只有第三大隊17隊的波音281戰機,尚能與之一搏。

此戰,日軍在戰機的性能、數量、戰術上均優於我軍,我僅由波音281戰機擊落日機1架,另擊傷4架,而我機則被擊落3架霍克Ⅲ戰機、3架波音281戰機,另有4架霍克Ⅲ戰機受損,黃居谷、劉熾徽、劉蘭清、戴廣進殉國。

23隊飛行員王殿弼當天下了飛機後,腦袋一陣陣的發漲,兩耳也聾了,兩眼不斷冒金星,腿、腰也都在發痛,到了總站休息室,一坐下就癱了。

而此戰日方更是宣傳「擊落中國戰鬥機26架」,這比當天中國空軍出動的所有飛機數量還要多。

中國空軍的驅逐機性能,特別是主力戰機霍克Ⅲ的性能不及日軍的96艦戰。故航委會規定,應盡量避免與日軍護航戰機接觸,除非敵機分散,有機可乘,否則不得主動攻擊。中國空軍,此後只得盡量避開日軍的精銳96艦戰。

正當空軍將士們倍感憋屈時,高志航此時正好傷愈歸隊。為對抗96艦戰,他向航委會秘書長宋美齡建議,把霍克Ⅲ戰機機翼下的炸彈掛架、機腹整流罩、副油箱和起落燈具等全部拆除,將這款戰鬥轟炸機徹底改造為了專用格鬥用制空戰鬥機。而經過這樣的改裝後,霍克Ⅲ戰機的重量得以減輕,最大速度提高了10千米/小時,轉彎半徑有所減小,格鬥性能得到進一步加強。高志航認為,由有經驗的飛行員駕駛,再配合合理的戰術,是可以與96艦戰一搏的。

開戰以來,空軍的絕對主力第四大隊戰機損失極大。

9月21日,指揮部將四大隊剩餘的霍克Ⅲ戰機交第五大隊,並開始分批調集該隊成員前往蘭州接收蘇援戰機,而整個東南戰區的空防任務。就落在了第五大隊24、25兩個裝備霍克Ⅲ戰機的中隊的肩上。

減員嚴重,原來每日值勤的3機編組也被調整為2機編組。

只翼榮歸

進入10月後,戰鬥日趨激烈。

幾乎每天都有空襲,甚至一天幾次空襲,我軍的人員和飛機均損失嚴重。根據空軍前敵總指揮部第一科調製的《我方空軍戰鬥部隊飛機現數表》顯示,截止10月8日,我軍可出戰飛機共計100架,其中霍克Ⅲ戰機僅有16架,第四、第五大隊各有5架。(四大隊5架霍克Ⅲ戰機應已移交五大隊)

10月11日上午,日機20架空襲南京,24隊全部7架戰機升空攔截,羅英德和張韜良、徐葆畇和范濤,2組4機圍攻並擊落一架日機。袁葆康則單機迎戰一架日機。他多次擊傷該機,都沒有命中要害,此時他的機槍又突然卡殼。眼見日機就要逃脫,袁葆康心急如焚,他一橫心,瞄準日機,開足馬力就撞了過去。

只見日機整個右機翼完全被撞斷,而霍克Ⅲ的尾翼和油箱也受損。袁葆康最終在江陰迫降成功,人受了輕傷。聽聞此消息,著名「史畫家」梁又銘先生以此戰例,特意創作了一副油畫,名字就叫《只翼榮歸》。

每天都在戰鬥,每天都有飛行員犧牲,即便這些早已視殉國成仁為己任的年輕飛行員們也深感戰鬥的殘酷。

高慶辰曾回憶:「到了10月中旬(作者註:此為1937年),常有自己的部隊來命令,調某人某人回去。我最記得張韜良和范濤10月11日被調回南京,14日就聽說兩人在那天陣亡了,(兩人均在第五大隊駕駛霍克Ⅲ戰機)我在洛陽鄰床一年的好友馬金鐘也調了回去,不幾天也打死了,真令我震驚。」

第五大隊28隊在山西戰場幾乎全軍覆沒,10月26日,劉粹剛率4架霍克Ⅲ戰機飛往太原,馳援山西。他對航路不熟,再加上天黑油盡,迫降時誤撞高平縣城的魁星樓。一代英烈就此殉國,劉粹剛年僅25歲。另2架霍克Ⅲ戰機的飛行員鄒賡續、徐葆畇跳傘,飛機損毀,僅有張幕飛一機返回洛陽。

中國空軍的戰機越打越少,到11月11日時,僅有31架可作戰飛機,其中霍克Ⅲ戰機僅有9架。

到12月初,即便算上修復後霍克Ⅲ戰機也僅餘10架。

航委會直屬第25隊原計劃接收霍克75戰機。該機交付不及,這批僅剩的10架霍克Ⅲ戰機就由25隊暫時使用,並參加了武漢保衛戰。

1938年5月11日,25隊隊長湯卜生率5架霍克Ⅲ戰機,配合友軍三次轟炸三灶島的日軍機場。當時拍攝的《大炸三灶島》的紀錄片,反映了空軍突襲三灶島的全過程。

1938年第12期的《中國的空軍》雜誌,還刊登了湯卜生空襲三灶島的口述報道。1938年6月間,25隊又多次執行轟炸任務,參加馬當防線的保衛戰。直到7月開始列裝霍克75戰機後,這批剩餘的霍克Ⅲ戰機才被送至空軍軍官學校(中央航空學校),作為驅逐組飛行員的高級教練機使用,並擔負當地的防空任務。

已經退居二線,作為教練機的霍克Ⅲ依然不堪寂寞,繼續發揮著它「轟炸剋星」的作用。此時的航校已遷至昆明,1938年9月28日,日軍9架96重轟炸機前往昆明進行轟炸。此時航校正在進行飛行訓練,教官周庭芳、姚傑帶領一批8期學員緊急起飛迎戰。此戰,教官周庭芳、姚傑駕駛霍克Ⅲ戰機,各擊落日機一架,航校學員黎宗彥駕駛霍克Ⅲ戰機也擊落日機一架。

黎宗彥此舉創造了。中國空軍在校學員未及畢業就擊落敵機的紀錄,在空軍內部引起巨大的反響、第17期的《中國的空軍》雜誌刊登了著名記者朱惠之的文章《九二八昆明空戰大捷記》,並在21期的《中國的空軍》雜誌刊登了黎宗彥親自撰寫的文章《「九二八」昆明空戰——我是怎麼攻擊敵機的》。

1938年,美國將最後一批30架霍克Ⅲ戰機的組裝件。由香港運抵國內、受戰局的影響,直到1939年7月中杭廠搬遷至雲南壘允後才開始組裝,最終於1940年全部組裝完畢。中國空軍此時已全面裝備蘇制戰機,這批霍克Ⅲ戰機便繼續交付航校作為教練機使用。

日軍對重慶的轟炸越來越猛烈,其還經常採用夜間轟炸的模式。重慶距離日軍的最前沿機場依舊遙遠,日軍的96艦戰、97單戰都無法為轟炸機護航。為了應對日軍的這種轟炸模式,加上沒有敵驅逐機的護航,第四大隊第22中隊時隔兩年之後,再次接收了9架霍克Ⅲ戰機、以其較長的續航能力和較強的攻擊火力。來擔負夜間的防空任務。

霍克Ⅲ戰機早在1937年底就已退居二線,沒想到兩年後這員「老兵」居然還有機會重臨一線戰場,繼續擔負著對抗日軍轟炸機的重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從1940年5月到9月期間,22中隊的霍克Ⅲ戰機多次配合友軍部隊。攔截日轟炸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特別是霍克Ⅲ戰機相較其他俄制戰機較長的續航能力,讓它在夜戰中佔據著較大地優勢,也為它贏得了「夜戰明星」的美譽。

1940年9月出現在重慶上空的日軍零戰,徹底地改變了中國上空的空戰格局。在零戰面前,霍克Ⅲ戰機頭上的各種光環徹底地褪去,它又變成了一架一無是處的「老爺機」,開始了日復一日的避戰飛行、猶如三年前面對96艦戰那樣,而這一次則更徹底,連偷襲落單零戰的機會也不曾有過。即便這樣,霍克Ⅲ戰機速度太慢,還是經常被零戰追上並擊落。

10月4日,日軍54架戰機來襲,兩架霍克Ⅲ戰機在成都太平寺機場外檢修時,被日零戰機槍掃射焚毀。

10月7日,日海航27架轟炸機和7架零戰來襲昆明。航校驅逐組組長李向陽率11架霍克Ⅲ戰機和5架伊—152戰機迎戰,結果霍克Ⅲ戰機和伊—152戰機各被擊落一架,教官黃可寬、見習飛行員葉遂安被敵擊落於呈貢縣境內陣亡。

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美國開始參加對日作戰,大批美製新型戰機來華參戰。剩餘為數不多的這些霍克Ⅲ戰機,除少部分繼續在航校擔任教練機,其餘則被封存起來。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霍克Ⅲ戰機就將這樣安度餘生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再次讓這款「老爺機」時隔四年之後,重新披掛上陣,又一次的站在保衛祖國的最前沿。

1944年8月,伊寧事變爆發(該事件分別有兩種稱呼伊犁叛亂、三區革命。整個事變中,據不完全統計,漢族平民死亡失蹤近7萬之眾)。

在蘇聯的支持下,武裝分子開始對我駐守新疆的國軍部隊發起猛烈的進攻。叛軍擁有蘇聯方面的大力支持,所有武器均為俄制武器,並配有火炮等重武器。

叛軍部隊中指揮官,甚至排一級的指戰員均為蘇聯紅軍官兵擔任。蘇聯紅軍甚至直接派遣部隊加入戰鬥,火炮、輕型坦克、甚至飛機均紛紛登場。反觀中國方面,此時的國軍主力正在進行豫中會戰,遠征軍也正在緬甸作戰。整個新疆國軍基本沒有正規部隊,只有8個師的二線部隊,裝備低劣、人數也沒有叛軍多。

即便這樣,國軍依舊進行著英勇的抵抗,在整個戰鬥中雙方基本打成平手,而尤以在伊犁地區的阿林巴克機場的戰鬥最為激烈。

1944年11月,叛軍開始圍攻機場。此時伊犁地區,只有阿林巴克機場中的國軍航校教導隊還在拚死抵抗。另有從伊犁城裡逃亡出來的軍隊和老百姓,共8000餘人。早在事變爆發前,駐紮機場的國軍空軍部隊便覺察到了將要事變的痕迹,緊急在機場周圍修建了堡壘防禦工事,並將飛機上的航用機槍卸下來安裝在工事上。

叛軍和蘇軍數次攻打機場,均被守軍頑強擊退,特別是這些航用機槍的遠距離精準射擊,讓叛軍損失慘重。期間,中國空軍還派遣空運機,向守軍投送彈藥食品。阿林巴克機場的守軍從1944年11月,一直堅守到1945年元月。直到國軍增援部隊被叛軍阻擊後,彈盡糧絕,被迫突圍,最終只有800餘人生還。

此時的國軍正在應對日軍的「一號作戰」,陸軍幾乎抽調不出像樣點的部隊,只得將甘肅等地三、四流的民團級別部隊派往新疆進行增援。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所有的壓力都放在了空軍頭上。

為了打擊新疆叛軍,空軍緊急派遣戰機前往增援。美國的租借法案只允許其武器用於對日作戰,因此抗日戰場上的那些先進美式戰機均無法在這裡的戰場上使用。霍克Ⅲ戰機再次披掛登場,與同樣老舊的美製北美機、俄制伊—153戰機、SB轟炸機一道重新站在了抵抗侵略者和分裂分子的第一線。

1944年9月,空軍組建4個暫編分隊前往迪化,在那裡改組為西北混合大隊,下屬一個驅逐區隊、一個轟炸區隊。國軍在抗日戰場上正打得極其激烈,空軍派往新疆作戰的飛行人員也極其短缺、不得已,只得這借借,那借借,好不容易湊了一支部隊趕往新疆作戰。

這支西北混合大隊的大隊長為馬伯周(這是一個從未聽說過,且無法查到來歷的名字),副大隊長鄧偉殷,隊員則為空軍軍官學校十、十一期和空軍軍士學校一至四期的菜鳥飛行員。轟炸區隊的隊長是吳化熙,他本要赴美受訓,在得知新疆急需空軍支援後,自願赴疆。

而驅逐區隊的隊長更是誇張,他居然是才從監獄出來的原第五大隊29中隊的中隊長余平想、余平想因為1941年的「天水事件」鋃鐺入獄,像這樣一個人按照慣例,即便是出獄了也不可能繼續帶領作戰部隊。由於人手實在是太短缺了,這樣不可能的情況最終竟然真的出現了。

然而正是這批「烏合之眾」,駕駛著一批「老爺機」,在祖國的西北邊陲,與侵略者展開了一場不為人知的戰鬥。他們的戰鬥歷程在戰史中幾乎沒有特別記載,我們只有從零星的資料和隊員們的回憶中,去尋找那一絲的痕迹。

轟炸區隊隊長吳化熙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當叛民攻陷伊寧後,其主力繼續東竄,精河失守,不久烏蘇又告急;全省各重要城鎮如北疆之阿山、奇台、南疆之阿克蘇、喀什、英吉沙等地又紛紛有亂民攻擊政府機構及國軍,真是遍地狼煙,西北混合隊一、二十架老飛機,今天支援這裡,明天支援那裡,難得有休息日。」

根據《空軍各路司令部、各部隊概況》(1945年)記載:三十三年新省政變,哈匪作亂(作者註:此處指哈薩克族),本部於九月間開始使用飛機協助陸軍進剿,計作戰七次,出動飛機七架。三十四年新省哈匪之亂仍未平定,本部以暫編協助第八戰區,全年之八月十四日至作戰共四百四十三次,出動飛機四百四十三架。

西北混合大隊在整個作戰中,雖然未遭遇蘇聯空軍部隊,但他們依然要面對蘇聯紅軍和叛軍的防空火力、惡劣的天氣、無處不在的機械故障和亂民的威脅。

為此西北混合大隊,共計犧牲了十餘名飛行員:劉恩俊駕駛「北美」機偵炸達坂城時失事;易紫富駕SB轟炸機飛往烏蘇時失蹤;唐耀南駕伊—153偵炸庫爾勒時失蹤;金學勤在迪化南城被暴徒暗殺;范少增、劉洪興、薛培榮駕2架「北美」機在南疆且末地區失蹤。當時浮塵大、能見度差,造成迷航事故,飛機誤入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空地長時間搜索尋找沒有下落,直到1958年大鍊鋼鐵時人們才發現了飛機殘骸…

霍克Ⅲ戰機,本就是一款戰鬥轟炸機,因此它也多次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美製P-40戰機開始裝備西北混合大隊,霍克Ⅲ戰機才開始逐漸退居二線。

隨著1946年4月,國民政府以考慮放棄外蒙古的條件與蘇聯達成停戰協議後,新疆叛亂基本平息。霍克Ⅲ戰機這才真正的從中國上空徹底消失,而西北混合大隊也於1948年元月正式解散。

筆者在這裡引用板凳老師的話,對為保衛祖國邊疆而戰的中國空軍西北混合大隊全體隊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

你們的功績與天山共存!

薩沙補充一句:你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霍克Ⅲ戰機在美國海航序列里,僅列裝了一年便被撤銷。美方甚至宣稱,永遠不再採購這款戰機的任何改進型。這架在美國人眼中一無是處的老爺機,卻在抗戰中成為了中國空軍的功勛戰機。

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李桂丹、梁添成、柳哲生、陳鎮和、周志開、高又新、袁葆康…一個個響噹噹地名字,他們都是駕駛著這款戰機開始了自己的英雄之路。

從1937年到1946年,它拖著老邁的身軀,捍衛中國領空長達十年之久,上打敵機、下炸敵艦、南抗日寇、北拒蘇俄,打出了中國空軍的尊嚴,炸出了中國空軍的血性。

它才是中國空軍在抗戰中的頭號功勛戰機!

寫在文末的話:霍克Ⅲ戰機的經典戰例實在太多,由於文字篇幅所限,筆者就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見此前所發相關文章。最後筆者在此特別感謝板凳老師所提供有關西北混合大隊相關文獻資料。

主要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飛機百年尋根》,作者:黃孝慈

《寇蒂斯霍克Ⅱ、霍克Ⅲ在中國》,作者:廖新華。

《筧橋精神——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作者:何邦立。

《空戰非英雄》,作者:高慶辰。

《中國空軍抗戰史》,作者:唐學鋒。

《尋找夢想的邊疆,中國航空1934—1942的烽火歲月》,作者:譚立威。

《天馬蹄痕:我的戰鬥日記》,作者:徐華江 翟永華。

《民國26年8月14日我空軍編裝》,作者:馮國章。

《1949年之前的中國飛機與航空百科》,作者:Lennart Andersson(瑞典)。

《我的回憶》,作者:衣復恩。

《空軍各路司令部、各部隊概況》(1945年),作者:航空委員會。

《空軍戰鬥要報及往來信函(1937年8月—1938年7月),(1940年1月—1944年4月)》,作者:航空委員會。

《空軍的塗裝與徽志》,作者:劉文孝。

《新疆行》,作者:朱民威 《中國的空軍》雜誌1946年第90期。

《騎士在邊疆》,作者:鄧漏愚 《中國的空軍》雜誌1948年第115期。

《憶西北混合隊》,作者:吳化熙 《中國的空軍》雜誌。

《西域航空史》,作者:杜滿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沙 的精彩文章:

中國黑社會教父最悲慘的結局:無間道2中差一步洗白的倪永孝
血灑長空終明志:抗戰空軍第1英雄高志航的真實人生

TAG:薩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