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它究竟在哪裡?秦始皇漢武帝,或也曾到過!

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它究竟在哪裡?秦始皇漢武帝,或也曾到過!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魏武帝曹操《觀滄海》開篇第一句,提到作者觀滄海的地點,即東臨碣石。

碣,本義為齊胸高的石塊;引申義為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後漢書·竇憲傳》註:「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漢代以前的刻石沒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獨立的自然石塊上,後人將刻有文字的獨立天然石塊稱作「碣」。那麼曹操觀滄海時,是站在一塊臨海的圓石上還是站在一個名叫碣石的山頂上,讓人模稜兩可。

俗語:站得高,看得遠。單單站在滄海邊上的一塊圓石,放眼望去,也只是一片海面和海面洪波巨瀾、洶湧起伏,看不到竦峙的山島以及島上繁茂樹木、豐美百草。因此,碣石,是一個地點,碣石山;而不是一塊叫「碣」的石頭,碣石門。碣石門是由屹立在近海里的石柱,即海蝕柱形成的。

碣石,具體在哪,有諸多說法。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北戴河以西;一說在在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里。碣石的確定位置,對《觀滄海》的物境和情境都十分重要,還會影響到意境。畢竟今天的昌黎縣與綏中縣直線距離有近150公里。換句話說,換算成東漢時的里,漢代的一里相當於今天的415.8米,那可是近400里。

要定位碣石山的確切位置,還是要從史書找依據。《三國志·魏書》中有四處記載曹操北征烏桓這事,即《武帝紀》、《田疇傳》、《郭嘉傳》及《烏丸傳》。從這四處對曹操北征事件所記載的地名,梳理曹操去討伐烏桓行軍路線: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易縣(今河北雄縣西北十五里古賢村)無終(今天津市薊州區)徐無山(今河北遵化市東)盧龍塞(今河北遷西縣北喜峰口一帶)平岡(今遼寧凌源市西南)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南六十里大陽山)柳城(今遼寧朝陽縣西南十二台營子)。

然而《三國志》未對曹操的回師線路詳細記載。但31年後,即(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征遼東時在《晉書·宣帝紀》有一條行軍路線,即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孤竹(今河北盧龍縣南)碣石遼水(今遼寧境內渾河)。司馬懿征遼東的行軍路線可佐證曹操得勝歸來的回程:柳城盧龍塞易水(有三條,都在易縣內:一為古武水;一為古濡水,又名沙河;一為雹河,今瀑河)易縣鄴。

從曹操北伐烏桓的行軍、回師路線以及司馬懿征遼東行程,可知曹操東臨碣石應在孤竹城駐軍期間,時間應農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應為碣石山,處在孤竹城東面,位置也與史實相合。由此,曹操登臨觀海的確切地點是碣石山。碣石山,在河北省東北部昌黎縣城北,東距渤海僅15千米。

碣石山與渤海邊相距15公里,不藉助儀器設備,僅憑人的肉眼是看不到海,也看不見海面的洪波湧起的壯觀,更看不到山島上的草木茂美。以今人的視角看古人的視野,偏差在所難免。更何況以現代城市中的能見度去推斷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眼界,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正如詩詞鑒賞所說:「詩要用形象思維去看待,不能如散文那樣直白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因而,站在碣石山頂,遠望凸于海中的北戴河半島,也會給人以「山島竦峙」的景象。

另有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和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提及:碣石山「縣西北二十里。山勢穹窿,頂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台頂(俗稱娘娘頂) 峭拔挺俊,海拔695米,東臨大海,自古被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為古今觀海勝地。歷史資料記載,登碣石山觀滄海,不單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政、漢武劉徹,後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他們都可能曾登臨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西遊此神仙實力成迷?地位不亞黎山老母,其子堪稱玉帝王牌戰將!
水滸此人最具爭議?被李逵害得家破人亡,最後卻替宋江衝鋒陷陣!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