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對起慈悲心時之印證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慈悲心尚不離我愛,偏重果地,忘失因地,以所見者小也,婦人之仁,姑息溺愛者是矣。至大慈悲者,則極重因地,洞明前後,因果交徹,不以目前之偏苦而起悲心,如甲殺乙,慈悲者憐乙而恨甲,大慈悲者則憐甲而並及乙,更顧及丙,一知其殺報循環無已,一恐其效尤也,是名大慈大悲

若夫親證實相,圓通不二,則知苦樂皆不可得,無作者,無受者,證得凈空之境,斯名大菩提心,非世之執菩提心為慈悲心,若真有物可啟發者比也。故發菩提心者,發證到實相凈空心之心也,此菩提心,本體不動,雖有善惡諸相,幻起幻滅,覺體絲毫無動。

愚人不知,為情見無明所覆,不能證到,行者當反觀自己,見諸苦境,發何心量,其動相又何若,蓋心量越大,其住著心必小,住則入於比量,現量不能圓故,無住即無染,能無住無染於一切境,乃至求了生死,證取涅槃諸心,亦無住染,是真菩提之相,故曰依大悲而發菩提心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對遊戲時之印證

小乘法中,不能離法,法立則是非善惡之二見難除,為法所縛。大乘不執法,亦不廢法,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非法,非非法,入於不二隨順,一切不立,故可轉法以為妙用,佛傳正法眼藏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然又何曾不法耶?近世行人,少解方便,每分正修與遊戲為二事,一則絕對是善,一則絕對是惡,人遂視為天堂、地獄。不知境無善惡,系縛則一切惡,解脫則一切善,並解脫亦不立,善惡亦無系,是名至善,即真解脫,當考於心,不應責諸境也

法無定法,隨病施藥,我此用藥,原為對症者而施,非人人可得而普吃也。人每自詡為空,能於平日之嗜好積習,不敢試犯,此但名守,摒絕不染,未敢許為真空也,於功夫進時,必再試之,用以反證自己力量如何,自問能如何便如何,如是即如是否。譬如有人,因疾不可以風,於是求醫為治,若永不見風,更從何處考其愈否,必也,再經風霜,了無畏怖,斯真體強健復者矣。

今人因噎而廢食,因葯而不許其病,固是不通,然功夫未到,執以為必如是而可、縱之放任者,亦是不通,但此意境,一賴於師資,二體於自覺,局外人正不勞慈悲不放心也,如亦一概抹煞,情見用事,妄論是非,則如醫家為人割治重症,他人只見其流血而不忍,婦人之仁,豈大悲度生之本意哉。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此分原為修證人閱,非新學人的用功法也)

於遊戲事之印證者,第一在修心中心法,六印滿後,修足百座,於酬應中,藉以一試自己之定力則可。又喜於枯寂之境,不久流入斷滅,或生厭世之念者,當反以救之,此無定法,當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經雲不驚不怖不畏,當於此中練出,比丘守威儀,自無此等機會矣,昔二祖入遊戲三昧,後人效之則病,愚謂有伊尹之志則可。

人之真性情,每以遊戲賭博時流露而出,其最愛者,能放得下,是真解脫,能轉濃為淡,是真進步,能不驚怖,是真平等,能若無睹,是真解空,總求其活潑潑而矣

慈悲心與大慈悲心及菩提心三義,世人往往混合不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這十五種學佛不得力的原因,你有沒有?
一切色法、心法都是妙有真空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