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三次下台三次復出,他為何能屢屢起死回生?

蔣介石三次下台三次復出,他為何能屢屢起死回生?

作者:呂井旺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對他的評價也是隨著政治風向而改變。很多人經常把推翻南京國民政府稱為推翻蔣家王朝,把國民黨的統治稱為蔣介石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事實上蔣介石對國民黨從來沒有實現像希特勒那樣的控制,更不要說對全國了。國民黨內的派系之多之複雜簡直可以和金庸筆下的江湖相媲美。

蔣介石如果不是派心腹陳誠控制了台灣並對入台的殘兵敗將進行整編,日後蔣介石別說父傳子,就連他自己的終身制總統都得划上問號。蔣介石在大陸時曾經三次被迫下野,在20、30、40年代各一次。蔣介石下野既是以退為進的策略,也是他掌控不了國民黨其他派系的例證。

陳誠

早年的蔣介石

以前的人習慣稱字而非直呼其名,所以我們看電視劇里周恩來稱呼毛澤東叫潤之。蔣介石名是蔣中正,介石是他的字。

說起蔣介石的早年經歷就不得不提陳其美,可以說陳其美是蔣介石的領路人。陳其美引蔣介石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中派蔣介石參加光復杭州之役。

青年蔣介石

陳蔣二人還結拜為盟兄弟,蔣介石甚至替陳其美刺殺了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蔣介石也是因為陳其美的關係而被孫中山看重,民國四大家族裡的陳立夫、陳果夫就是陳其美的侄子。

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後,蔣介石在孫中山手下發展不順而經常呆在上海。他與陳果夫等人合夥在交易所里炒股大掙了一筆。蔣介石曾自述一年花了八千塊,而同期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的月薪是八元。

陳其美

然而上海股市泡沫一破蔣介石不僅賠光老本還欠下巨債,靠著拜入青幫黃金榮的門下才擺脫債主的圍堵。炒股失敗的蔣介石正遇上孫中山遭遇陳炯明叛變,靠著在永豐艦上護衛孫中山四十多天贏得了信任。

之後被孫中山安排去蘇聯訪問,又當上了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憑藉著英勇善戰的黃埔學生軍成了國民黨中的實力派,一路青雲直上。

孫中山

第一次下野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

然而此時形勢不容樂觀,武漢還有一個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政府,武漢政府還派唐生智率軍東征。被趕跑的孫傳芳投靠了奉系張作霖,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一起南下攻克了徐州。「寧漢對峙」中寧派(蔣介石一派)也非鐵板一塊,寧派最重要的軍事力量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

白崇禧

北伐過程中蔣介石一路收編軍閥部隊實力大漲,桂系也同樣從幾萬人發展到二十萬。如果蔣介石想武力解決武漢政府,沒有桂系的支持根本做不到。然而李宗仁早就眼紅蔣介石的位子,桂系一直與武漢政府有聯繫並和唐生智的部隊暗通款曲。

此時蔣介石又想扛北伐大旗,一意要奪回徐州。結果孫傳芳誘敵深入,撤到徐州城下把蔣介石擊敗,甚至一路追到浦口威脅南京。武漢政府此時又提出以蔣介石下野為和談條件,蔣介石於是提出進攻武漢。

但是寧派各方都不支持進攻武漢,在河南擁兵幾十萬的馮玉祥也宣稱支持和談以對付奉系進攻。這時桂系支持蔣介石下野,而蔣介石的嫡系何應欽卻一言不發,蔣介石只得被迫下野。

馮玉祥,蔣介石和閻錫山

蔣介石下野後「寧漢合流」,桂系和西山會議派大獲全勝,白忙活的汪精衛也宣布下野。李宗仁先是打敗了孫傳芳,後來又打敗了唐生智一時大出風頭。但是桂系實力相對弱小無法壓制其他的大軍閥,李宗仁的國民黨內資歷也完全不能和汪精衛、胡漢民相比。

善變的馮玉祥又聯合閻錫山呼籲蔣介石出山,李宗仁也不得不抬蔣介石出來應付局面。蔣介石當上了黨、政、軍一把手,反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李宗仁

第二次下野

蔣介石復出後再度北伐,在「東北易幟」後形式上統一中國。經過多次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尤其在中原大戰獲得了最後勝利。此時桂系龜縮在廣西一省,閻錫山、馮玉祥各自宣布下野,各大軍閥都被打敗而張學良則是蔣介石的盟友。

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資歷並不是很深,所以當初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時讓胡漢民當政府主席。蔣介石復出後忙於各處的戰事,南京政府很多工作都交於胡漢民。中原大戰後的蔣介石開始向行政轉換並培養自己的官僚隊伍,這就與胡漢民發生了嚴重的矛盾。

胡漢民

蔣介石直接派兵把胡漢民抓起來軟禁,引起了各方的強烈反對。汪精衛、孫科(孫中山兒子)紛紛反蔣,他們和李宗仁的桂系、陳濟棠的粵系在廣州另立中央搞「寧粵對峙」。有個插曲,當時吸引張學良精銳部隊入關的石友三叛亂,也拿了廣州政府的委任狀。

正當蔣介石打算武力解決廣州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在舉國輿論壓力下,蔣介石又開始施展以退為進、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先釋放胡漢民,又拉攏汪精衛共同對付胡漢民。蔣介石和汪精衛暗中勾結以後,蔣介石以宣布下野換取寧粵和解。

之後孫科急匆匆來南京當行政院長,但是他對政府的財政困難毫無辦法,也指揮不動各派人員。於是孫科只能灰溜溜的離開,蔣介石僅僅六周後就復出了,而汪精衛一同前來出任行政院長。

汪精衛

此次下野是蔣介石個人專制路上的一個挫折,原本下野的閻錫山,馮玉祥又回到中央,汪精衛也當了行政院長。胡漢民和李宗仁等組建西南政務委員會,兩廣地區形同獨立王國。

第三次下野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威望大增被公認為全中國的領袖。蔣介石仍然打內戰,結果是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三大戰役以後,尤其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幾乎被全殲。蔣介石被迫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毛主席則發聲明揭穿其假和平的陰謀。

美國一貫有局勢不利時換人的習慣,眼看蔣介石步步敗退,就停止了軍事援助並開始支持李宗仁。而桂系此時主力猶存,白崇禧在武漢手握40萬大軍,桂系開始通電逼蔣下野。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最後一次下野。

李宗仁雖然當了代總統,蔣介石卻仍然在幕後操縱一切。雖然一些國民黨人幻想和談,美國甚至蘇聯也支持劃江而治,但是毛主席早就定了「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方針。

下野後的蔣介石一方面妄圖以長江天險防禦,另一方面安排人員和物資撤往台灣。他也早已安排陳誠經營台灣並對台灣進行出入管制和戒嚴,而且所有撤往台灣的部隊都被整編。他甚至對陳誠也不太放心,去台北走走停停花了一個月。

蔣介石和蔣經國

大陸解放以後,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宣布復任總統。這時的台灣已如同蔣介石的個人王國,就連四大家族的宋、孔、陳都被疏遠。

蔣介石在安穩的台灣完成了終身制、父傳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侍從室的權力有多大?軍統都不敢惹!
日本想收回「北方四島」?俄羅斯:寸土不讓!

TAG:冷熱軍事史 |