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廢丞相為何改制不成功?永樂帝變著法子背叛祖訓,埋下禍根

朱元璋廢丞相為何改制不成功?永樂帝變著法子背叛祖訓,埋下禍根

向敬之

1

劉伯溫曾經直言,胡惟庸會壞了朱元璋的江山。

然而,朱元璋不但沒有幹掉胡惟庸,而是誅殺了楊憲,貶黜了汪廣洋,讓胡惟庸「代汪廣洋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進左丞相」(《明史·胡惟庸傳》)。

繼李善長之後,胡惟庸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首相。

胡惟庸不但做了首相,而且獨立拜相多年,「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明史?胡惟庸傳》)。

朱元璋廢丞相為何改制不成功?永樂帝變著法子背叛祖訓,埋下禍根

《朱元璋》中的朱元璋與胡惟庸劇照

這是後人總結胡惟庸獨相權勢滔天的諸多事實。

在權力行使上,胡惟庸掌控了生殺予奪的刑罰權,和升遷貶謫的人事權。他可以不報告朱皇上,徑直做主。相權膨脹到這個程度,已明顯替代了主宰一切的皇權。也就是說,他把持了用人行政的國家要務。名副其實的丞相許可權巨豐,嚴重地影響了後代殿閣大學士,主持內閣工作,不實現「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明史·職官一》)的權力之所在,也是對不起無丞相之名、卻行丞相之權的事實。

在聯繫皇帝上,他把控奏疏上達天聽的路徑。中書省是聯繫皇帝與六部的中轉站,丞相則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幫手。而今,胡惟庸利用進本奏事、聯繫皇帝的便利與特權,提前閱讀,於己有利者則報告皇帝,於己不利者則隱匿不報,把整個朝堂弄成了他與朱皇上的對話。

權勢煊赫,把持朝政,威福自專,而且文臣武將京官地方官競走奔赴其門下。胡惟庸成為一人之下的二號首長,成為了朱皇帝強化皇權的最大阻力。

2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謀反,及其黨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伏誅。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胡惟庸被殺,朱元璋高興地祭天祀地。

胡惟庸死了,但他是權傾朝野的的首相,須向天下公示一個「不可不誅」的理由。

胡惟庸再優秀,再能幹,再有陰謀智術,也在最後一役,被朱元璋族滅得乾乾淨淨。那些被精心挖出的證據,讓「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乃為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

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正式「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

朱元璋廢丞相為何改制不成功?永樂帝變著法子背叛祖訓,埋下禍根

朱元璋

丞相大權,收歸了皇帝手中。

丞相一職,成為了中國歷史。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末任丞相。朱皇帝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帝權與相權之爭最後的勝利者。

即便明朝後來推出內閣制度,因循千年以降的宰輔觀念,殿閣大學士雖無丞相之名,卻行丞相之實,就連慵政懶政怠政倦政的朱皇帝們,如躲在深宮三十多年建醮修鍊長生術的嘉靖帝,都把大學士當成了丞相。一些閣臣也欣然把自己當成了足以權傾朝野的宰輔。

在嘉靖朝靠寫得一手好青詞而平步青雲的嚴嵩,做了二十多年首輔,於上百般欺瞞皇帝,馭下欺壓群僚。《明史·嚴嵩傳》稱他「獨承顧問,御札一日或數下,雖同列不獲聞」,同為閣老、作為次輔的徐階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師,竟然對皇帝的最高指示,許多不知情。

首輔專主票擬,嚴嵩寧願把相權尋租給兒子、時任尚寶司少卿兼工部左侍郎嚴世蕃。京城盛傳「大丞相、小丞相」,指的就是嚴嵩、嚴世蕃父子。這都是嚴嵩作為首輔,獨攬閣權,權傾朝野所致。

徐階有一個好學生,即張居正,成為了萬曆首輔。他雖然沒有嚴嵩的貪黷,也沒有徐階的耐心,卻有擅權的行動。《明史·張居正等傳贊》既充分肯定了「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但也強調這位明朝唯一的生前獲得太傅、太師雙重頂級殊榮的改革大人物「威柄之操,幾于震主」,讓李太后教訓年輕的萬曆帝時,也不忘祭起「張先生」這副法器。

3

朱元璋承襲元制設中書省,又鑒於元代「綱紀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明太祖實錄》卷十四,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正月戊辰),處心積慮地處死胡惟庸,徹底廢除了在帝制中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將中書省政務分解至六部,由皇帝直轄,並幾次明確規定:嗣君「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卷二百四十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庚戌)。

然而,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不久,於洪武十五年十一月「特仿宋制,以諸殿閣之名,禮今之儒,必欲近侍之有補,民同宋樂,文同歐蘇」(《明太祖御制文集》卷三《華蓋殿大學士劉仲質誥文》),設置殿閣大學士,隨侍左右,備作顧問。

他似乎料到了他最喜歡的皇四子朱棣會造反,卻沒料到篡位的朱棣做了皇帝不久,即建文四年九月,「特簡講、讀、編、檢等官參預機務,謂之內閣。然解縉、胡廣等既直文淵閣,猶相繼署院事。至洪熙以後,楊士奇等加至師保,禮絕百僚,始不復署」(《明史·職官志二》)

朱元璋廢丞相為何改制不成功?永樂帝變著法子背叛祖訓,埋下禍根

朱棣

解縉、胡廣和楊士奇,都是朱棣創製內閣的第一批閣臣。

閣臣參預機務,參決大政,始於此也。

朱棣變著法子,背叛了朱元璋的祖訓。

雖然朱元璋給大學士限制的品秩,為正五品,終有明一代未改,但朱棣為首的朱皇帝們給他們的兼職加銜,使之位高權重,閣權膨脹,愈演愈烈,發展到明朝中後期不乏嚴嵩、張居正之輩擅權者,甚至出現了陳演、魏德藻等誤主禍國的內閣首輔。

孟森在《明史講義》之《開國》中說:「廢相以後,嗣君能稍勤政,必無奸雄專弄之權,此太祖之特識也。然勤政正未易言,太阿倒持,終不可免,權相之外,又有權閹,事固有出於所防之外者也。」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徹底解決他與李善長、胡惟庸之間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卻沒料到自己的子孫皇帝中絕大多數是慵懶怠政的主,心甘情願地把權杖遞給了形形色色的大學士和太監。

朱元璋冷酷地殺了「謀反」的胡惟庸,為廢除丞相制找到了堂皇的借口,但是,他的廢相改制卻不是成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清朝九子奪嫡沒有演變成西晉八王之亂,康熙帝比晉武帝強在哪裡?
康熙決定撤藩,索額圖唱對台戲,要對吳三桂行安撫策,有何隱情?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